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夕阳下的六国
一
铲除吕不韦和嫪毐集团,嬴政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此时,秦国蒸蒸日上,六国逐渐衰落。天降大任于斯人,历史赋予了这位年轻君王一个重大使命——平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国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地理位置上看,秦国地处西陲,距离中原地区较远,一直不被重视。事实上,长期以来,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被东方国家看做是荒蛮之国。“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秦的真正崛起源于商鞅变法。
这次变法发生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商鞅本来是卫国人,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变法图强,发出求贤令,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言辞颇为恳切,商鞅由此来到秦国,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变法。
在此之前,其他诸侯国比较著名的变法活动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充分吸取这些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内容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军功和耕织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这次变法带有浓重的“法家”味道,例如制定了非常严厉的刑罚,特别是对“私斗”,处罚手段残酷,其中死刑就有十几种,所以此后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还推出了连坐法,一人犯法,他的亲属、朋友、邻里等相关人,必须检举揭发,否则要一起治罪,为此创建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什伍制。
有趣的是,商鞅之死和他推行的连坐有关,商鞅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秦孝公死后,他们对商鞅进行全面清算,商鞅在逃亡路上想住店,旅店老板要求他出示身份证件,表示弄不清楚身份,如果出了事情要连坐,并说这是商鞅的法令。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这是成语“作法自毙”的由来,意为自作自受。
在推行法令的过程中,商鞅采取严刑峻法,对胆敢挑战法度权威之人,一律给予无情打击。这里面甚至包括太子驷,太子有次触犯了新法,商鞅并不开恩,由于不能对太子本人施刑,就让他的师傅代受黥刑,以示教导不力。由于有这样严厉的惩罚措施做基础,新法的推行非常顺利。
商鞅变法成效十分显著,尽管他最后遭到车裂的酷刑处决,但这些变法举措并没有废止。通过变法,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农业发展。政治上,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秦国汇集全国的力量。在军事上,以军功作为赏爵的唯一依据,秦军战斗力大幅提升,秦国由此一跃成为实力强大的国家,所以这次变法被柏杨先生形象地形容为“历史上最大的魔术”。
日益强大的秦国,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公元前316年,秦军将领司马错率军灭掉蜀国,这是对外扩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灭蜀之后,秦国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特别是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和他儿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成都平原的大量良田得到灌溉,使得蜀地成为了秦国的大粮仓,为秦以后扩张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保障,从此“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对外扩张到秦昭襄王时达到了第一个高潮。这位国君活了七十五岁,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其中五十三年在打仗。在他统治时期,秦国远交近攻,发动了不少大规模的战争,削弱了楚、韩、魏、赵等诸侯国实力,为后来最终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这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60年,此时嬴政还没有出生。秦国动员集结了大量军队和赵国军队对峙在长平关(今山西高平),当时统帅赵军的大将是廉颇,他的作战策略是坚守不出,想等秦军后勤补给发生困难时再出击,这种策略无疑是正确的。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对远征千里的秦军越来越不利。
正面战场受阻,秦国开辟了“第二战线”,派人到赵国国都邯郸散布言论,说廉颇老了,不敢出战,秦国根本不怕他,最害怕少壮派将领赵括。秦国的反间计果然奏效,在国人的一致要求下,赵孝成王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和一个成语紧密相关,便是“纸上谈兵”。赵括是将门之子,他的父亲是赵国名将赵奢,父子俩在家经常讨论兵法,有时赵奢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赵括的母亲看到这样的场景,感到很高兴,认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赵奢却深感忧虑,知子莫如父,他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大事,他说起来却十分轻松,一旦担任大将,破赵军者,必是赵括”。
当赵孝成王任命赵括为前线统帅时,赵奢已经去世,赵括母亲上书赵国国君,说自己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指挥大兵团作战。赵孝成王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劝告,执意让赵括带兵出征,赵括母亲只能请求如果赵括吃了败仗,不能追究赵家的责任,这个请求赵国国君答应了。
秦昭襄王听说赵括替代廉颇,觉得转机终于来了。他任命百战百胜的名将白起出任秦军统帅,动员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投入战场,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对秦军部署的调整,赵括一无所知,他到前线后,立刻改变廉颇稳守策略,想一口气吞掉秦军。白起将计就计,佯装溃败,诱敌深入,然后将赵军成功分割,截断赵军后路和粮道,最后使得赵军被秦军紧紧围困。
赵括多次突围均告失败,被围困四十六天后,他决定殊死一搏,率军最后一次突围但还是没有成功,赵括自己死在乱箭之下,四十万赵军全部投降,并被白起下令生生活埋,上演了中外战争史上惨绝人寰的一幕。经过长平之战,秦赵实力此消彼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嬴政继位后,秦对东方六国已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离秦国最近的韩国,本来在七国中最为弱小,在秦的不断蚕食下,只剩下都城阳翟和周边十几个不大的城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实力大损,已经对秦构不成威胁。
对秦而言,魏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也是秦国打击的重要目标,在几次战争中,魏国均被秦击败,地盘日渐缩小,嬴政登基之初,当时正是魏安釐王晚期。虽然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又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将秦军逼回函谷关内,然而安釐王昏聩无能,听信秦国离间挑拨而罢黜信陵君,导致国势一天不如一天。
南边楚国的实力曾经非常强大,但在公元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夺得了楚国四分之一的土地,楚国国都被迫多次迁移,国力大为衰减,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东边的齐国也曾经是个强国,但到后期国无良将,军无斗志,贪享太平生活,毫无斗争准备,已经徒有虚名。最远的燕国,燕昭王时曾励精图治,国力日强。到燕王喜当政时,常常发动战争,劳民又伤财,国力遭到巨大损耗,成为六国之中只略强于韩的弱小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