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老鼠哲学”的失败
一
始皇帝的驾崩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除了嬴政外,纵观秦王朝历史,还有两个人对王朝的走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便是李斯和赵高。
关于李斯,他在秦王朝是仅次于秦始皇的一个重要人物。更确切地说,他比秦始皇更完整地经历了秦的强盛与衰落,因为他比秦始皇多活了二十多年。
李斯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出生在楚国的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约生于公元前284年。当时秦国还是昭襄王当政,所以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二十五岁,比赵高大二十八岁。
李斯很出名的是他的“老鼠哲学”,这个哲学伴随了他一生,铸就了他的辉煌,也注定了他的毁灭。那什么是“老鼠哲学”呢,这需要从李斯的年轻时代说起,李斯年轻时在楚国上蔡县政府里做小吏,据《史记》记载,他在去厕所时经常会遇到老鼠,这些生活在厕所里的老鼠以粪便为生,遇到人或狗就会纷纷逃窜。有一天,他去政府的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个个又大又肥,不怕狗或人,悠闲自在,与厕所里的老鼠形成天壤之别。由此李斯发出感慨:“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在仓中和厕中一样,是由自己的环境所决定的。”从此,他就立志成为仓中之鼠,为了飞黄腾达,竭尽全力,不惜一切。
顿悟以后的李斯,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活,辞去小吏,到了齐国,拜当时最著名大师荀子为师,学习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面临着很多种选择,因为当时六国都在,究竟去哪个国家才能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呢。
李斯对当时各国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最后决定去秦国。他对自己的老师荀子说:“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此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如今自己决意去秦国,就是要改变这份卑贱和贫穷的命运。荀子支持他的决定,但对他这种极端功利的人生观感到隐隐的担忧。
李斯到秦国的时间,正赶上嬴政即位。嬴政即位时年仅十三岁,所以朝中基本是吕不韦说了算。当时吕不韦正在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李斯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参与了《吕氏春秋》的编撰,可能是由于他的才能比较突出,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被推荐到秦王宫成为了嬴政身边的侍从。从此李斯步入了快速上升的通道。他的一些见解经常能得到年轻嬴政的采纳,被嬴政任命为长史,就是秦王宫的秘书长。通常来讲,秘书长都是领导比较信任的人,说明李斯已经进入了嬴政的核心幕僚圈。
正当李斯平步青云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秦国修建一个水利工程,叫做郑国渠,主持修建的是一位韩国人,他的名字叫郑国,可能是由于这个工程耗费的人力财力过大,有的大臣上书秦王,认为这是个“阴谋”,是其他诸侯国意图消耗秦国国力的伎俩,后来调查果然如此。
“郑国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要求“排外”的呼声非常强烈,为了防止六国派来的“间谍”,嬴政下令将在秦国的其他诸侯国的人全部驱逐,李斯作为楚国人也在被驱逐范围里。情急之下,李斯写了一篇文章呈送嬴政,此文便是著名的《谏逐客书》。
在文中李斯大意道: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李斯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着眼于将来,只有坚持开放包容的政策,不问国别,唯才是用,秦国才能更加强大,所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嬴政被这篇文章所打动,深感李斯说得有理,就废除了逐客令,并将李斯破格提拔为廷尉,李斯因祸得福。
在此之后,在平灭六国和建立秦朝的过程中,李斯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功劳显著,他被始皇帝任命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此时的李斯,终于成为了他当年心目中的“仓中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