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学概观:从启蒙运动到当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巴泽多和德绍泛爱学校

在洛克和卢梭的启蒙的教育学思想影响下,更为根本的是在德国自身社会发展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德国产生了泛爱主义(Philanthropinismus)的教育运动。泛爱主义教育试图把洛克和卢梭的私人教育转化为公立教育,试图把人的教育和公民的教育联系起来,培养国家的公民,甚至是世界公民。第一所泛爱主义学校(Philanthropin)于1771年建立于德绍(Dessau),其创始人是德国泛爱教育运动领导人、被称为“德国的卢梭”的巴泽多。

巴泽多(J. B. Basedow,1724—1790)1724年生于汉堡,1746年毕业于莱比锡大学,主修神学和哲学。受夸美纽斯和洛克影响,他在1748—1753年从事家庭教师时,试图在教学中重视经验和直观,强调教学与实际的联系。1753年,巴泽多担任一所骑士学院的教授。1758年,他出版了深受洛克教育著述影响的《为了所有人的实践哲学》。1761年,巴泽多去阿托纳(Altona)一所文科中学任教,并研究教育问题。1768年,他开始关注卢梭的《爱弥儿》及其在德国日益增强的影响,并在同年出版了《泛爱主义引论》。这一年,他发表了《就学校和研究及其对公众幸福的影响对博爱者和富裕者的演说》,抨击当时学校存在的诸多弊端,认为这种学校无法培养国家公民,呼吁对整个教育事业进行根本改造,甚至编写好的教材。1770年他又连续发表了《献给父母和民众的方法手册》、《要素课本》、《方法论》和被视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的《基础手册》。

巴泽多试图通过教育实践来证明自己教育思考的可行性。1771年,他被召去德绍改革当地学校教育,着手创办泛爱主义学校。该校于1774年开放。1776年,学校接受公众第一次检验,受到了当时大多数重要的教育家的赞扬。泛爱学校蜚声德国内外。

巴泽多是伟大的鼓动者,却是个糟糕的组织者。他于1776年将学校领导权交给康培(J. H. Campe,1746—1818)。1777年,康培因与巴泽多发生冲突而离开德绍,前往汉堡建立自己的泛爱学校。一年以后,巴泽多重掌德绍泛爱学校,1780年,他在冲突中又把自己合作者沃尔克(Ch. H. Wolke)给排挤走。1790年,巴泽多于马格德堡去世。由于领导者和教师的经常变换,由于难以满足较高的期待,德绍泛爱主义学校在他去世后三年,亦即1793年停办了。

巴泽多指出,泛爱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以下六个步骤来改革教育系统的基础[1]:1.为未来教师提供实际培训,不仅仅是通过讲座的形式,更要为他们在对儿童的教育和教学的困难中提供指导性的经验;2.将教学建立在规划良好的课程的基础上;3.清除所有令人费解的、生硬的和翻译的教育术语;4.培养贵族阶层所雇佣的家庭教师,以使上层阶级具有远大的见识和高尚的品德;5.将世俗教学与宗教教学相分离;6.改善拉丁语的教学方法,以使这门对所有有教养之人来说都十分有用的语言更易学习。

在巴泽多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而不是培养新教徒或天主教徒。因此,在学校组织方面,他反对教会参与教育事务,强调由国家统一办教育,培养公民,去除教育弊端。

巴泽多指出,教育要使人幸福,促进社会利益,因此,要根据社会和个体的需要来改造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去除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引进或增加实用学科,他甚至率先主张进行商业教育,主张学习成功经商的必要技能。在他看来,什么会比创造财富更有利于国家呢?巴泽多写道:“公众的幸福……国家的幸福与居民的共同幸福没有区别,只有他人都幸福,才能谈得上个体自己的幸福。”[2]个人只有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大家都得到幸福的情况下,他本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基于这种思考,巴泽多赞成增加德语课时,开设德国文学课程,支持历史和地理主要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在宗教教育方面,他并不主张取消宗教教学,而是认为宗教教学要超越一般宗教纷争,按照理性宗教的原则加以实施,以超越特定宗教的教义问答。德绍的泛爱学校也开设了劳动课、性教育课和体育课等,单是体育科目就涉及舞蹈、击剑、骑马、沙坑跳远、悬球跳高、平衡木和爬梯等。

在教学方面,巴泽多赞同卢梭和洛克的一些做法,强调遵循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组织教学,使儿童能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强调使用演出、舞蹈、游泳、远足等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他的泛爱学校强调儿童从直接经验和直接事例而不是通过语言形式学习一般道德戒律,通过说和写而不是死记硬背来学习语言。巴泽多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极为重要,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教学法应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1] Randall Curren ed.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 2003, p.118.

[2] Geschichte der Erziehung, Volks und Wissen Volkseigener Verlag,1960, S.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