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品德培养
1.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2~3岁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做事,不管什么事都想自己干,根本不考虑自己会不会干,该不该干。面对一个凡事都要自己干的幼儿,家长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管什么事情,孩子都想独立做。这充分表现出孩子的主动精神、自我意识和独立要求。比如,孩子要自己洗手、自己吃饭,但是由于年龄小,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的协调性比较差,因此他经常会把衣服弄湿,把饭菜洒得到处都是,甚至把餐具、杯子打碎。这时家长不能禁止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更不能因此训斥、打骂孩子,否则会扼杀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打击孩子“一切自己干”的积极性。家长要知道,孩子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学习、练习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一时做不好就操之过急。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提高能力。
其次,帮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孩子“一切自己干”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这个愿望与他自己的实际能力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如果孩子屡试屡败,就会丧失自信心。这时家长要运用恰当的方法,耐心地、逐步地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做示范,然后手把手地教孩子做,边做边给孩子讲解,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后,孩子便可以熟练掌握一些技巧。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让孩子练习画画、剪纸等,提高孩子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激发孩子“一切自己干”的积极性。
最后,对于有危险的事情,要坚决制止。如果孩子做危险性较大的事情,比如点火柴、插电源插头、打开煤气灶等,家长要立即予以制止,并告诉孩子:“这些事情由爸爸妈妈做就可以了。你现在年龄太小,做这些事情太危险。等你长大以后,爸爸妈妈再教你做。”
对于想要“一切自己干”的幼儿,家长一定不要制止或为之代劳,因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动手能力发展起来的。动手能力差,必然会妨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如何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应当要求和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可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穿鞋、戴帽子、洗手、洗脸、吃饭、整理图书和玩具等。不要对幼儿提太高的要求,要耐心地教幼儿自己做。可以先给幼儿做示范,然后再指导幼儿反复练习,直到幼儿完全学会。
2学习干家务。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适当地给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帮助家长拿东西,饭前摆碗筷、搬凳子,饭后收拾碗筷、扫地、抹桌子等。即使幼儿干得不尽如人意,家长也要多表扬,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
3鼓励幼儿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公益劳动,如打扫庭院、灭蝇、除草、扫雪等。通过公益劳动,幼儿不仅可以培养劳动习惯,还可以培养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美德。
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家长要时刻注意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3.如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今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要想孩子将来生活得幸福,获得成功,父母就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让孩子通过挫折的磨炼,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生存,学会负责任。那么,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应当如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呢?
1 有意设置障碍,培养抗挫折能力。在前进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困难和障碍。如果家长平时让孩子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家长有意地给孩子设置障碍,是为了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冲破障碍,实现自己的目标。家长在设置障碍时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应是幼儿“跳一跳”就能克服的。如果难度过大,幼儿就容易失败。多次失败不但不能培养幼儿的能力,反而会增加幼儿的失败体验,让幼儿自卑。家长应牢记一点:设置障碍是为了培养能力,而不是为了体验失败。
2 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培养迎难而上的勇气。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不要采取回避的态度,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幼儿登山怕摔时,家长在一旁鼓励幼儿说:“别怕,你能行,摔一跤算什么!”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努力地克服困难。当幼儿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便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激起了战胜困难的斗志。这时家长的“你行”也就变成了孩子自己的“我行”。
4.幼儿为什么会任性?
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在渐渐地长大。孩子在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孩子的行为问题也不时地困扰着父母。我们如果仔细剖析孩子的问题,就不难发现孩子的问题多是由父母造成的。面对幼儿的需要,很多父母都是不假思索地给予满足,从未思考幼儿的需要是否合理。面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很多父母无条件满足,从未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父母的溺爱,为孩子提供了百依百顺的生活环境。父母的让步、迁就,使孩子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如今的任性。
5.当幼儿任性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幼儿任性的确让家长深感头痛,甚至束手无策。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任性的幼儿呢?下面向家长介绍几种方法。
1 转移法:当幼儿任性时,家长千万不可跟幼儿对着干,因为这样做只会使幼儿越来越犟。家长可以让幼儿玩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或者和幼儿一起做一些有趣的游戏。这样做会转移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点,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家长可以等幼儿情绪好转后,再跟幼儿讲道理。
2 预防法:家长应注意观察幼儿容易在什么情况下任性。一些幼儿经常在逛商场时任性,非要买一大堆零食才肯离去。那么在下一次逛商场前,家长应事先与幼儿约法三章:只许幼儿挑选一样他最喜欢的零食,如果幼儿答应,就带他逛商场;如果幼儿不答应,就不带他逛商场。若幼儿按照事先的约定做了,家长要及时表扬或奖励幼儿。
3 自控法:当幼儿任性、哭闹时,尤其是提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切不可心软依从,否则会助长幼儿的任性。这时家长可以不理睬幼儿,任其哭闹。时间一久,一些幼儿感到自己哭闹也没有用时,便会停止哭闹。这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安慰幼儿,并给幼儿讲道理。
4 激将法:幼儿多争强好胜,不服输。当幼儿任性时,家长可以故意让他与动画片中的人物或身边的小伙伴比赛,让幼儿在“我一定比他强”“我也能做到”的心理作用下克制住任性。家长要趁机表扬、鼓励幼儿,强化幼儿好的行为。
5 搭梯法:当幼儿任性时,家长可故意说:“宝宝是跟妈妈闹着玩的。”“宝宝是在做游戏,不是真的。”“我们的宝宝才不会这样呢。”或者对宝宝说:“宝宝一直很听话,过一会儿就好了。”利用幼儿心理上的转换,达到让幼儿克制任性的目的。
总之,对待幼儿既不可娇惯、百依百顺,也不可过分限制,以硬对硬。对于幼儿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当满足;对于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不能迁就。家长应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应的方法,让幼儿逐渐改掉任性的毛病。
6.幼儿不合群,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些幼儿在去幼儿园之前,整天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成人打交道,很少有与同龄伙伴接触的机会,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加上在家庭中的特殊优越地位,很容易孤僻、不合群。面对这类幼儿,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家长一味地迁就幼儿,对幼儿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势必会让幼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要求同伴顺着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顾及同伴的感受,势必会引起同伴的反感。因此,家长应当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养成尊重别人、谦让的好习惯,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体会到快乐和友谊。同时,家长要让家庭和睦,与邻里和平共处,凡事礼让三分,使幼儿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关爱别人。
其次,指导幼儿积累交往经验。家长要鼓励幼儿走出家门,多与同伴交往。教育幼儿见到他人时要问好,分手时说再见,使幼儿与周围的人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多带幼儿到公共场所游玩,让幼儿懂得玩什么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秩序,比如玩滑梯要按顺序上下,不能插队,以免挤倒其他小朋友。家长还应鼓励幼儿经常邀请小伙伴到家中做客,帮助幼儿学习如何热情地招待小伙伴,如何与小伙伴友好相处,避免发生争执,如何与小伙伴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在广泛的交往中,幼儿可以逐渐培养协调朋友间关系的能力,了解自身和朋友的性格特点,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学会与朋友协作,解决冲突,逐步增加交往经验,避免因缺乏交往经验导致的不合群。
最后,要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矛盾纠纷。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吵架是很自然的事情。家长不必过于紧张或马上进行干预,可以让幼儿自行处理。多数幼儿过一会儿便会与小伙伴和好如初。
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时,家长应当搞清双方的情况,明辨是非,协助解决,不要随便批评一方,或让另一方妥协。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幼儿能明白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比如怎样做会让小伙伴愿意和自己玩,如何与小伙伴和睦相处。
7.当幼儿闹情绪时,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懂事。而有些幼儿偏偏不让家长省心,一遇到不满意、不称心的事就和家长闹情绪,要么大哭大闹,要么乱发脾气。幼儿的性格虽然与先天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在幼儿闹情绪的时候,家长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 当幼儿闹情绪时,家长首先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原因。家长需要分析:幼儿闹情绪是因为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是因为明知自己不对非要跟家长拧着来。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就应当尽量满足孩子。即使一时满足不了孩子,也要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可以延迟满足他。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家长要向孩子讲清楚他的要求为什么不合理,正因为这种要求不合理,他再闹也不能被满足。家长在给幼儿讲道理时应讲得浅显、简短、有趣,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把问题讲清楚。如果幼儿非要在睡前吃糖果,家长就可以给幼儿讲一个简短的有关龋齿是怎样产生的故事;遇到医生治牙的画面,也可以叫幼儿看一看,强化患牙病的痛苦。这样做会让幼儿主动放弃在睡前吃糖果的想法。
2 当幼儿闹情绪时,家长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年龄小的小儿比较有效。由于小儿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因此家长可以用小儿比较感兴趣的事物转移他的注意力,使小儿忘记眼前的事物。
3 采取冷处理。当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被满足,大哭大闹、乱发脾气时,家长千万不要一时心软,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要和孩子硬碰硬,对着吵,可以暂时不理他,采取冷处理,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一些幼儿看到自己闹情绪不奏效,就会逐渐平静下来。等幼儿情绪恢复后,家长再给他讲道理,使他明白家长不会答应他的无理要求。
4 家长要及时给幼儿打“预防针”,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比如,带孩子去逛商场,可以先跟孩子讲好:“只能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买别的东西。”如果孩子答应,就带孩子去商场;如果孩子不答应,就不带孩子去商场。避免孩子到商场后看见什么东西都想买,一旦没有被满足就闹情绪。
5 抓住教育时机,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赞赏,强化幼儿好的行为。如果幼儿没有按要求做,或者说话不算数,家长就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淡化幼儿的不良行为。
8.怎样对待撒谎的幼儿?
幼儿天真无邪,但有时也会有说谎的行为。家长要高度重视幼儿撒谎的行为,分析撒谎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教育幼儿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般来说,幼儿说谎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说谎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年龄小的孩子记忆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容易歪曲事实。比如老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遥控汽车带来给大家看看,又叮嘱小朋友明天带彩笔。可是小亮回家后却让妈妈给他买一个遥控汽车,还说是老师说的,其实是他把老师的话记错了。
有的孩子知识贫乏,认知能力低下,也可造成“瞎说”。比如小丽对妈妈说:“我今天在幼儿园吃了5个包子。”而实际上小丽只吃了2个包子,这是因为小丽还不会正确地数数。
年龄小的孩子往往容易把想象与现实混淆起来。如新新看到邻居家的小男孩穿了一身海军服,非常羡慕。第二天新新告诉幼儿园的小伙伴,妈妈也给他买了一身海军服。这种情况看似是孩子说谎,其实孩子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因为孩子非常想拥有一身海军服,于是他就把愿望当成现实说出来了。因此,家长不要轻易指责和训斥孩子不诚实,以免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应该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告诉孩子不要把想象的事当作真实的事。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增强,这种说谎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2 幼儿有时会模仿家长撒谎。一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恰当行为教会了孩子撒谎。有的父母不喜欢接待某位客人,就让孩子对来访的客人说:“我爸爸妈妈不在家。”这样就在无意中教会了孩子撒谎。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克服自身的说谎行为。要想让幼儿不撒谎,家长首先得诚实。
3 幼儿有时为了逃避惩罚而撒谎。一旦孩子有过失,一些家长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严加惩罚。幼儿由于怕挨骂、挨打,就采用说谎的办法来逃避惩罚。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正确对待。只要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加以改正,家长就应当原谅孩子。
9.当幼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应该怎么办?
幼儿年龄小、不懂事,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当看到一些新奇多变、极具吸引力的事物或现象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常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要求。面对幼儿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应当如何处理呢?
首先,家长必须明确而坚决地拒绝幼儿。对于幼儿的无理要求,家长千万不可迁就,而应立即拒绝。无论孩子如何无理取闹,家长都要坚持原则。如果家长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百依百顺、任意放纵,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家长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认识到:合理的要求能够被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只会遭到拒绝,必须放弃和适当节制自己的要求。
其次,家长的态度要一致。在对待孩子不合理要求的问题上,家长的态度要一致。如果家长意见不统一,爸爸妈妈管,爷爷奶奶惯,孩子就会钻空子,找到突破口,利用爷爷奶奶来压制爸爸妈妈,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家庭成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不让孩子有可乘之机。
最后,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拒绝幼儿的无理要求时,家长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用斥责和打骂的方式来压制幼儿,也不用假话来哄骗幼儿,而要用说服教育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达到拒绝幼儿不合理要求的目的。
例如,妈妈带小明上街,在商场小明看上了一辆玩具汽车,非让妈妈给他买。可是妈妈事先并未打算给小明买玩具,而且小明已经有许多玩具汽车了。这时妈妈可以对小明说:“妈妈知道你非常喜欢这辆玩具汽车,可是爸爸妈妈已经给你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了。前几天,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们准备彩笔,要给你们上美术课。家里正好没有彩笔。不如妈妈今天给你买一盒彩笔,回家以后妈妈教你画大汽车,好不好啊?”这样做既让孩子明白不买玩具汽车的理由,又使孩子在新的选择中获得满足。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明辨是非与对错,自觉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10.怎样对待淘气的幼儿?
有些幼儿生性调皮、淘气,今天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明天又扬了小伙伴一脸沙,经常犯错误,搞恶作剧,弄得家长焦头烂额。幼儿之所以淘气,主要是因为年幼无知、活泼好动、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那么,对于淘气的幼儿,家长可以采取哪些对策呢?
首先,改变易引发幼儿淘气的环境。淘气的幼儿大多比较好动,手脚闲不住,东摸摸,西碰碰。幼儿因为动作发育不够精确,经常在无意中犯错误,一会儿摔碎一只碗,一会儿又打破一只花瓶。对此,家长应当把一些比较贵重、易碎、易破的物品妥善保管好,放在高处或锁在橱中,不让幼儿接触到这些物品,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其次,理解幼儿,及时奖励。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差,淘气也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应当理解幼儿的这一性格特点,不要一味地责怪、惩罚幼儿,要体谅幼儿,理解幼儿。当幼儿在某一方面表现良好时,家长要及时表扬和奖励幼儿,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让幼儿感觉到“妈妈喜欢我这样做”。长此以往,不良行为会逐渐被良好的行为所替代,幼儿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再次,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由于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家长应当教育幼儿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可以去做;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不可以去做,并向幼儿说明道理。逐渐增强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幼儿变得乖巧、守规矩。
最后,以静制动,因势利导。淘气的幼儿一般精力旺盛,多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引导孩子从事一些安静而益智的游戏或活动。比如,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读故事,教孩子画画,和孩子一起串珠子,教孩子拼七巧板、猜谜语等。通过玩这些游戏,幼儿不但可以提高智力,还可以变得安静而有耐心。通过以静制动,幼儿可以克服淘气的坏毛病。
11.幼儿爱哭,家长应该怎么办?
幼儿爱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幼儿不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不太稳定,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强,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和委屈。当幼儿哭的时候,家长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
幼儿哭的原因有很多,家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幼儿一哭闹,就训斥、责骂幼儿。而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哭,就百般地呵护、爱抚孩子。孩子为了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和爱抚,有事没事就哭,时间久了,就养成了爱哭的毛病。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不去管孩子,等孩子哭完了,再跟孩子讲道理。
有的孩子哭是因为被家长错怪,感到委屈。比如,小红的气球是被小明弄破的,妈妈误以为气球是小军弄破的,于是妈妈批评了小军,小军觉得不公平,伤心地哭了。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查明事实真相。家长一旦错怪了孩子,就要实事求是地勇敢承认错误,不能不了了之,让孩子蒙受委屈。家长同时要告诉孩子:“如果我错怪了你,你要及时向我解释清楚,哭是没有用的。”有的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向家长解释清楚。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要注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因为无理要求没有被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千万不可迁就、纵容他。即使孩子撒泼打滚、无理取闹,家长也不能心软。家长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给孩子一件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为孩子读一个他最爱听的故事等。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让孩子学会放弃和适当节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此外,有些幼儿的哭声较反常,持续时间较长,这时家长要仔细检查幼儿是否有生病或受伤的情况,以便及时带幼儿就医治疗。
总之,面对爱哭的幼儿,家长只要处理方法得当,就会使幼儿逐渐改掉爱哭的坏习惯。
12.幼儿爱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办?
幼儿发脾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幼儿经常发脾气,则不利于幼儿拥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和养成健康的性格。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待爱发脾气的幼儿呢?
1 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想要孩子有正常的情绪,少发或不发脾气,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家长经常当着幼儿的面大喊大叫、骂人、扔东西,就等于在用行动错误地引导幼儿。只有家长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才能为孩子营造温暖、平静、互爱的氛围。这是控制幼儿发脾气的前提。
2 采取冷处理。一些幼儿发脾气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让步。如果幼儿发脾气时所处的环境比较安全,家长可以置之不理,比如转身走开、继续谈话或干自己的事。过不了多久,幼儿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在发脾气时,可能会转身干别的事。有了几次这样的体验后,幼儿自然会领悟到,发脾气是不能实现自己不合理的要求的。
3 转移注意力。当幼儿发脾气时,家长可以迅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避免幼儿的任性发作。比如家长可以对幼儿说:“你看,楼下有这么多漂亮的大汽车。我们一起出去看大汽车好吗?”由于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幼儿的关注点会很快被转移。
4 适度惩罚。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家长可以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用心平气和的口吻向孩子提出警告,表达自己的失望。同时,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惩罚。比如,家长对孩子说:“因为你刚才发脾气了,表现不好,今天下午就不能看动画片了。”但是,家长要掌握好处罚的分寸,不能过于严厉,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怨恨的情绪。
5 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幼儿自主权,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教养观。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谈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和体谅孩子的感受,尽量避免激起孩子的愤怒。要告诉幼儿,当心中不悦时,他可以向别人倾诉,也可以用运动或唱歌等方式来进行排解,乱发脾气是不正确的。
6 运用幽默。当幼儿发脾气时,家长的幽默往往能起到使幼儿破涕为笑的作用。比如,家长可以对幼儿说:“你看,你哭得脸都脏了,多像一只不讲卫生的小花猫呀。”幽默可使家庭充满欢乐和愉快的气氛。这种气氛有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
13.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些幼儿会有“拿”别人东西的行为。这种行为与成年人的偷窃行为不同。因为幼儿还未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尚不能了解物品的归属权问题,只要他自己喜欢,他就把东西拿来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深恶痛绝、严厉责罚,一些家长视而不见、放纵孩子的“偷窃”行为。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都有可能造成孩子日后出现“偷窃癖”。
当幼儿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应该如何处置呢?
首先,要帮助幼儿形成所有权的概念。例如,家长拿孩子的玩具时,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孩子拿家长的东西时也要事先打招呼。孩子的衣柜和玩具箱要和家长的分开。
其次,让幼儿通过合理的手段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让幼儿明白,未经允许就去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如果幼儿喜欢某个玩具,家长不要简单、粗暴地拒绝他,而要让他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获得。
最后,让幼儿弥补自己的错误。当发现幼儿已经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家长要让幼儿亲自将东西归还并道歉,设法弥补错误。例如,孩子偷吃了别人的东西,要让孩子自己去道歉,并让他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而当孩子能够承认并改正错误的行为时,家长要表扬孩子。
已经形成比较顽固的偷窃习惯的幼儿,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采用认知疗法、厌恶刺激疗法等方法来治疗。
14.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想要把幼儿培养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早期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同等重要。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在这一时期给幼儿良好的品德教育。否则幼儿一旦形成坏的行为习惯,再进行纠正就困难得多。家长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1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教育幼儿从小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尊敬老师,举止文明得体,有礼貌,使用文明用语。比如,见到别人主动问好;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别人向自己致谢时要说“不用谢”;与人分别时说“再见”等。
2 教育幼儿关心他人。家长应当从小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要学会分享,懂得谦让。
3 培养幼儿勤劳的习惯。热爱劳动是人的一种美德,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勤劳朴实的美德。经常让幼儿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防止幼儿养成好逸恶劳、懒惰成性的不良品质。
4 教育幼儿诚实勇敢。诚实勇敢是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家长必须从小教育孩子说实话、不撒谎,犯了错误后要勇于承认,并及时加以改正,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等,教孩子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勇敢是指不怕危险和困难,它是与人的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家长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游戏,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励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15.幼儿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办?
有的家长一谈起自己的孩子时,就直皱眉头,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让他这样做,他非那样做,让他往东,他非要往西,硬和家长对着干。面对一个如此不听话的孩子,家长应当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整天满口脏话,出言不逊;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讲卫生,自己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这样的家长管教孩子,孩子能听吗?所以,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心目中建立威信,使孩子心悦诚服。
其次,家长要考虑自己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比如,孩子在外面与小朋友闹了矛盾,家长知道后,让孩子给小朋友赔礼道歉,可孩子就是不去。这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过错,家长却非让孩子去道歉,孩子当然不愿意去。因此,家长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一定要先搞清楚事情的真相,以免错怪孩子,使孩子蒙受委屈,还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听话。
再次,家长要考虑提要求的时机。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时好时坏。孩子在高兴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要求,愿意照着家长的话去做。而孩子在不高兴的时候,往往会对家长的唠叨产生厌烦心理,不但听不进家长的话,还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再就是当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时,家长最好不要对孩子提要求。比如,孩子正在专注地看动画片,妈妈让孩子把小手绢洗一洗,这时,孩子对妈妈的要求往往置若罔闻,因为此时对孩子来说,任何外来的干扰都是令人厌烦的。
最后,家长要注意与幼儿说话的态度。家长对幼儿说话时要态度亲切、语气和蔼,平等地对待幼儿,这样会使幼儿乐于接受家长的要求。如果家长蛮横无理、满脸怒气地对幼儿说话,就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着干,越来越不听话。
总之,幼儿不听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家长要细心观察,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让不听话的幼儿逐渐乖巧起来。
16.家长应如何对待幼儿的过失行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盲目性和试探性。
有的幼儿出于好心,在帮助家长干家务时,不慎打碎了东西;有的幼儿看到大人用剪子裁衣服,也盲目地模仿,结果用剪子剪破了自己的衣服;有的幼儿听见音乐盒里有音乐,出于好奇,把音乐盒拆开,想看个究竟,结果弄坏了音乐盒。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事例看出,幼儿出现过失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仔细地分析原因,不可不分缘由地乱加指责幼儿。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对待幼儿的过失行为呢?
首先,要向幼儿讲清楚道理。家长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给幼儿讲道理。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到有趣的故事中,让幼儿明白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行为规范准则。
其次,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家长不要一味地指责幼儿的过失行为,要善于从幼儿的过失行为中发现闪光点,正确地启发、引导幼儿。比如,孩子用剪子剪破了衣服,家长可以从中发现孩子好模仿、勤于动手的好品质。虽然孩子把音乐盒弄坏了,但是家长要肯定孩子的探索精神,给孩子灌输一些相关的知识,鼓励孩子勤于动脑、多学、多问。
再次,要鼓励和教育幼儿说实话。如果幼儿如实地向家长说了犯错误的经过,家长在适当批评、讲道理的同时,要对幼儿说实话的行为给予表扬。如果幼儿每次说实话,都招致家长的一顿责骂,那么幼儿为了逃避惩罚,以后就不敢再说实话了,会逐渐养成说谎的坏习惯。
最后,要注意说教的态度。家长在说服、教育幼儿时态度要平静而严肃,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幼儿,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打骂幼儿,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幼儿出现过失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并没有什么可怕,关键要看家长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引导。
17.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怎么办?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离开了父母和他熟悉的小天地,开始过集体生活,在心理上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孩子吃过早饭后便大哭大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家长应帮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1 父母在孩子入园前,应当向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情况,讲述去幼儿园的好处,让孩子对幼儿园有所了解,有想去幼儿园的愿望,对幼儿园产生兴趣。同时,父母带孩子去幼儿园做实地考察。孩子对幼儿园熟悉后,就会有一种安全感。
2 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不要再三向孩子道别,不要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而应高高兴兴、坚决果断地将孩子交给老师。
3 为了避免孩子在幼儿园有孤独感,最好让孩子同相识的小朋友结伴去幼儿园,并且早一点儿接孩子放学。
4 家长要多给孩子讲信任老师的话,增加孩子对老师的亲切感,同时找老师谈谈,请老师多关注和体贴孩子。
5 接孩子离园时,父母的心情要愉快,回家后多给孩子一些爱抚和温暖,多用一些时间和孩子聊天、玩耍,使孩子得到精神补偿。父母要以极大的兴趣倾听孩子讲述他在幼儿园看见、听见和所做的事情,欣赏孩子在幼儿园学的歌曲、手工等,启发孩子对幼儿园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
6 对于无论如何都不能顺利入园的孩子,家长要下定决心,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要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立刻就走。和幼儿园的老师配合,把安抚孩子的任务交给老师。增进孩子与老师间的亲密程度,也能让孩子很快地喜欢上老师和幼儿园。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自觉地去上幼儿园。
7 摸清孩子在幼儿园不适应的原因,比如不能独自排大小便、午睡困难、不爱吃某种饭菜、上课跟不上进度、被小朋友欺负等,与老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8 若孩子入园几周后仍不适应,或出现异常行为,如做噩梦,出现语言问题、排便问题,持续哭闹等,应带孩子去心理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