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怎样看待关于政府统计数据的三项质疑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政府统计中的某些数据经常受到质疑。本节对近年来三项比较有影响的质疑进行概括和简析,对有关常用专业和部门统计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最终需求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之间的区别系统地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三项质疑给予解答。
一、对中国政府统计的三项比较有影响的质疑
(一)质疑之一:2009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和产成品资金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很难相信净出口和存货变动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到6.1%[1],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季度经济增速的最低值。其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以及存货变动都对经济增长形成了负拉动。
针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一位知名学者指出:2009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增幅达到50%以上,对GDP是一个强有力的拉动,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很难相信服务贸易在第一季度出现巨幅逆差,以至于彻底抵消了货物贸易顺差的拉动作用,造成整个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2月末工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11.7%,财政部统计的国有企业产成品资金增幅也在两位数,似乎很难相信全社会存货出现巨幅下降,以至于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
对于这项质疑,首先需要明确统计指标的口径:一是质疑者讲的贸易顺差指的是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差额,即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而净出口指的是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即货物和服务出口与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二是质疑者讲的产成品资金即产成品存货,它是一个存量指标,是资产的构成项目,而存货变动是一个流量指标,它是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
其次需要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一是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在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会不会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二是存货与存货变动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在存货增长的情况下,存货变动有没有可能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
(二)质疑之二: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比第一季度上升,消费贡献率却明显下降,难以自圆其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4%,实际增长11.2%,名义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实际增速比第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0.8%,比第一季度回落17.8个百分点。
针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7月一位知名经济学家撰文指出, 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高于第一季度,而消费贡献率却明显下降,难以自圆其说。
对于这项质疑,首先需要明确统计指标的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商品市场零售情况的重要指标,消费贡献率指的是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其次,需要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贡献率会不会明显下降?
(三)质疑之三: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被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被高估,导致对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误判
2012年上半年,一位知名证券公司经济学家撰文认为,中国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统计数据被低估,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被高估,从而导致对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误判。
对于这项质疑,首先需要明确质疑者所说的统计数据和经济结构:该文所说的被低估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统计数据指的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被高估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指的是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该文所说的中国经济结构指的是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前者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占最终需求的比重,后者即国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结构。
其次,需要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问题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是否存在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否存在高估?
关于这个方面问题的回答是:质疑者提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即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主要原因是:调查户保护隐私和怕露富的意识日益增强,部分高收入户拒绝接受调查,接受调查的住户存在少报和漏报的倾向。事实上,调查户配合程度不高,存在少报和漏报的现象不仅是中国政府统计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政府统计的世界性难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制定不切实际的投资计划目标,并作为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变动快,调查难度大;财务资料难以满足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
那么,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是不是必然导致对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大误判呢?这就需要回答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是不是反映居民消费需求的指标;二是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反映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三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是不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指标。
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最终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GDP:
支出法GDP=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
在支出法GDP核算中,消费需求称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净出口需求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即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因此,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才是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是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这意味着,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被低估和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被高估并不一定导致需求结构的误判。
在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是通过资金流量表来核算的。在资金流量表中,
国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企业可支配收入
+政府可支配收入
因此,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才是国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指标,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指标。这意味着,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被低估并不一定导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误判。
接下来需要回答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什么区别?二是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存在什么区别?三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什么区别?
归纳起来,对以上三个比较有影响的质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什么区别?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支出法GDP 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什么区别?三是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四是存货与支出法GDP中的存货变动之间存在什么区别?五是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六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什么区别?
上述六个方面问题都是一些常用经济统计指标与支出法GDP构成项目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指标之间的区别问题,支出法GDP构成项目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构成指标分别是反映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指标。另一个常用经济统计指标(政府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支出)也与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政府消费支出)之间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
二、国民经济核算与常用的专业、部门统计中的收入与需求指标
本部分探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些重要基本指标与相关专业和部门统计指标之间的差别。
(一)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反映居民消费支出的详细构成项目和不同类型居民群体之间的消费支出差距;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及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居住消费支出口径范围的区别: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农村居民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和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支出法GDP中的居住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支出。[2]在支出法GDP核算中,居民购买生活用房和建筑生活用房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上述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和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是建筑生活用房支出的成本构成,因而均属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二是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口径范围的区别:支出法GDP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包括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社保基金为城镇居民支付的医疗和医药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3],住户调查中的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费用。三是关于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消费支出的区别: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居民对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支出,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的消费支出。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主要指金融机构从事存贷款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这种服务来说,金融机构是通过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这种间接的方式获取服务费用的,所以在金融机构存款和使用贷款的住户并不知道自己支付了多少服务费用,因此通过住户调查无法获取相应的服务消费支出。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4]的建议,GDP核算按照参考利率法计算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产出,根据居民储蓄存款、居民住房公积金存款和居民消费贷款年平均余额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年平均余额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居民关于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的消费支出。[5]同样,住户调查也无法获取居民关于保险服务的消费支出,支出法GDP核算通过间接方法计算居民关于保险服务的消费支出。[6]目前的住户调查也没有调查居民关于自有住房服务的虚拟消费支出,支出法GDP核算则计算了居民关于这部分服务的虚拟消费支出。[7]四是关于实物消费的区别: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的实物消费,即城镇居民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得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以及城镇居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副产品的消费[8],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这种类型消费。
3.资料来源上的区别
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的部分类别采用了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不同的资料来源,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中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中由社保基金支付的医疗和医药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分别采用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的相应资料[9];二是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采用了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的有关资料[10]。
4.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5可以看出,2009—2011年,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相当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的1.2倍或接近1.2倍。
表1.5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比较
资料来源: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之间的区别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用于反映商品市场零售情况;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反映消费需求及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包括销售给城乡居民的零售额,也包括销售给企业的零售额[11],后者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销售给城乡居民建房用的建筑材料[12],如前所述,居民建房支出属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购买建房用的建筑材料是居民建房支出的成本构成,因而属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不属于最终消费支出;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居民自产自用产品,例如农民自产自用的农林牧渔产品,而最终消费支出则包括对这些产品的消费;四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教育、医疗、文化、艺术、娱乐等服务,最终消费支出则包括对这些服务的消费;五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最终消费支出则包括对这些服务的消费支出[13]。
3.资料来源上的区别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自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调查[14];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主要来自住户调查、政府部门的行政记录、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的有关资料[15]。
4.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6可以看出,2009—2011年,最终消费支出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倍以上。
表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支出法GDP 中的最终消费支出之间的比较
资料来源: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第61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第699页和《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693页。
(三)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之间的区别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反映各种类型财政支出情况;政府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反映政府消费需求及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业务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只包括其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不包括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是政府消费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支出不包括这部分折旧;三是政府消费支出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财政支出不需要剔除这部分收入。[16]这是因为政府消费支出主要是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的指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来衡量的。首先,这种成本只与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有关,与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无关;其次,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也是这种成本的构成部分;最后,政府部门提供的市场性服务不属于公共服务,所以在衡量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时需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
3.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7可以看出,2009—2011年,政府消费支出相当于财政支出的60%或接近60%。
表1.7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之间的比较
资料来源:支出法GDP中的政府消费支出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第62页;财政支出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第290页。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区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服务于建设项目管理的需要,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详细结构情况;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主要用于反映固定资本投资需求及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17],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这些费用[18]。如前所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从建设项目管理需求角度设置的统计指标。从建设项目管理需求角度看,凡是建设项目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都包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一定是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不是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不能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这是GDP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土地购置费是指通过划拨方式或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各项费用,这种土地使用权不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所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虽然是生产活动成果,但是它们已经包括在前期或者当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不能重复计算,所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不包括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19],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全面反映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应当包括这部分投资。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固定资产的支出,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方面的支出。[20]根据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规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不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固定资产的支出。但是,这些无形固定资产与有形固定资产一样,能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例如,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一样能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发挥作用),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要求,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些无形固定资产支出。四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房销售增值,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商品房销售增值。[21]就商品房来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是从开发商开发商品房的投资成本角度计算的,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从最终用户购买商品房的支出(即开发商的商品房销售额)角度计算的,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商品房销售额与相应商品房投资成本之差,即所谓商品房销售增值。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这部分商品房销售增值,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包括这部分商品房销售增值。
3.资料来源上的区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全面调查;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全面调查;三是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的抽样调查。[2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统计;三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计算机软件统计;四是国土资源部的矿藏勘探支出统计。[23]可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后三个方面资料来源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来源不同。
4.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8可以看出,2009—2011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接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
表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较
资料来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第62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第158页。
(五)存货与存货变动之间的区别
存货与存货变动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存货主要用于反映存货资产及其在非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的情况;存货变动主要用于反映存货变动需求及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存货与存货变动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存货是非金融资产的构成项目,是存量指标;存货变动是支出法GDP的构成项目,是流量指标。
3.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9可以看出,2009年3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9.3%,而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变动同比大幅度下降;2009年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比上年末增长5.3%,而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变动比上年大幅度下降73.1%。可见,在存货增长的情况下,存货变动有可能下降,甚至是大幅度下降。
表1.9 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存货和存货变动额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2009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存货变动同比都是下降的,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同样, 2012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存货变动同比也都是下降的,也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
(六)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间的区别
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主要用于反映通过海关出口和进口的货物贸易差额情况;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主要用于反映净出口需求及其在最终需求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差额只包括货物贸易差额,不包括服务贸易差额,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既包括货物贸易差额,也包括服务贸易差额;二是贸易差额中的货物进口是按到岸价格计算的,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中的货物进口是按离岸价格计算的,货物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之间存在运输和保险费用等方面的差别;三是贸易差额增速是按当期价格计算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速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即按分别剔除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变化因素之后的可比价格计算的。[24]
3.资料来源上的区别
贸易差额来自海关统计;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4.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10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季度,贸易出口和贸易进口都是下降的,由于贸易进口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贸易出口下降幅度,导致贸易差额增速高达52.7%;但是,主要是由于贸易进口价格降幅远大于贸易出口价格降幅(见表1.11),反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同比下降29.4%。2011年上半年和前三个季度,贸易出口和贸易进口同比增速都在20%以上,由于贸易进口增速明显高于贸易出口,导致贸易差额下降;但是,主要是贸易进口价格涨幅明显高于贸易出口价格涨幅(见表1.11),反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转为正增长。2012年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贸易出口和贸易进口增速都保持在一位数以内,但贸易差额增速高达30%甚至50%以上,主要是贸易进口价格涨幅低于贸易出口价格涨幅(见表1.11),反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呈负增长。
表1.10 贸易差额增长率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率之间的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贸易出口、贸易进口和贸易差额数据取自海关总署网站中的海关主要统计数据。
表1.11 贸易进出口价格指数
单位:%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中国对外贸易指数》,2009年、2011年、2012年。
(七)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区别。
1.主要用途上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详细收入来源和不同类型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反映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量及其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情况。
2.口径范围上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个项目组成;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财产净收入和经常转移净收入四个项目组成。前面四个项目与后面四个项目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彼此在口径范围上均存在区别。[25]
例如,资金流量表中的劳动者报酬与住户调查中的工资性收入在口径范围上存在区别。举例来说,资金流量表采取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所以它的劳动者报酬包括单位交纳的社会保险缴款、住房公积金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离退休金及其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26],而住户调查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它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上述项目。
又如,资金流量表中的财产净收入与住户调查中的财产性收入在口径范围上存在区别。举例来说,在资金流量表中,居民出租房屋的租金净收入,即居民出租房屋的租金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和维修费用等各种成本支出后的净额,属于增加值中的营业盈余;而在住户调查中,居民出租房屋的租金净收入是作为财产性收入处理的。作为增加值处理与作为财产性收入处理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增加值是新的生产成果的创造,而财产性收入是对已有生产成果的分配。如果把GDP比做蛋糕的话,增加值是增大蛋糕,而财产性收入是对既定蛋糕的分配。
3.资料来源上的区别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利用调查户的收支资料计算出来的,因此调查户的代表性、调查户收支填报的准确性等因素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户保护隐私和怕露富的意识日益增强,部分高收入住户拒绝接受调查,所以调查户对高收入住户的代表性不够;同时,接受调查的一些住户也存在少报和漏报的现象。因此,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资金流量表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的要求利用多种资料来源计算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住户调查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低估。[27]例如,资金流量表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计算普查年度的劳动者报酬,避免了利用住户调查中的工资性收入计算劳动者报酬对普查年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低估;又如,资金流量表利用银行业及相关金融业损益表中的应付存款利息计算居民的存款利息收入,避免了利用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存款利息收入对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低估。
4.数据表现上的区别
从表1.12可以看出,2008年和2009年,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4倍以上。
表1.12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较
资料来源: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三、对三个比较有影响的质疑的解答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对本节第一部分提出的三个比较有影响的质疑予以解答。
(一)对质疑之一的解答
1.关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问题的解答
本节第一部分曾经指出,关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在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会不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
从本节第二部分可以看出: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有可能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2009年和2012年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2.关于存货变动问题的解答
本节第一部分曾经指出,关于存货变动,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存货与存货变动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在存货增长的情况下,存货变动有没有可能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
从本节第二部分可以看出:存货与存货变动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存货增长的情况下,存货变动有可能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拉动,2009年和2012年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二)对质疑之二的解答
本节第一部分曾经指出,关于质疑之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什么区别?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贡献率会不会明显下降?
从本节第二部分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那么,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贡献率会不会明显下降?
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贡献率有可能明显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理由并不复杂。我们以质疑者针对的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加以说明。
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4%,实际增长11.2%,名义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上升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名义增长20.4%,实际增长18.0%,名义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虽然比第一季度是上升的,但只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实际增速虽然是回落的,但增速为18.0%,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高6.8个百分点。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绝对额远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额。所以,2012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实际增加量必然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加量。相应地,资本形成总额的实际增加量大于最终消费支出的实际增加量,从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
这样看来, 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高于第一季度,而消费贡献率却明显下降,完全可以自圆其说。
(三)对质疑之三的解答
本节第一部分曾经指出,关于质疑之三需要回答三个方面问题,前两个方面的问题,本节第一部分给予了回答,第三个方面问题本节第二部分给予了回答。
现在,可以对质疑之三的回答简要总结如下:
(1)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2)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不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指标,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指标。
(3)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和数据表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4)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的低估,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高估,并不会直接导致中国需求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也就是质疑者所说的中国经济结构的误判。
[1] 这是初步核算数,最终核实数为6.6%。
[2]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56页。
[3]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57、160—161页。
[4] 指联合国、欧盟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共同制定的《国民账户体系2008》,简称2008年SNA。
[5]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2011,第111—113、154、158页。
[6]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58、162—163页。
[7] 同上书,第159、163—164页。
[8] 同上书,第164页。
[9] 参见上述“口径范围上的区别”部分关于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口径范围的区别的脚注。
[10] 参见上述“口径范围上的区别”部分关于间接计算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服务消费支出的区别的脚注。
[11]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制度2012》,第1311页。
[12] 同上书,第1314页。
[13] 参见上述“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区别”部分。
[14]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制度2012》,第421页。
[15]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54—155、167页。
[16]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67—168页。
[17]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调查制度2012》,第1336—1337页。
[18]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70—171页。
[19] 这是由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建设项目起点标准决定的。2011年以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建设项目起点标准是50万元,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减轻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和提高数据质量,从2011年起建设项目起点标准确定在500万元及以上。
[20]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70、172页。
[21] 同上书,第170—171页。
[22] 详细情况请参见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3] 参见上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区别”中关于“口径范围上的区别”部分的脚注。
[24]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第一次修订),2013,第179—183页。
[25] 住户调查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与资金流量表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口径范围上的详细区别请参见许宪春,“准确理解中国的收入、消费和投资”,《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6]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为其职工交纳社会保险缴款,其职工基本上是直接从单位领取离退休金,享受公费医疗和医药费,这被视为社会保险缴款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款的替代。
[27] 参见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经济普查年度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