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路中遇大水[1]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2]。霖霪溢川原[3],澒洞涵田畴[4]。指涂适汶阳[5],挂席经芦洲[6]。永望齐鲁郊[7],白云何悠悠!傍沿钜野泽[8],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稼穑随波澜[9],西成不可求[10]。室居相枕藉[11],蛙黾声啾啾[12]。乃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农夫无倚着[13],野老生殷忧[14]。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15]。仓廪终尔给[16],田租应罢收。我心胡郁陶[17],征旅亦悲愁[18]。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1]东平:唐郡名,即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西北。
[2]昏垫:谓困于水灾。语本《书·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弥今秋:今秋更甚。
[3]霖霪(yín):久雨。
[4]澒洞(hòng tóng):水连成一片、茫无边际貌。涵:淹没。
[5]涂:同“途”。适:往。汶阳:汶水之北。汶水即今山东大汶河。东平郡在汶水以北。
[6]挂席:挂帆。
[7]永望:长望,远望。
[8]钜野泽:又名大野泽,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县北,五代后渐干涸。
[9]稼穑:指庄稼。
[10]西成:秋天的收成。
[11]相枕藉:形容房屋倒塌,如人纵横相枕而卧。
[12]黾(mǐn):青蛙。
[13]无倚着:无所依靠附着。
[14]殷忧:深忧。
[15]庙堂:朝廷。
[16]终尔给:终究由你们(指农夫)供应。
[17]胡:何。郁陶:忧思郁结貌。
[18]征旅:行旅,旅客。
天宝四载(745)秋,高适游东平,这首诗即作于赴东平途中。当时河南道不少州郡发生大水灾,诗的前二十句,就真切地记录了作者所见大水泛滥的令人惊心骇目的景象,并对无家可归的灾民表示深切的同情。接着作者发议论说,朝廷当拿出救灾的良策,国家仓廪中的粮食,终究是由“农夫”供应的,现在有了灾害,田租理应罢收。诗歌最后以“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作结,把灾民的痛苦同自己的“济时策”联系起来,说明其“济时策”中包含有解除受灾百姓疾苦的内容,在当时显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诗人在旅途中一“遇大水”,就立即想到当如何济时安民,这说明他以天下为己任,时常钻研安邦治国的方略,这种精神是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的一种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