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对外开放中的三对关系辨析[1]
为更好地发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积极应对当前危机,有必要客观地看待三个关系:贸易与增长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自由与保护的关系。
一、外需与内需的关系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内需和外需的重要性存在差异。一般来讲,外贸对小国的作用大于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作用大于成熟阶段,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大于发达大国。当前,我国处于外需作用较大的发展阶段,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并促进内外需协调是科学发展的要求。
外需和内需同等重要。外需的涨落直接影响到投资和消费,出口下滑必然将导致内需下滑。比如1998、1999年,我国出口增长年均增长3.3%,消费、投资年均增长6.8%、7.7%,都是历史的低点。据巴黎国民银行预测,今年出口下滑将使我国内需下降1/5。一个更确切的例子是,东部与西部外需的差距也增大了内需的差距。东部外贸、外资都占全国的90%左右,如果东部不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估计其发展水平会比现在落后5~10年。目前沿海一些企业出口形势不好,约2000万农民工返乡,致使投资、消费自然回落。国际上也是如此,日本的出口依存度虽然只有10%左右,但每次外需不景气必将导致整个日本经济不景气。当前许多国家经济负增长,首先是因为出口大幅下滑,所以外需对内需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保持外需本身也是启动内需。
发展外需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需要扬长避短。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在80年代说,中国70%的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人口问题———7.7亿人要就业、1亿多农民工要饭碗,他们的生计才是第一位的。过去30年,我国出口比GDP快近9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经济要保持7%以上的速度,出口增长至少应在10%以上。所以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还得利用劳动力优势保持出口较快发展,这是我国国情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国际市场失之容易、占之艰难,世界各国无一不重视国际市场,无一会主动收缩国际市场。外需对我国过去重要、现在重要、将来也重要。
继续发展外需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本世纪中叶我国经济总量将升至世界第一位,外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国际贸易增长仍将在总体上快于世界经济增长,我国也要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世界经济大国都曾在世界贸易中占据较大份额:英国、美国都曾占25%以上,德国、日本也曾占10%以上。中国作为比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人口还多4亿的大国,现在货物贸易不到世界的8.8%,服务贸易不到世界的4%。在民族复兴过程中,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升至世界的20%以上也是正常的。因此,稳住外需既应是当前的权宜之计,也应是长期目标。
客观看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的问题。从国际比较看,经济起飞阶段外贸依存度会逐步提高,小国的外贸依存度比大国高。1980—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上升到66.2%,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但低于发展中国家82%的水平。其实外贸“依存”度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度,也不等于风险度。它只是外贸与GDP的比值,没有国际组织认为该比值高就等于风险大,比如2007年新加坡、中国香港的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金砖”四国,但没有人认为前者比后者风险大。从理论上讲,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也存在争议,其分母GDP是增加值,分子是交易额。如果外贸与内贸对应,假设也有“内贸依存度”则内贸依存 度(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在2007年高达124%,是出口依存度的3倍以上。如果考虑加工贸易、汇率、购买力平价或按实物计算等不可比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将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长期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的变动趋势是:持续上升—高位平稳—有所下降,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会高于美、日目前的水平。
实现内需特别是消费主导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既是我国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保增长的紧迫任务。客观地看,我国既是世界上消费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也是消费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消费率偏低与工业化加速、投资率偏高、收入分配不合理等深层因素有关,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这时就须要稳住外需。同时,利用外需与发挥国内市场大的优势并无根本矛盾,通过借助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资源,以及对外开放带来的竞争活力与制度创新,我们的大国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不均衡的缺陷才能得到弥补,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因此,当前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否定外需,要按照十七大要求实现出口与消费、投资的协调拉动,逐步形成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
二、贸易与增长的关系
当前全国各地保增长的任务很重,但是按照现有的核算国民经济的支出法计算,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甚至可能为负,这明显低估了外贸的作用。无论是根据国际经验还是我国实践,外贸对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后进国家起飞的必由之路。
贸易的历史演变与一般作用。贸易活动很古老,自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了。马克思说,贸易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贸易形式不断高级化,从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到贸易业独立的交换,从易货贸易、集市贸易到期货贸易、电子贸易,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贸易是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处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交换环节、是中介地位。贸易具有价值实现功能,代表了市场需求,也就是最终需求。市场经济是以销定产,所以贸易是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贸易导向型经济,扩大市场、争夺市场、占领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国界,有学者研究,美国—加拿大虽然是自贸区,但两国间的贸易相当于国内贸易征收了40%以上的关税。贸易活动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人类向高级文明演进。
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外贸能扩大市场、深化分工、提高效率、促进增长、革新制度,所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从经济发展史看,贸易中心国家都是经济强国,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贸易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最强的国家。其后贸易中心又转移到英国,然后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际贸易增速一般是经济增速的1.5倍左右,个别国家更高。1948—2007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9.7%,明显超过同期世界经济和人口增速。30年来我国出口平均增长18.1%,比经济增长高8.3个百分点;特别是“入世”7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8%,比经济增长快一倍以上。所以,外贸是我国及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外贸是后发国家经济起飞的必由之路。外贸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动力之一,是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途径。日、德也曾相对落后,日本“二战”后把“贸易立国”作为国策;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5,但贸易额居世界第一位,人均贸易是我国的17倍。亚洲“四小龙”“五小虎”的腾飞,都是因为实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外贸的贡献功不可没,所以小平同志讲,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归纳起来看,后进国家要走向发达之途,都要通过扩大开放和利用国际市场。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被严重低估。我国及国际上都是用支出法来衡量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用净出口与投资、消费并列作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而不是用出口总额或外贸总额来衡量。该方法存在重大缺陷,因为只有在顺差上升或逆差减少时,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能为正,即使2003年出口增长高达创纪录的35%,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为-2.6%;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由于进出口是平衡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然是零,这与经济发展现实严重背离。所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统计学意义,而没有经济意义。为纠正该方法的缺陷,国内学者提出了九种修正方法,综合这些计算方法,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平均在1.5~2个百分点左右;在出口增长快的年份,比如2005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9%,带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三、自由与保护的关系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一些国家纷纷出台保护措施,发达国家也相继提出“产业回归”“再工业化”“买国货、雇国人”等观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与贸易地位上升,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多,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我们要推动自由贸易,积极维护多边规则,争取率先走出危机的困扰。
自由贸易符合世界人民的福祉。自由贸易能扩大市场、深化分工和促进竞争,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历史上那些经济活动高效的国家,往往都是主张自由贸易的国家。为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1944年世界各国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倡导组建国际贸易组织,建立多边贸易体制,1948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正式生效。此后,经过GATT的八轮谈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度降低,并成立了世贸组织(WTO)。60多年来,世贸组 织(含其前身GATT)成员从23个增加到160个,形成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有力地维护了自由贸易秩序,多数国家在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中获得较快发展。这些贸易规则也有利于在当前的危机形势下避免世界重走上世纪30年代竞相保护、恶性循环的老路。自由贸易总是与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我国对外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多边贸易体系下自由贸易成功的一个佐证。
从理论上看,自由与保护观点并行。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自由与保护如影随形。自由贸易理论从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发展到新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主线。尽管该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使世界获得最大利益,但没有国家愿意处在国际分工底端;换一个角度看,自由贸易意味着自由竞争,竞争既有双赢、也会有胜败,失败者就会要求保护,所以保护的呼声从未间断。保护贸易理论经历了重商主义、幼稚产业保护论、中心—外围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虽然保护理论在西方未居主流,但所有国家实际上都遵从过保护理论,主张保护的李斯特还被德国人称为民族英雄。
从实践上看,自由和保护政策交织。历史地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过真正的自由贸易政策,既不存在纯粹的自由贸易,也不存在单纯的保护贸易,只是二者某种程度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保护与自由的衡量尺度。当前世界贸易虽然总体上趋于自由,但是许多国家仍然采取层出不穷的保护措施,WTO规则里的“例外”、幼稚产业保护、贸易救济、“特殊和差别待遇”等保护措施,体现了各国为保护本国利益、相互讨价还价的博弈与妥协。出口中的保护意图也非常明显,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这与英国17世纪限制纺织机器出口如出一辙。从保护手段的历史轨迹看,都是发达国家率先“发明”、发展中国家亦步亦趋学来的。归根结底,贸易政策反映了特定阶段的国家或集团利益,提倡自由或加强保护,都是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但是,开放比闭关锁国有利,过度的保护定会招致对手的反制,于是经过长期争吵与磨合,达成了自由与保护的妥协,并用国际规则固定成律,成为WTO的通行规则。
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贸易保护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政府,是税收和发展;对企业,是生存和利润;对工人,是就业和饭碗。自由贸易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利益再分配,一部分人重新找到了饭碗,但一部分人丢了饭碗,“反全球化”的声音盖出于此。而且站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第一线较量的,总是那些有实力的国家,大力倡导自由贸易的是他们,而真正能有效被保护的也是他们,他们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发达国家在“去工业化”后仍然保护其夕阳工业,而世界弱小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更难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对抗,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挑战。许多小国出口和外汇来源单一,比如一些国家纺织服装出口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甚至占其外汇来源的80%以上。它们的出口与经济是脆弱的,不保护就难以生存。世贸组织允许合理保护,其规则中存在例外、幼稚产业保护、贸易救济、特殊和差别待遇等条款,但反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不但会损害本国消费者利益,也会招来报复。如美国上世纪30年代全面提高关税,遭到其他国家报复,美国自己的出口也因此下降70%。
我国应积极推动自由贸易。从整体上看,世界为避免竞相保护的“囚徒困境”推行自由贸易是大方向,但各国为追求国家利益,保护自己、壮大自己是现实选择。我国在多数制成品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情况下,应积极推动自由贸易,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加快自贸区建设;同时对少数高技术及关键领域进行适度保护,争取早日“毕业”。我们还要贯彻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充分考虑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妥善处理经贸纠纷,推动形成和谐的外部环境,走和平发展道路。
(写于2008年)
[1] 本文在陈德铭同志指导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