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孩子今后的成败。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比较稳定而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最鲜明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和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别。
俗语说: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在性格上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 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有的人则习惯于依赖与顺从;有的人处理事情比较理性,有的人则容易感情用事;有的大气,有的自私,等等。这种差异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不容易改变。例如,有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重养轻教,娇生惯养、事事依他,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娇气、懒惰、任性等性格特点,以致走上社会以后一时难以适应。
“三岁决定一生。”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这样说。3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固有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自我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行为极为不稳定;3岁以后,性格就开始逐渐形成。性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时也具有可塑性。一个人的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生活条件的影响。
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环境等都会成为孩子性格形成的外在因素。因此早期教育绝不能忽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做父母的: “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同样,这一切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教专家冯德全认为,优良的性格有四个基础: 一是快乐、活泼,二是安静、专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爱劳动、关心人。[2]
家长不仅要在平常的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性格,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流露出沉稳平和的心态,还要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观察孩子的情绪,注意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性格。要注意疏导孩子心中的不快,引导他们遇事沉着、冷静,引导他们向着勇敢坚强的方向迈进。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
罗斯福的早期教育主要来自父亲。从父亲那里,他得到了关于动物、土地和森林的知识,学会了一些体育运动;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勇敢、坚毅、不怕艰苦的良好品德。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 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二三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好几次。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那些成大事业者,更是如此。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成熟。
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
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奥利弗·万德尔·赫尔姆斯认为,著名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智力水平中等,但是性格却是上等的”。一个孩子,只要他具有正常孩子所具有的智力,就能培养成才,关键是良好个性的培养。这里的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包括情感、性格、气质、理想、信念、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风貌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总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智商和情商都包括在内。这就启示我们,要从孩子的童年阶段开始就高度重视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开发,突出做人的教育。[3]
[1] 马卡连柯: 《儿童教育讲座》,诸惠芳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2] 张欣武、刘卫华: 《哈佛女孩刘亦婷》,作家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
[3] 张秋棠: 《罗斯福母亲怎样培养孩子的性格》,中国教师成长网,200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