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对外开放的理性思考
壹
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6%、消费年均实际增长10.7%、吸引外资累计近1.6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766亿美元,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国民经济迈入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正如美国某著名政治家族的一位人士所说的:“美国人做梦也没想到,入世后中国发展这么快!”回顾这36年,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开放型经济飞速发展,对外经贸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开放成就。
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结构持续优化
(一)外贸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仅作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一种补充,垄断经营和统负盈亏是其体制的基本特征。1953—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3.7亿美元发展到206.4亿美元,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那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仅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中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的43 030亿美元,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高达16%。其中,出口从97.5亿美元升至23 427.5亿美元,增长了239倍,年均增长高达16.5%;进口从109亿美元升至19603亿美元,增长了179倍,年均增长15.5%。
表1 我国及世界进出口总 额(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海关统计
外贸依存度提高。外贸依存度增大,既反映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反映了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加重。1980—201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从12.5%提高到41.5%,提高了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依存度从6.1%提高到22.6%,提高了1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进口依存度从6.4%提高到29.1%,提高了22.7个百分点;这期间也经历过波动,比如2006年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曾分别达到67%和37%的最高点,此后又持续下滑。
表2 1980—2014年我国外贸依存 度(%)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数据计算
(二)我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从1979年的53.6%降至1990年的25.6%。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初级产品出口从1990年的159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127亿美元,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8.5%,但其占出口的比重却降至4.8%。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出口从1990年的46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2 300亿美元,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17.5%,占出口比重从74.4%升至95.2%,提高了20.8个百分点,比国际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左右。
表3 1979—2014年我国出口商品结 构(%)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还表现在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的迅速提升上。199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仅为6.8%,到2014年达到28.2%。同时,高技术产品由逆差转为了顺差。1999年逆差为198亿美元,2004年出现了逆转,首次实现顺差41亿美元,2014年顺差达到1083亿美元。
表4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平 衡(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1982—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从43.4亿美元增长到6043亿美元,32年间增长近138倍,年均增长16.7%。其中,出口由24.8亿美元增长到2222亿美元,年均增长15.1%;进口由18.7亿美元增长到3821亿美元,年均增长18.1%。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从1982年的0.6%提升到2013年的6%,稳居世界服务贸易第三位。出口排名由1982年的世界第28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五位,进口排名由第40位上升至第二位,首次超越德国。
表5 1993—2014年我国服务进出 口(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国用36年时间,从生产力水平落后、计划体制主导的低起点上,迅速跃升为世界贸易大国,既实现了量的飞跃,又实现了质的提升,创造了世界贸易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前所未有的深刻互动,丰富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吸纳国际产业转移。36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扬长补短,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这是我国外贸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优势保证了我国外贸的持久竞争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总数达7.9亿,是美国的5倍、德国的19倍、英国的26倍;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600万人,相当于许多国家的总劳动人数。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曾经不到发达国家的1/20,也比多数发展中国家低,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强。如果将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高科技产品计算在内,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超过80%;农产品出口中有优势的也是养殖、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工资上涨快,在劳动力成本等传统优势削弱的同时,我国在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营销、质量、服务等新优势。
市场大和配套强等优势吸引了国际产业转移。我国市场规模大、成长性好,如果13.7亿人每天多支出1元钱,一年就是近50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强,轻纺、重化、高科技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企业队伍庞大,加之我国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这些条件增强了我国吸纳全球生产要素的能力。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比较优势结合的最大结晶是外资企业贸易与加工贸易。我国外资企业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零提高到1990年的17%、2007年的58%和2014年的46.1%,同期加工贸易比重从6%提高到38%、49%和32.8%,外资和加工贸易比重经历了从升到降的过程。
港澳和海外华人优势引领我们走向国际市场。开放之初,我们对国际市场“两眼一抹黑”港澳和海外华人华侨成为我国发展外贸的重要依托。我国大陆之外的华人达9000多万,在改革开放的前15年,80%以上的外资来自海外华人,仅港台商人在大陆的投资就是日本的10倍。更重要的是,海外华人还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让我们学会了市场游戏规则。
二是坚持市场化取向,实现国内外规则对接。36年来,我们对内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对外参与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循着“了解规则、学习规则、运用规则和参与制订规则”的路径,健全了外贸发展的制度保障。
市场化取向改革增强外贸活力。外贸体制改革是一个“放权、松绑、增活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下放外贸经营权,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改变单一的计划管理体制。90年代实行了取消指令计划、出口配额招标、代理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股份制试点等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认真履行世贸承诺,彻底放开外贸经营权,最终实现了外贸登记制。外贸经营企业从最初的外贸公司,扩大到生产企业和工贸一体化企业,从最初的国有企业发展到多种所有制企业经营外贸,民营企业外贸从无到有,占出口的比重从零提高到2000年的4.7%和2014年的40.8%。
加入世贸组织促进制度性开放。为了尽早学会规则,我国从积极申请“复关”到最终“入世”走过了15年漫长而曲折的征程。“入世”后我国由有限范围、领域、地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成员的相互开放;由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由只依靠多边,转变为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并举,对外贸及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坚持内外互动,推动两个市场协调发展。36年来,我国努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扩大外贸的雄厚基础,大大提升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产品经过国内激烈竞争形成强大国际竞争力。实践证明,凡是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并经过激烈竞争、出现过产能过剩的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不断扩大出口。我国纺织、家电、轻工等一些国际市场份额大的产品,都是在国内充分竞争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
另一方面,国内产业升级不断衍生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国内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并进而推动出口主导产业更新。8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90年代是一般机电产业和加工组装的高技术产业。到了新世纪,资金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显著增强,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逐渐成为出口主导产业。近几年,电站等技术装备、信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也在快速增加,使我国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出口能力不断增强。
国内工业化加速扩大了制成品贸易规模。同“入世”初期相比,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有90多家企业跻身全球500强,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制造中心必然是世界贸易大国,国内制造业发展既大大增强了进口需求,同时提高了制成品出口能力,我国制成品出口比重从1980年的48%提高到2014年的95%,达到22 300亿美元。
四是坚持互利共赢,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36年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影响逐步增大,占世界贸易比重从改革开放初的0.8%提高到2014年的11.2%左右。同时贸易摩擦明显加剧。针对国际社会的关切,中国政府旗帜鲜明地做出回答: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加强和谈协商,妥善化解争端。我国已连续19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连续8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涉案金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的态势,我们始终保持平常心,注重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避免打贸易战与相互报复,有理、有节地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90年代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新世纪中欧焦炭谈判,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近期的中欧光伏案、中欧无线电通信设备等谈判,都体现了平等协商的特点,取得了公平、双赢的结果。同时,通过争端的解决,我们也逐步建立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商协会“四体联动”的应对机制。
促进共同发展,深化国际合作。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起步于2002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13年已陆续签署并实施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涵盖我国对外贸易额的27%,中韩、中澳自贸区即将正式签署。我们积极“走出去”我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截至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6400多亿美元,这些投资既带动了相关设备和产品出口,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缓解了贸易摩擦。为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从2006年开始,我们通过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方式,逐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带动其贸易与经济繁荣。
树负责任大国形象,创和谐贸易环境。我们在外贸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我国高度重视对外援助工作,截至2013年底,共向166个国家和区域组织提供各类援款6546亿元,建成各类项目近3000个,培养各类人才1221万名左右。中非合作论坛后,中国政府又推出了援款、优惠、免债、培训等八大举措,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习主席访非后提出了“亲、诚、惠、容”的方针,赢得了世界广泛赞誉。这些措施加深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
总之,我国外贸发展成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靠开放也靠改革,既靠自己也靠国外,是一种聚变。
二、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1979年到2014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964亿美元,其中2014年1196亿美元。自1993年以来,我国连续23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总的来看,我国外资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图1 1979—2014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情 况(亿美元)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图2 2014年世界前十大引资 国(亿美元)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1.投资方式:“绿地投资高,外资并购低”。我国利用外资仍以“绿地投资”方式,即新建企业为主,外资并购所占比重偏低,但提升较快。2014年,全国共批准外资并购项目1281项,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5亿美元,占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仅为6.3%。并购主体以非国有企业为主,占并购案的98.7%。
2.产业分布:“服务业升高、制造业降低”。服务业吸收外资所占比重显著提升。2014年服务贸易领 域(不包括金融领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766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62.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全国吸收外资总 量(不包括金融领域,下同)的比重上升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制造业吸收外资下降。制造业外商投资新设企业5178家,同期下降20.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9.4亿美元,同比下降12.3%,占比下降了2/3。
3.区域分布:“中西部占比升高,东部占比降低”。2014年,中部与西部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108.6亿美元和107.8亿美元,同比增长7.5%和1.6%,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到18.1%,比2000年增长6个百分点。东部实际吸收外资979.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下降到81.9%。
表6 各地区外资占全国比 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数据计算
4.来源地分布:“香港及自由港上升、美欧日下降”。2014年,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等重要引资来源地对华直接投 资(不包括通过自由港的投资)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了15.9%、38.7%、0.4%、49.9%和19.4%。同期,香港对内地直接投资8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所占比重上升到68%。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大幅增长,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毛里求斯等自由港对华实际投入9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三、“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很小,投资目的地仅限于美、日、英、德和香港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36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各项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华源、海尔、联想、万向、远大、新希望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我国的“走出去”即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大致经历了“初创、起步、飞跃”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1949—1978年,即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以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为主,兼有少量对外投资。第一代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在我国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建设了一大批国计民生迫切需要的项目,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技术、物资和现汇援助。此外,为打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我国专营外贸公司和运输公司在海外设立了办事处和分公司,尽管投资规模很小,但它们是新中国最早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阶段,“走出去”业务先后由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和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负责。
———起步阶段:1979—90年代末,对外经济合作开始兴起。改革开放后,各类企业开始探索对外投资。1980年,中日合资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在东京正式成立。之后,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从专业贸易公司发展到工贸公司、工业生产企业、餐饮服务企业等,投资规模从几十万美元增加到百万、千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也是一项新兴事业。自1978年11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率先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以来,几十家中国对外承包公司跻身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走出去”业务先后由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
———飞跃阶段:新世纪以后,对外投资超高速增长,全球排名迅速上升。2000年,我国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一是规模迅速扩大,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从2000年的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028.9亿美元。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7766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二是领域不断拓宽,涉及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等众多领域。三是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到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四是主体更趋多元化,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涌现出一批像海尔、TCL、中石油、中石化、中建等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本世纪初我国的对外投资在全球50名之后,2006年对外投资211亿美元,升至第13位。2012年,首次成为世界第三大投资国,2013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14年达1160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这一阶段,“走出去”业务先后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商务部负责。
1.对外投资发展迅速
1990—201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8.3亿美元增至1028.9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27%。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40%。近年来,并购类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2004—2014年,通过跨国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超过730亿美元,约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71.8%。
表7 2002—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总的来看,我国“走出去”正呈现“三段交汇”特点。从发展速度看,“走出去”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从发展水平看,“走出去”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从发展内涵看,“走出去”到了转型升级、由大转强的阶段。从大国崛起的历史发展规律看,经济大国必然是对外投资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走出去”较快增长的态势还将持续,预计今后10年,对外投资将超过1.25万亿美元。
2.各项业务齐头并进
从对外承包工程看:截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营业额9351.6亿美元,上亿美元项目数从2002年的19个上升到2014年365个。201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4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8%。轨道交通领域大项目增多,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承揽的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合同额为119.8亿美元,成为目前单笔金额最大的对外承包工程项目。
从对外劳务合作看:2014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6.2万人,同比增长6.6%。截至2014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为日本、中国澳门、新加坡、阿尔及利亚、中国香港、安哥拉等地。外派劳务人员的构成从建筑、纺织等普通劳务扩展到海员、空乘、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劳务,素质逐步提高。
3.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
2014年,通过确认考核的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50.2亿美元,创造总产值171.8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部分产能向境外转移。截至2014年底,在建的16家合作区企业已完成总投资额16.4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美元;入区企业共计404家,累计投资42.1亿美元,创造总产值176.4亿美元,上缴东道国政府税费7.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2万个,其中雇用当地和第三国员工3.8万人。
4.“走出去”与“引进来”趋于平衡
2007—2014年,我国吸收外资年均增幅5.3%,对外投资年均增幅22.5%,双向投资差距在2014年仅为36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约1400亿美元,比利用外资高200亿美元左右,则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商对华投资增速明显放缓,而中国对外投资较快发展,我国资本净输出国的地位将日趋稳固。

图3 2000—2014年我国双向投资趋 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5.真诚提供对外援助,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在对援外方式、援外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性调整。扩大了援助对象,推动援外与双边投资合作等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合资经营、人力资源开发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果。中国援建的大批公共设施和民用设施项目,改善了当地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巴喀喇昆仑公路等项目,已成为受援国的水陆交通中枢。援建的埃及国际会议中心、加蓬议会大厦、孟加拉5座大桥、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等大型项目,质量优良,功能完善,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一些工农业生产性项目,增加了受援国政府的税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强
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增强了经济活力,提升了综合国力,也提升了国际经济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一是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国外贸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由于根据国际通用的支出法测算,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长期看、从世界看接近于零,不太科学;根据出口增加值、投入产业法等估算,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约为20%左右,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000年曾达10.3%,此后持续下降,降到2014年的1.5%左右;同期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8%降至2014年的26%左右,但考虑到利用外资在技术、营销、人才培养、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外溢效应,外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低估。
开放型经济扩大了我国税收和就业。据统计,1994年至2003年的12年间,我国进出口为国家直接增加税收达8275亿元,占同期全国税收总额的7.7%。2013年海关税收2630亿元、外资企业缴纳税收超过22574亿元,两项合计占全国总税收收入的23%。如果再考虑对外投资合作及外贸外资的其他带动效应,开放型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率可能达到1/3左右。2014年国家外汇储备达到3.8万亿美元,应对外部金融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外经贸发展的就业带动效应也很明显。据测算,我国对外贸易解决的社会就业至少在1亿人左右,其中纺织业约2000万人。外资企业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的15%左右。我国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劳务合作,也拓展了就业空间,2014年末我国在外劳务人数达100多万人。
二是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外开放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建立了大量新产业,改造了许多传统产业,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198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仅占世界比重0.2%,居世界第12位;到2012年,该比重上升到20.8%,居世界首位。外贸外资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制造业出口、制造业利用外资、发展加工贸易都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中国有超过22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大到轮船、机车、工厂装备,小到纽扣、吸管、笔芯,全世界人民都在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如果离开了中国制造,国际市场上工业产品的价格可能会翻番,且会出现断货现象。
三是满足了国内发展需要。首先,缓解了外汇和资金双缺口限制。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不同,我国开放之初就大胆利用外资,36年来累计利用外资近1.6万亿美元,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80年代初的4%提高到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外资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特别是外资的外资效应明显,由此带来了扩大生产能力与就业、提高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等多种效应。

图4 1978—2014年我国外汇储 备(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由于我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和引进外资增多,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等因素,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2005年跃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为3.84万亿美元,既无“创汇”之苦,也成为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其次,缩小了国内外技术差距。通过技术引进,我们建立了许多新产业,改造了许多传统产业,使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例如,现在纺织业和家电业是我们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两个产业,前者的发展得益于利用引进技术所进行的大规模技术改造,而后者基本上都是通过技术引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外商投资也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汽车企业的外溢效应促进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发展。
第三,缓解了国内能源资源瓶颈。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资源消耗的强度较高。但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原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1%;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58%;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能源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尤其是石油、天然气、铁矿砂等重要战略资源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能源资源供应,弥补我国资源不足,保护国内稀缺资源,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在我国进口产品中,资源能源的比重越来越高。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3.1亿吨、2283亿美元,成品油进口3000万吨、234亿美元,铁矿砂进口9.3亿万吨、217亿美元,大豆进口7140万吨、402亿美元,食用植物油进口650万吨、59亿美元,天然橡胶进口261万吨、49.5亿美元,氧化铝进口528万吨、19亿美元,进口量约占国内总需求的1/3~2/3。
四是提高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了我国自身优势。我国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保证了我国外经贸的持久竞争力,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超过80%;我国利用市场大和配套强等优势吸引了国际产业转移,外资企业与加工贸易出口曾占55%以上;我们利用港澳和海外华人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改革开放前15年80%以上的外资来自海外华人。“入世”以后我国外贸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也是由于国际市场限制减少后、自身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的结果。这些优势的发挥也体现为后发优势,使我国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国内外多重竞争迅速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改革开放后,国内企业面临全方位的竞争。国内市场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同台竞技,不提高竞争力就会被淘汰;竞争范围从国内延伸到国际,国内竞争国际化与国际竞争国内化明显,进口产品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与国内企业到国际市场竞争同时存在;剧烈的国内外竞争,呈现出外资竞争、出口竞争、进口竞争、技术外溢等多重竞争奇观,推动了我国整体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外资企业以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带来各方面的外溢效应,在华跨国公司成为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是促进了国内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解放了人们思想。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关起门来求发展,市场的观念、竞争的观念、开放的观念都非常淡薄,封闭的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敞开了大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开始进入中国,开阔了国人视野,增长了见识,中国人的意识、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在开放的环境中,中国人才真正形成了全球意识,学会了用世界眼光来谋划发展。现在开放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影响。
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36年来,作为率先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领域,外贸体制改革始终走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列,比如改革计划式、指令式的外贸管理体制,下放外经贸经营权,对整个体制改革都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开放还促进我国加快与国际体制对接,在开放过程中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管理模式,为我国制订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来源,大大加快了改革进程。国际通行规则本身就是市场规则,我们通过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经济全球化,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来办事,国际规则已经内化为国内规则,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也成为我们改革的巨大动力。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充分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写于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