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选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灞岸[1]

山东今岁点行频[2],几处冤魂哭虏尘。灞水桥边倚华表[3],平时二月有东巡[4]


[1]会昌二年(842)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一带,唐朝廷下令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兵马,准备抗击。诗所写即此事。灞岸:灞水桥(在长安东)边。

[2]山东:函谷关以东地区。点行:按名册抽丁出征。

[3]华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立于大路交衢。此指设于桥前作为标志与装饰之表柱。

[4]平时:承平之时。东巡:皇帝巡游东都洛阳。《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故说二月东巡,非实际纪时。


会昌二年下半年开始准备,三年正月进行的破袭回鹘的战争,和会昌三年八月至四年八月的讨伐泽潞叛乱,是唐后期两次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商隐对这两次战争都有深切的关注,写下一系列诗文。本诗所涉即唐政府为抗击回鹘而征兵之事,对因遭回鹘侵扰而死亡流离的百姓深表同情。杜牧同一时期也写过一篇反映此一史事的作品《早雁》。除小李杜外,同代诗人直接反映此事的作品却很少,这一方面说明了其时诗坛的寂寞,另一方面也说明商隐在哀叹个人命途多舛的同时,一直不曾停止对国运的关切。

诗以回鹘南侵为背景,主要写的是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时帝王东巡的对比,寓无限今昔盛衰之感。

结构上,诗人先从眺望中想象到的今日情景写起,再联想昔日东巡,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深远,令人深思。而且这种从时间角度来说的倒装,起到了更好的衬跌效果,能突出侵扰与动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但这种结构安排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诗人的思路本来就是由现实出发而联想开去的,遵循的是思维自身的逻辑。

商隐关于讨伐泽潞叛乱的诗更多,今举一篇《登霍山驿楼》:


庙列前峰迥,楼开四望穷。岭鼷岚色外,陂雁夕阳中。弱柳千条露,衰荷一向风。壶关有狂孽,速继老生功。


这是会昌四年秋,商隐移家永乐(今山西芮城县)后,往返永乐、太原时,登霍山而作。是时,讨伐刘稹的战争即将完全获胜。从字面上,前三联均登临即景,只有最后一联写时事。“老生功”指隋将宋老生。李渊进军关中时,老生守霍邑,被李渊打败斩杀。诗人乞求霍山神能像当年帮助李渊一样,早日助朝廷平定叛乱。

由前面的写景到末联祈愿,看似突然。实际上,由于诗人心中早就装满时事,登高一眺广渺时空,内心蓄积便被引发出来。诗人将这表现在诗中,而又省略了其间的笔墨蹊径,于是出现末联的跳跃。纪昀说:“登高望远,忽动于怀,兴寄无端,往往有此似突而究非突,盖其转接之间以神而不以迹也。”(《玉溪生诗说》)其实,这同样是遵循思维自身逻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