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儿童特点
1.学龄期儿童体格发育有什么特点?
从进入小学开始(6~7岁),到青春期前为学龄期。在学龄期,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相对比较平稳,身高、体重的增长都比较平缓,胸围平均每年增长约1厘米。一般在10~12岁,儿童会出现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第一次生长发育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1~2年内),标志着青春期的开始。在青春期,儿童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最快增加10~12厘米;体重一般平均每年增加5~6千克,最多增加8~10千克。此后生长发育速度又变缓慢,直至发育成熟(女孩一般在18岁左右,男孩在20岁左右),此时骨骼完成骨化,身高基本停止增长。
在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儿童下肢的增长速度最为迅速,其次是躯干,头部的增长速度不明显。至发育成熟时,人体的形态表现为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这是因为人体各部的生长发育速度是不均衡的。
2.学龄期儿童的骨骼与肌肉发育有什么特点?
在医学上,把人类的骨骼分为以下三种:
①长骨,即四肢的骨骼。
②短骨,如脊椎骨。
③扁骨,如头颅骨等。
少年儿童的长骨比较柔软,软骨较多,没有完成骨化,骨中含有机物较多,含无机物较少,骨的弹性大,硬度较小,不易骨折,但易变形。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骺软骨不断增生并骨化,使骨变长。骨膜中的成骨细胞不断增生,使骨增粗。在青春期,骺软骨逐渐骨化,骨与骨骺逐渐接合为一个整体,在20~25岁完成骨化过程。
6~8岁是儿童的颅骨长得最快的时期。短骨在10~13岁时完全骨化。学龄期儿童脊柱的弹性减弱,正常脊柱的3个弯曲(即颈前曲、胸椎后曲和腰椎前曲)已由韧带组织固定。但在14岁以前脊椎间仍充满着软骨, 14~15岁以后椎间软骨的水分逐渐减少,形成薄片状物——椎间盘,并且脊椎骨钙质沉积较少,硬度不如成年人。因此,学龄期儿童容易发生脊柱变形。骨盆从这个阶段开始融合,但尚未完全接牢,要特别注意预防骨盆的移位。尽量不要让孩子从高处跳下来,尤其是女孩,以防骨盆移位、变形,影响成年后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肌肉发育顺序是从上而下进行的,颈部和躯干部的肌肉先发育,然后是四肢肌肉发育。学龄期儿童因为活动量大,所以全身的肌肉已发育得比较结实。肌肉发育的另一个规律是大肌肉群先发育,小肌肉群后发育。7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已能完成跑、跳等协调性动作,但写字、画画等细致工作对孩子来说仍比较困难。小肌肉的发育在学龄期逐渐完善。与成人相比,学龄期儿童肌肉的弹性虽然比较大,但力量差、容易疲劳,所以学龄期儿童每次写字的时间不宜过久。
3.学龄期男孩与女孩的生理发育有什么差别?
在小学阶段,男孩与女孩的生理发育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重:除了11~15岁这个阶段外,在其他年龄段内,一般女孩的体重要比同龄男孩轻。
2 皮下脂肪:3~8岁小儿皮下脂肪的增长基本停止;8岁以上小儿皮下脂肪又重新开始增长;女孩比男孩的皮下脂肪明显。
3 肌肉力量:男孩的肌肉力量要比同龄女孩大。
4 骨盆:女孩的骨盆比同龄男孩的发育速度快,且较男孩宽。
5 心脏重量:0~2岁男孩的心脏重量比同龄女孩大,而12~14岁女孩的心脏重量比同龄男孩大。15岁以后,男孩心脏的重量又超过同龄女孩。
6 性发育时间:女孩的性发育时间比男孩早,所以女孩成熟早。
4.如何培养学龄期儿童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一个人的仪态和动作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不但能预防学龄期儿童的脊柱和胸部畸形,防止慢性疾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疲劳。学龄期儿童的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变形。如果坐、立、行走的姿势不正确,时间久了,就会造成骨骼变形,影响孩子的体态发育。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体端正,大腿平放在椅面上,两脚平踏在地面上。看书时,不要将书本直立,应平放在桌面上,身体不要趴在桌子上。
写字时,双臂要等长地放在桌面上。如果双臂一长一短,身体就会歪斜。胸和桌缘的距离为一拳头。有的孩子爱把半个脸枕在手臂上,斜着脑袋写字、看书,或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这些姿势都不可取。
站立时,应使头、背、臀和脚在一条直线上,两肩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两臂自然下垂,抬头,挺胸,两眼目视前方,腹部内收,两脚稍稍分开(约一拳的距离)。
走路时,胸要挺起,不要低头,两脚的脚尖应该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背负重物时以两肩同时受力为好。用双肩背书包可以使书包的重量分担在两肩上,既能减少疲劳,又能防止体态发育异常。
5.怎样防止学龄期儿童脊柱变形?
学龄期儿童的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椎间盘的弹性、韧带的坚固性和肌肉的张力都比成人的可变性大。这是儿童的脊柱容易发生变形的主要原因。造成脊柱变形的外因常有以下两点:
1 孩子得了佝偻病,治疗不及时而留下后遗症。
2 长期身体姿势不端正,比如坐姿或站姿不正确等。
预防脊柱变形的根本措施是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坐、站和走路姿势。给孩子准备高矮合适的桌椅;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让孩子睡觉时不要总是偏向一侧。如果是由疾病引起的脊柱弯曲,应及早治疗原发病。脊柱变形是可以被预防和矫治的,关键在于早防、早治。
6.什么是扁平足?如何防治扁平足?
正常足底呈弓形,具有一定的弹性,当人站立、走路时可以减少头部震动,具有保护大脑的作用。同时,足底呈弓形,站立、走路的功能也比较好,脚不容易疲劳和疼痛。
家长如何分辨孩子是不是扁平足呢?可让孩子光着双足,足底部沾一些水,双足踏在平坦的地板上,观察双足的水印。内侧呈弓形,最狭窄处相当于足印横径的1/3,为正常足;最狭窄处约占足印横经的1/2,就是轻度扁平足;若弓形消失,则为重度扁平足。
扁平足的孩子,走、跑、跳会受到影响,走路不敏捷,缺乏弹性,足部常有灼热感,脚趾呈散开状,重力落在足内缘上,足部外翻,不能久站,常感脚痛,走路时也会感到足底痛、小腿痛。
扁平足大多数是由后天因素引起的,因此,预防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不要让9个月以内的婴儿练习走路,也不要让9个月以内的婴儿站立过长时间。尤其要避免身体较弱的孩子过早学走路、久站或过度负重。当年幼的孩子参加劳动时,要给他们分配力所能及的活。在安排孩子劳动时,要考虑孩子身体发育的特点。在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或户外活动时,要尽量让孩子穿运动鞋。
如果是扁平足,可实行运动疗法,用足尖、足外侧走,进行屈趾运动等,以促进足弓的恢复,缓解疼痛。跳皮筋、跳绳、跳高、跳远及跑步都能使足弓得到很好的锻炼,不仅可以预防扁平足的发生,而且对轻度扁平足有治疗作用。对于无法自行矫正的扁平足,应请整形外科医生矫治。
7.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度过换牙期?
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换牙期呢?
首先,在换牙期间,孩子应该避免一切外伤,要多吃些馒头干、面包干、蔬菜、豆类等,要多用牙齿咀嚼食物,以便刺激上、下颌骨的发育,促进牙齿及早萌出。在牙齿萌发期间,应加强营养,摄入足量钙、磷等对牙齿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素。
其次,应该注意预防牙齿排列不齐。有些孩子在换牙时,爱用舌尖舔正在萌出的牙齿。这种舔牙的习惯,能将门牙舔得向外翘,造成上下牙齿咬合不齐,影响牙齿的排列和咀嚼功能。吸吮手指、咬铅笔、咬尺子等坏习惯也可造成同样的结果。如果乳牙没有脱落,而恒牙在乳牙牙床的侧面萌出,形成双层牙现象,应尽快找医生拔掉乳牙。这样做可使恒牙很快恢复原位,保证恒牙的排列整齐。若孩子有反颌(即下牙覆盖上牙)或严重牙列不齐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及早进行矫治。
8.学龄期儿童需要哪些营养?
饮食多样化,保证营养齐全,并且做到清淡饮食。必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儿童的生长发育需要补充大量蛋白质,否则生长发育就会迟缓。除主食外,学龄期儿童每天还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等各种奶制品、蛋类、豆类、肉类及鱼类等。
另外,还应摄入富含钙、铁和维生素的食品。
学龄期儿童一日三餐的食物分配比例一般为:早餐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午餐占全日总热量的30%~40%,晚餐占全日总热量的30%~35%。这样的饮食安排可适应孩子生理和学习的需要。
9.学龄期儿童的膳食原则是什么?
学龄期儿童正处在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活泼好动,代谢旺盛。此时期的膳食原则应遵循“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适量”,切忌“早饭将就、午饭马虎、晚饭过饱”的进食方式。
家长一定要注意早餐的质和量,可以供给一些蛋、豆制品、肉、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可以让幼儿吃一些面食,如包子、大饼等。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应包括4类食物:谷类(馒头、面包或米类),动物性食物(肉、蛋),奶制品或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午餐是一天的主餐,除补充热量、营养素以外,还要能满足各项活动的需求。家长要想办法安排好孩子的饮食。午餐应供给足量的面食,荤素搭配,注意烹调方式,使食物色、香、味、形俱佳。
晚餐的食物应清淡、少油腻。
10.为什么早餐要吃好?
有些学龄期儿童要么不吃早饭就去上学,要么就随便吃点。这样做是不对的。
学龄期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相比成人,对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更多。我国一般家庭都在下午6~7时吃晚餐,从下午6时至次日清晨6时,胃内食物早已被排空。因此,如果孩子不吃早饭或吃得很少就去上学,肚子空空的,能量供应不足。
不仅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脑力劳动也同样需要消耗能量。孩子即使安静地坐着上课,也需要大量的能量。如果孩子没吃早饭或早饭质量太差,就只能将自身的脂肪、蛋白质变成热能以满足能量的消耗。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消瘦。同时由于能量不足,孩子觉得饥饿,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的理解力和记忆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