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综述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0多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先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远古文化。黔西观音洞、威宁鸡公山,桐梓人、大洞人、兴义人、穿洞人的生活遗迹,无不向世界诉说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省会贵阳。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全省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南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州)3个民族自治州,有9个县级市、52个县、11个民族自治县、15个市辖区和1个特区。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省区之一。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分布有54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255万人,占36.11%。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数量排前5位的依次为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这5种民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82.09%,其中,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族83万人。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排第四位,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1.03%。
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地区的省份,全省都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四种基本类型的地貌构成,素有“地无三尺平”之称。高原山地的生活秘境还保留着几千年的悠久传承。许许多多散落在大山深处的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节日习俗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从原始的部落遗存到民间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从各民族文化体系的传承到其各支系之间的千差万别,从中原文化到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古越文化、滇文化乃至儒、释、道、巫、傩等诸多文化事象,各种文化形态交相辉映,璀璨夺目。
贵州建省时从周边省区划属贵州的地区,迄今仍与其历史上的“首属地”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关系。文化的多元并存、共同发展,形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战国、秦汉时期,贵州高原古夜郎文化已初显繁荣。魏晋以后至唐、宋、元,贵州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贵州文化广纳中原文化及周边地域文化之长,加以融会贯通,在明清达到繁盛,于是有了土司文化、阳明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贵州又拥有了长征文化、抗战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无不代表着每一个历史时期贵州对本土文化的固守以及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而这一切,已由其所拥有的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出来。
21世纪初以来,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经过普查、申报、认定等一系列工作,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已经较为完整地建立起来了。截至2018年底,贵州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4项14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6项708处,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00多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00多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04名,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196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00多名。
此外,贵州还有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处,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位置,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