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李小文|过简朴的日子,搞顶尖的科研

朴素的“布鞋院士”

2014年4月21日,网络上有一张照片火速蹿红: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蓄着胡须,穿着一身黑衣,蹬着一双黑布鞋,不经意地跷起二郎腿,露出没有穿袜子的脚面……乍一看,不少人都在纳闷:这不是一个乡村老人吗?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上做什么呢?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此外,他还是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看完下面这组数据后,许多人都呆若木鸡:他有38篇研究论文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之一。引用557次;他的硕士论文被美国权威著作收入;他在1985发表的论文被SCI引用113次!这意味着什么呢?只有教科书式的研究成果,才能够有这样的引用数据,而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还参与了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项目,可谓是中国的骄傲。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学术泰斗,却很谦虚地说:“我从来没有用功念过书,从来没努力争取过什么,从来没有多高的觉悟和志向。”在当下的浮躁喧嚣中,这个只穿着布衣布鞋、本色随性的李院士,因那张“特别”的照片而被人们知晓。面对媒体的采访要求,他只是简单地回应:“感谢网友,希望冷一冷。”

生活中的李小文,平日里一直都是照片中的样子:黑布鞋、坎肩、衬衫、小布兜、不穿袜子,他从来不会为了一个特别的场合,去穿一件特别的衣服。在生活方面,他始终信奉一句格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尽最大努力减去修饰,除去冗繁,褪去光环。

院士的身份和荣誉并没有让他改变什么,他把自己的奖金拿出120万捐赠给母校。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他对学生温柔和蔼,总是平等地与学生探讨问题,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见到学生报告中有错误,他会先报以微笑,再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从不让人尴尬和难堪。朴素的李院士执着于讲台,诲人不倦。他培养了16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定量遥感领域的领军人物。

传奇的“遥感泰斗”

李小文院士在生活上的简朴作风,以及在诲人方面的和蔼谦卑,值得我们深深地尊敬。然而,我们要知道,他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位院士,他更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在四川省自贡市出生;1968年,他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遥感所前身)攻读硕士学位,次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留学,1981年获地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看到这里,不少人都感叹:这俨然就是一个学霸的传奇历程。

1986年,李小文回到祖国,担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科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9年后一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得一身本领的李小文,回国后开始了他科研报国的道路。遥感测绘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之一,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民用领域,都有不可估量的前景。西方先进国家对此技术,一直都是严密封锁的。回国后的他,潜心钻研遥感测绘技术的突破,带领团队成功攻克定量遥感研究的难题,让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成功迈入国际一流的队列中,而他也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NASA基础研究项目,他的硕士论文还入选了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卫星遥感领域,他是当之无愧的泰斗。

很多人说,如果没有李院士,中国的遥感卫星事业将要推迟很多年。而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对他的评价,更能凸显他的贡献:“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

大师陨落,风骨长存

到了60岁之际,李小文还有两个愿望:一是做“大数据时代的大地图”研究,二是好好编写一本教材。可是,还没来得及去实现,他的生命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李院士接连承担两个大的国家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他,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让人不敢相信,竟然是营养不良。面对死亡,这位老人依然是那样地随性从容,谈及此生,他笑着说:“今生已经如此灿烂,来世只会更加艳丽。”

2015年1月9日上午,他在家中晕倒;当天下午,他就开始吐血,医生诊断是门脉高压,由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当天下午6点,他的病情开始恶化……2015年1月10日,李小文院士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一代遥感大师就此陨落,享年68岁。

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立下遗嘱:不使用急救措施强行延续生命,不浪费国家的资源,不拖累别人,不让自己受太多苦。就如他自己所言,这一生他从来没有刻意地争取什么,只是花费一生的时间在做一个“差不多就行”的自己,喜欢考多少分就考多少分,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喜欢做研究就潜心去做,没有想太多。

李院士用一生的言行维护了本色随性的风骨,纵然大师陨落,可风骨却会长存。他的人格、品行、做事态度,对于后辈晚生的影响,比他在遥感领域做出的贡献更加难能可贵。这样的中国科学家,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