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二件事情是“大兴土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人民被血与火洗礼的过程,普通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秦统一后首先应该休养生息,让天下苍生获得喘息的机会,用现在的话就是“不折腾”、“少折腾”,但始皇帝嬴政注定是一个喜欢折腾的帝王,除了修长城外,他还修筑了另外两个庞大的工程——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阿房宫”位于今咸阳市东南十五公里处,《史记》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就是说殿上可坐一万人,殿下可竖立五丈(约11.5米)高的旗。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里也写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见阿房宫规模之庞大。
前些年发掘出阿房宫的夯土基础遗址,经探测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最高处高约7-9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阿房宫仅前殿就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1992年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座气势巍峨的宫殿实则是个“烂尾楼”,它开工于公元前212年,两年后秦始皇驾崩,工程便停了下来。后来为了满足先帝的愿望,秦二世又下令恢复修建,不久大泽乡起义爆发,在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朝廷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秦二世被赵高杀害后,整个工程彻底停工。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最后的归宿之地。据《史记》记载,嬴政即位后不久,开始筹划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正式称帝后,命令将全国各地的罪犯七十万人发派到骊山开始修建皇陵。细细想想,这实际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嬴政一直盼望着长生不死,有段时间相当痴迷并似乎相信能够做到,但与此同时却在紧锣密鼓地为自己修建着陵墓,看来内心里对自己是否能够永生并不自信。
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空前的,据《史记》记载,陵墓的内部“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皇陵内部用水银制作江河湖海,用机械控制这些水银永远奔流不息。地宫的上空列有日月星辰,下面有各种地理景观,点着人鱼油做的蜡烛,估计这些蜡烛会燃烧很长时间而不会熄灭,陵墓里还有许多贵重的陪葬品,秦始皇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非常奢华的地下极乐世界。
司马迁是秦始皇死后一百多年后的人物,对《史记》的记载是否属实,一直也有不同的看法。直到近年对秦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遥感探测,发现秦陵的地宫深35米,东西约170米,南北约145米,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在更早的探测中,也发现秦陵附近的汞含量严重超标,说明《史记》记载的地宫里有大量水银确实不虚。
从西安向东北二十多公里,就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秦皇陵。作为帝王之墓,它是非常有讲究的,背靠骊山,面朝渭水。修筑这个陵墓,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相信也死了不少人,其中有据可查的是那些修筑地宫机关的工匠和搬运殉葬品的人最后被封到里面而死,还有些没有儿子的嬴政嫔妃也殉葬其中。
关于秦皇陵的命运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说项羽入关后,组织军队进行了盗掘。二是一个牧羊人寻找丢失羊群失火将地宫焚烧殆尽。更普遍的说法是秦皇陵依然保存完整,没有被破坏过。正确答案可能只有打开地宫后才能大白于天下。
比秦皇陵更出名的是距离它仅1.5公里的兵马俑,兵马俑是在1974年被无意发现的,现在发现兵马俑坑有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二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八千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兵马俑中的陶俑形体高大,比例匀称,而且每个陶俑面部各有特征,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身历其境时似乎又回到了杀声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因此,秦兵马俑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应属实至名归。
修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直道以及南征北伐,动用的人力是非常巨大的。仅修骊山陵墓就动用了七十万人,据测算保障七十万人的后勤供应,还需要几百万人。北伐并驻军三十万人,南征并镇守岭南有五十多万,为这些士兵提供后勤的也应有几百万人。当时秦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由于那时没有人口统计,比较普遍的看法大约有二千万,说明秦王朝的大部分人口都参与这些事情,这已经远远超过了百姓能承受的极限。
刚刚建立不久的秦帝国,就像一辆已经失速的车子,至于什么时候坠毁,只需等待一个时机,不久后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帝国很快就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