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出年画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贰章 桃花坞戏出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这里的戏出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并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成为一民间艺术流派。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旧称“姑苏版年画”,产于苏州阊门内桃花坞,迄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桃花坞戏出年画,在明代中期已美名远播,此时的年画在构图上已近国画,但又不同于国画。桃花坞戏出年画的印刷方法兼用着色和彩套,构图对称丰满,色彩明快亮丽,造型生动,版线比较丰富,立体感强,寓意深刻,质朴、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

明末,桃花坞木版年画曾盛行江南,行销全国,并远渡重洋传到日本,对日本“浮世绘”绘画艺术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戏出年画的极盛时期,当时,艺人有万人之众,画铺五十余家,生意十分兴隆。

桃花坞戏出年画的繁荣与当时戏剧的繁荣是密切相关的。1688年至1763年,苏州钱德苍根据《缀白裘》旧编本,续编成《缀白裘》新集,共48卷,由苏州宝仁堂刊印发行,收戏489出,内有昆曲430出,秦腔、乱弹、梆子、京腔、吹调等59出,大多是舞台演出本。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旧称“姑苏版年画”,产于苏州阊门内桃花坞,迄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

清初苏州戏曲演出影响到民间年画的题材和形式。乾隆年间刻印的苏州戏出年画中,大多是《缀白裘》中的剧目,如《送京娘》《三娘教子》《水漫》《昭君出塞》《十字坡》《锯大缸》等。

当时生产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著名画店有“吕云台”“季长吉”“王君甫”“吕君翰”“张文聚”“张星聚”“魏宏泰”“陆福顺”,还有“墨浪子”“曹升”“桃坞主人”“墨樵主人”“杏涛子”“松风主人”“王惠山”等,大多绘刻了戏曲故事的作品。

清咸丰以后,桃花坞木版年画日渐由盛转衰。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一度失宠的桃花坞年画得到恢复。

清代早中期的桃花坞年画主要是风景年画和戏出年画,但戏出年画与风景年画比较起来,比重要小一些,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昆腔剧目。

随着戏出年画日益增多,今天见到的大量清代后期戏出年画作品,内容转为以徽戏为主,描述了当时以徽戏盛行到京剧产生时期的情况。

桃花坞戏出年画多用大红大绿的施色,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明快简朴,充满民间情趣。

桃花坞后期戏出年画一个典型的特点是详细描画出剧场的状况,有的画中除了登场人物外,还绘出舞台建筑以及舞台上的全部装置,例如画面两旁各有台柱,柱上悬匾,台上有栏杆、吊灯、上下场门,甚至连舞台上悬挂的广告板及其上面的演出文字都一一记录。

桃花坞戏出年画多用大红大绿的施色,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明快简朴,充满民间情趣。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苏州王荣兴等年画作坊刻印的戏出年画,都是画师从上海戏园舞台摹写而来。同时,上海北门内旧校场一带开设的花纸(年画)店,也印戏出年画。

苏州桃花坞作坊刻印的戏出年画主要有:《点秋香》《通天犀》《王老虎抢亲》《大闹延庆寺》《八美比武》(《双珠球》)、《金台大闹兰花院》《甘凤池保驾》(《乾隆下江南》)、《群英会》《金山寺》《拾玉镯》《巧姻缘》《花园赠珠》《斗牛宫》《霸王别姬》《割发代首》《黄鹤楼》《空城计》《战北原》《定中原》《除三害》《六部大审》《金光阵》《四郎探母》《白沙滩》《快活林(岭)》《东平府》《凤凰山》《徐达发令》《蔡天化》《叭蜡庙》《荡湖船》《双荡湖船》(以上小幅)、《苦肉计》《回荆州》《让成都》《定军山》《贾家楼前本》《贾家楼后本》《酸枣岭》《大四杰村》《大闹淮安》《杨家女将征西》《血溅鸳鸯楼》《武松打虎》《忠义堂》《八大锤》、《凤凰岭》(《赵家楼》)、《白水滩》、《铁公鸡》(之一、之二)、六出小戏(《四平山》《桃花宫》《蜈蚣岭》《武松打虎》《水漫金山》《摇钱树》)、十二出灯画(《定军山》《牧羊卷》《雅观楼》《翠屏山》《文昭关》《庆顶珠》《扫秦》《教歌》《怕家婆》《二进宫》《卖甲鱼》《荡湖船》)、又十二出灯画(《捉放曹》《牧羊卷》《胭脂虎》《九更天》《二龙山》《双官诰》《铁弓缘》《卖胭脂》《送银灯》《小上坟》《三疑计》《叭蜡庙》)等。

苏州桃花坞戏出年画传播、发行到了上海和江苏本省的扬州、南通、徐州等市,还及于安徽的临泉,并对这些地区的戏出年画产生影响。

珍珠塔前本/桃花坞年画

珍珠塔后本/桃花坞年画

《珍珠塔》讲述的是河南穷书生方卿奉母命赴襄阳探候姑母,借取赴考盘缠。不意姑母方朵花重富轻贫,语加讽刺。方卿不能忍,负气而出,并立誓:“无官不来襄阳,有官再见姑娘。”

表姐翠娥赶至后花园,赶忙把方卿请到自己房中,并偷偷把家传的珍珠塔藏到点心盒中交给方卿。

姑父陈培德得知后,即驰至九松亭挽留方卿。方卿谢绝,复拒馈赠。培德嘉其志,爱其才,乃许女儿终身。

方卿风雪途中遭遇强盗邱六桥,被劫去珍珠塔,幸得江西毕荣轩相救入京。

邱六桥不知底细,把珍珠塔拿到陈家典当。翠娥以为方卿凶多吉少,忧思成疾。培德不得已假造书信慰翠娥,始得转机。

方母以为儿子方卿被强盗所杀,投河自尽后被老尼所救,在老尼的规劝下留在了白云庵。翠娥偶然知道了方母在庵中居住,本想接她回家,却被方母拒绝。

方卿会试点元,官封七省巡按。为考察民情,方卿乔装游方道士私访,到了襄阳。为试探姑母,重入陈府。不想方朵花旧性未改,对侄子冷嘲热讽,及至方卿身份显露,羞得无地自容。终于卿娥结合,亲情如旧。

甘凤池保驾下江南燕子飞讨封盗御杯/桃花坞年画

甘凤池是康熙、雍正年间名震四方的一位江湖大侠,江苏江宁人,清代著名武术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义士凤老爹写的就是他。

甘凤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不喜读书,却爱好武功,结交江湖侠客。《清史稿·甘凤池传》说他勇力绝人能提牛,十几岁时,就以“提牛击虎的小英雄”名扬江南,后江湖人称“江南大侠”。据清人王友亮《甘凤池小传》,他年八十余,终于乡。

传说甘凤池曾协助女侠吕四娘闯入清宫,演出了一段“侠女刺雍正”的好戏。此事虽然于史无据,但也说明他多少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后来又演出了“甘凤池保驾下江南”传奇剧。保谁的驾?当然是保雍正皇帝的驾。

这自然是古代文人的演绎。为了突出某英雄的形象和地位,总要和皇帝扯上点关系,当今的皇帝影视剧泛滥,正是这类古代戏剧的余波。

至于年画中的“甘凤池保驾下江南”的具体情节,笔者尚未能考证,在二月河《雍正皇帝》小说中似乎有点线索。小说中这样描写:


甘凤池和窦尔敦则是惩恶扬善、扶弱济贫的豪侠领袖。引导得方,他们就可为朝廷所用;一体擒拿,反会将他们都逼得与朝廷为敌。今夜他不肯捉拿甘凤池,就是要留这个后步。可是,从山东突然冒出来这个本领远在甘凤池之上的老奶妈,却让李卫不得不改变主意了。他思忖了好大一会儿才说:“嬷嬷,你问这件事,我不好回答。甘凤池的门下,我拿了不少,可我也敬重甘凤池的人品。他不过是想来看看朋友,并没有罪,我怎么能太认真了呢?”


从李卫“引导得方”的想法,可以看出,甘凤池后来果然被“引导得方”而“为朝廷所用”了。

年画所记叙“盗御杯”之情节,似和古代戏剧《杨香武》类似。

《杨香武》的剧情是:康熙皇帝行围狩猎,险丧虎口,黄三泰以金镖相救。康熙大喜,亲赐八宝团龙黄马褂。黄三泰得意忘形,口出狂言:“从今后皇宫内苑缺少一草一木,绍兴府去找金镖黄。”于是,引发了江湖上一场纠葛纷争。

江湖义士杨香武对师兄黄三泰的狂态十分不满,夜潜皇家禁地,盗走九龙杯,不料在归途中九龙杯又被江湖神偷王伯彦盗去,辗转落入黄三泰的宿敌周应龙之手。

康熙见御杯被盗,下达圣旨,命黄三泰追回,若有贻误,满门抄斩。

黄三泰在庆贺获赐黄马褂的筵席上,以激将法查出御杯下落后,翌日以拜寿为名,亲登紫霞山庄索取,但却遭到周应龙的奚落。被激怒的杨香武,夜探紫霞庄,二盗九龙杯。九龙杯终于“完璧归赵”。

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生。康熙口谕,命杨香武三日之内再盗御杯,若能成功,以往盗杯之罪一概不咎,否则,杨香武与黄三泰提头来见。

面对大内高手,百尺高墙,天罗地网,层层设防,杨香武以过人智勇,巧夺御杯,并婉拒了康熙的封官,长啸而去。

新绘庵堂相会前本/桃花坞年画

《庵堂相会》是清代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经典曲目与剧目,在常锡滩簧剧中,与《朱小天》《拔兰花》等被褒称为滩簧的“四庭柱一正梁”。

据艺人说,《庵堂相会》是根据发生在清雍正年间昆山县东门(一说为上海虹庙)的真实故事而编创出来的,乾隆年间就开始演唱了。

因有多个剧种演出,且同一剧种也在不断修改,所以《庵堂相会》的故事情节也有多个版本,大致情节梗概如下。

金秀英自幼许配陈阿兴,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谁料9年后,秀英的父亲金学文发了横财,起了嫌贫爱富之心,竟想赖掉与陈家的婚事。但阿兴坚决不肯退婚,秀英整日在家哭闹。金学文虽想赖婚,总也不成。

清明节,秀英打听到阿兴自从家遭不幸后,正栖身百草庵中。秀英假装烧香,瞒着父母去会夫君。途中要经过一座年久失修、摇晃难行的小桥。巧遇一位书生,秀英连忙恳求他带她过桥。

开始那书生有些迂腐,推口“男女授受不亲”,不肯答应,但经不住秀英几番请求,又见秀英赶路心急,方答应扶她过桥。

书生原来就是陈阿兴。9年分别,已不似旧日面目,所以虽是对面相见,却如同陌生人。秀英过桥后,向书生问路,阿兴正好回百草庵,便答应同行。

路上,秀英、阿兴都好似看出对方是谁,但因害羞,都没有开口相认。

秀英来到百草庵,才知庵内并无别的人家,心中料定五分。阿兴见秀英虽是借口烧香,却并未带香烛,更加看出破绽。还是秀英借口感谢他沿途帮助,请他留下名姓。待两人道出姓名,真是悲喜交集,分别9年的未婚夫妻终于相会。

新绘庵堂相会后本/桃花坞年画

他们想到金学文绝不肯善罢甘休,于是秀英想出一条妙计:等到五月端阳,父母去看龙船,阿兴就打发花轿到她家,放了爆竹,先把秀英迎娶过门。纵然金学文得知此事,那时已经拜过堂,结过婚,再想赖婚也不成了。等两人谈好,已是红日西沉,彩霞满天。阿兴又送秀英过了小桥,等待端阳。

《庵堂相会》全本有六大段,分别为《搀桥庙会》《盘夫认夫》《红云送银》《火烧梧桐》《坟堂失窃》《大公堂》。

该年画共描绘了16个画面,采用桃花坞年画表现戏剧故事和历史故事年画常用的形式,将8个画面置于一图,共有16个画面集中在两张大年画上,使其具有场景的连贯性。

桃花坞年画中的《庵堂相会》与白本的情节稍有差异,一些人物名也不一致,如陈宰廷,在年画中为陈兴官。这是因为版本不同。桃花坞年画《庵堂相会》表现的情节,应早于白秋荣的改编本。而白秋荣的改编本,正是根据早期的《庵堂相会》改编的。

其他各地年画中,都不见《庵堂相会》。这说明,《庵堂相会》的真实故事正是发生在苏州一带,一些史料记载其发生地或为昆山县东门,或为上海虹庙,都不出古代苏州片区,且影响很大,故而桃花坞年画不遗余力地用16个画面,将剧情详细描绘了下来。

从《庵堂相会》年画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庵堂相会》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情景。

凤凰岭/桃花坞年画

绿林大盗华云龙,绰号飞天鼠,占据凤凰岭,专以抢劫为事。他武艺出众,又善毒镖,百发百中,人不敢挡其锋,行旅商贾屡受其害。华云龙生性好色,抢劫财物之外,事主家妇女鲜有保全者。

华云龙有党羽小白脸云飞、贪花浪子韩秀,相助为恶。一日,此二人至岭下巡哨,遇济颠僧之首徒王通保镖过岭,意欲拦截其车辆,为王通所败。

华云龙亲自上前,及晤面,知是素来认识之王通,遂邀入山寨,置酒款待,一时甚为投机,相与订金兰之谱。

华云龙之作事不端,王通亦所深悉,因此规劝一番,各取鲜花一朵,系于襟上以为纪念,并相约以后只准戴花,不准采花(强盗奸淫妇女谓之采花)。

王通之意,欲成全其英雄之名,而免其造孽,所以对天立誓,终身不得侵犯。不想华云龙口是心非,自王通去后,遂嘱云飞、韩秀探访美色女子,瞥见赵员外之女颇有姿色,遂背约前往,以达其采花之目的。

赵员外即王通之保镖主人,幸济颠僧能知过去未来,是日预料华云龙之必至,且见王通气色不佳,恐受华云龙之暗器,又命雷明(年画中作郑明)、陈亮(年画中作郑亮)二徒作为帮手。济颠也不辞辛苦亲到赵家,华云龙乃无所施其技,遂成擒焉。

因故事发生在赵员外家,故《凤凰岭》一名《赵家楼》。

《凤凰岭》剧中人物性格分明,语言洗练,动感传神。

巧姻缘/桃花坞年画

公子刘魁元与丫鬟灵芝两情相悦,定下终身。

刘员外嫌灵芝出身卑贱,乘魁元赴考之机,将灵芝强嫁与内弟赛华佗为续弦。

洞房之夜,灵芝巧施醉酒计以求逃脱,赛华佗将计就计得知原委,将灵芝认为义女并决意帮她如愿。

当朝贾丞相之女翠莲年三十八,因貌极丑而几嫁未成。当刘魁元高中之时,贾丞相令县令唐忠作伐,将女许配刘魁元。刘员外大喜,逼儿成亲。魁元得赛华佗暗助,逃离洞房。

翠莲以其父手谕强令知县断此事。知县授计赛华佗,于公堂之上用“离魂丹”让魁元与灵芝“死”去。后由知县撮合,翠莲配与赛华佗,魁元与灵芝婚事如愿。

众好汉大闹淮安府鸡爪山英雄劫法场/桃花坞年画

年画《英雄劫法场》取材于古典戏剧《大闹淮安》,而《大闹淮安》又取材于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的《粉妆楼》第二十八回“劫法场大闹淮安 追官兵共归山寨”。

施耐庵著有《水浒传》,因此该书与《水浒传》的题材类似,表现了众好汉大闹淮安府、鸡爪山英雄劫法场的壮观场面。

《大闹淮安》的剧情如下:龙标听得要斩反叛罗氏、胡奎、张勇三人,回头就跑回家中。几位好汉正坐在家里等信。龙标进来告诉众人,谢元道:“既是今日斩他三人,我们只需如此如此,就救了他们了。”众人大喜道:“好计。”

法场行刑之日,淮安城百姓,多来看斩大盗。刽子手正要举刀,猛听得一阵锣声,赶马的队中拥出五条好汉,一齐抢来。龙标手快,上前几刀割断了三人的绳索,早有小喽啰抢了张勇背着就跑。罗氏、胡奎两位英雄,夺了刀在手,往知府桌案前砍,慌得军厅守备、千总、把总一齐上前迎敌。臧知府吓得面如土色,上马往城里就跑。

胡奎、龙标等七条好汉,一齐上马,勇力争先,领了三百喽啰,四面杀来,只杀得五百官兵抱头鼠窜,奔进城中去了……

大闹酸枣岭/桃花坞年画

唐代文豪骆宾王的堂弟骆宏勋,与江湖好汉花振芳结交为友,花将女儿碧莲许婚与骆宏勋,此事被花的内侄巴杰得知。

巴杰本想娶花碧莲,故恨宏勋。一日,巴杰乘骆宏勋主仆路过酸枣岭巴家寨时,突然行刺。骆宏勋自卫,失手将巴杰刺死。

巴母马金定闻报,率人追杀。骆宏勋与仆人余千逃到胡理开设的店房里,又与胡理先冲突,复和好。

胡将他主仆藏起,马金定赶来搜寻,却又惧怕胡理,不得要领,只好怏怏而去。

此戏又名《刺巴杰》,常和后部《巴骆和》连演,另有连台本戏《宏碧绿》,也有这一段,演法不太一样,都出于小说《绿牡丹》。

全本落帽风狸猫换真主/桃花坞年画

《狸猫换太子》写宋时包拯诞生,其次兄包海夫妇害之,长兄包山将其救回抚养。

宋真宗(赵恒)李妃产子,为太子。刘妃生妒,与太监郭槐定计,用剥皮狸猫换去李妃所生太子,遣承御寇珠抛其入金水桥下,寇不忍,告太监陈琳,暗救太子。

刘妃向皇帝谎称李妃产下妖怪,李妃被打入冷宫。后刘妃被册立为后,又欲置太子于死地,幸为陈琳、寇珠救下,送到八王府抚养。

后太子长成,偶过冷宫,见李妃感泣。刘后知而起疑,拷问寇承御,寇不屈而死。

刘、郭二人火烧冷宫,李逃走,流落民间。18年后,太子继位。包拯路遇李妃,将其接回宫来,并惩治了刘、郭二人。现常演的《遇皇后·打龙袍》即源于此。

《狸猫换太子》是京剧连台本戏,连台本戏是中国戏曲的特有剧目,一般指一出戏分为若干本,连演许多天,以此来表现长篇故事,如评书一样。这种形式最早在清宫中出现,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上海,现在仍存在。

双荡湖船/桃花坞年画

荡湖船也称跑旱船、采莲船、划水船,是我国古代风行的民间游艺,是许多地区都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在各种庙会活动中夹杂在大鼓阵中表演,十分逗趣。

王老虎抢亲中计/桃花坞年画

明朝弘治年间,江南才子周文宾英俊潇洒,在元宵灯会上男扮女装,连他的好友祝枝山都未认出。

王尚书之子王天豹,诨名王老虎,趁灯会之际抢劫妇女。周文宾见状打抱不平,竟被王老虎抢回家中。

当晚,王老虎将周文宾送到妹妹房中暂住,准备翌日拜堂。两个“姑娘”一起谈话,十分投缘,待周文宾脱掉女装,这一对相恋的青年男女对天盟誓,结为夫妻。

王老虎一觉醒来,眼看自己辛辛苦苦抢来的新娘,变成了妹妹的新郎,而且自己连花堂都给妹妹准备好了,有苦说不出,只好乖乖做了大舅哥。

此剧还有另一剧情,有所不同,讲述的是四大才子风流韵事甚多,周文宾于灵隐寺邂逅王秀英,二人一见钟情,唱咏诗词,更以一扇定情。

可惜秀英父以文宾家贫,拒绝联姻。周文宾好友祝枝山及文徵明到访,与文宾打赌其假扮女人会否被识穿。后文宾男扮女装赏灯,被秀英兄王老虎掳回家,王老虎请秀英劝文宾下嫁。

宾、英互吐真情,祝枝山等说服王夫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新绘武十回前图/桃花坞年画

有关武松的剧目,从《景阳冈打虎》至《夜走蜈蚣岭》,有八种之多。有时连演,总名《武松》,又称《武十回》,相当于小说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二回的内容。

相比之下,《水浒传》中七十回之后的剧目较少,仅有《丁甲山》《神州擂》《涌金门》《龙虎玉》《平江南》等寥寥数种,这显然与清代以来七十回本流传最广有关。

《武十回》开场的“娶妻”中,可以看出武大郎这个人其实很可怜,他有自知之明,并不打算娶潘金莲;潘金莲也不愿嫁给武大郎,但被形势所逼,武大郎同情她无路可走,带她回家,对她讲:此地不是栽花宕,滚汤难当养鱼池!你无路可走,就安心住下,日里对外称夫妻,夜里我睡柴仓角。潘金莲是受了感动,嫁给了他。

既然做了夫妻,武大郎自然是希望和妻子过一辈子,但潘金莲本来是一时感动,时间长了,终究是看不上他的。

西门庆肯定不是好人。至于潘金莲,前辈传下来就有两种演法:一种是把她演成淫妇;一种是演她嫁给武大郎的种种痛苦。后一种演法在《杀嫂》一折时,曾有潘金莲剖心给武二看的大段唱词。可见,为潘金莲翻案并不是现代才有。

有关武松的戏剧有很多版本,这些不同版本互相影响。如温州乱弹移植自昆戏《义侠记》。传统苏昆演出《打虎》《诱叔》《别兄》《挑帘》《裁衣》《显魂》《杀嫂》七折;自20世纪20年代后,增补《捉奸》《服毒》《狮子楼》,称《武十回》。长期沿袭的通常有六出:《打店》《打虎》《挑帘》《裁衣》《戏叔》《杀嫂》。

新绘武十回后图/桃花坞年画

让城(成)都/桃花坞年画

汉末,成都原为刘璋所占,刘璋以成都让刘备,刘备不要,却之再四。后来,刘备需要成都,蜀军大举进取西川,直逼成都。刘璋为刘备所困,求援于汉中张鲁。

张鲁遣马超、马岱救之,讨伐刘备,又被孔明用计招降。两将反戈取成都,而攻刘璋。刘璋不得已,开城降刘备。

降见时,刘璋诘之曰:当日以成都让贤弟,却之再四;今日兴兵至此,意欲何为?

刘备语塞,诸葛亮代答曰:吾主乃不得已而为之。利之所在,虽谊属同宗,情同骨肉,亦兵戎相见。刘备逼刘璋交印后自领益州牧。

与《让成都》相同题材的还有一剧《取成都》。

黄鹤楼/桃花坞年画

《黄鹤楼》亦名《过江赴宴》《竹中藏令》。

《黄鹤楼》描写刘备借荆州,久借不归。周瑜很生气,乃设宴黄鹤楼,遣甘宁往招刘备过江赴宴,拟以兵劫之,逼刘备交荆州。

刘备得书,与诸葛亮计议,恐中周瑜计,欲辞之。诸葛亮力劝过江,以敦睦谊,谓之过虑,可使赵云随往保护。

赵云亦以众寡悬殊,恐遭不测,不敢应允。诸葛亮乃以竹节授赵云,谓“事急可开视之,内有妙计,可抵十万师也”。赵云乃随刘备过江。

周瑜下令军士围困黄鹤楼,逼刘备立书还荆州字据,有不得将令而私释者,杀无赦。

刘备、赵云困守楼中,闷甚,赵云乃劈竹节视之,见中藏一小旗,上有“水军都督周”字样,即前日南屏山借风时,诸葛亮索得之将令也。

刘备大喜,即持旗示围楼将士,说:“已得都督将令,许我回荆州。”诸将见都督有令,不敢阻拦,遂任其过江而去。

周瑜闻言,率兵追袭,而刘备、赵云已为荆州诸将接去,周瑜反损兵折将而回。

《三国演义》对此情节只是简单描述,然而,根据这一简单情节改编的戏剧却成为经典名剧,其剧情曲折离奇,十分别致。

智激黄忠双取定军山/桃花坞年画

诸葛亮一生用兵,善用激将之法。建安二十三年,魏将张郃中计,瓦口关失守,兵败惧罪,又攻打葭萌关,守将霍峻申报乞救。

诸葛亮又用激将法,佯言欲向阆中调取张飞往敌,并力夸张郃乃魏之名将,断非张飞不可,以激众心。

时黄忠年虽老,然雄心万丈,竟为诸葛亮所激动,即在帐前抡刀、开弓断弓,以示勇力,愿往破张郃,并举老将严颜为副。

诸葛亮知二人智勇兼全,本自可用,遂遣之,即赴救。

张郃欺二将皆老迈,十分轻视。不意黄忠始用骄兵之计,连次佯败,最后夜袭,大败张郃军,直逼汉水。

张郃、夏侯尚等只得退奔天荡山夏侯德处。天荡、米仓两山,系魏兵屯粮之要隘。张郃、夏侯尚等才至未几,黄忠已引军追及,鼓噪而进。

黄忠预遣严颜抄出山后,在前烧屯接应,故能一战而克天荡,斩夏侯德,势如破竹。

既得天荡,诸葛亮即偕刘备举兵十万,进驻葭萌,拟乘胜直图汉中。

诸葛亮知黄忠军威方振,余勇可假,尤可用也。乃下令欲取定军山,且言夏侯渊非张郃之比,复以调回关羽一语激黄忠。

黄忠益奋勇,如前状。诸葛亮于是遣法正为之佐,复任黄忠为前锋,阴遣赵云将奇兵出小路接应。

黄忠攻打曹军重镇定军山,与守将夏侯渊交战,不相上下。夏侯擒陈式,黄忠擒渊侄夏侯尚,黄于走马换将两军释换俘虏之时,故意射死夏侯尚,以激怒夏侯渊,使夏侯渊轻进愤事。

果然,此举激怒了夏侯渊,他带兵来追,黄忠将其引至荒郊,用拖刀计斩了夏侯渊。至此,夺取了曹军重镇定军山,蜀军遂定东川。

戏剧《定军山》亦名《老将得胜》《取东川》,又名《一战成功》,常与《阳平关》(《子龙护忠》)一起演,是传统剧目。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成电影,是中国摄制的第一部电影。

献苦肉计黄盖受刑/桃花坞年画

《苦肉计》在戏剧中又名《火攻计》《打黄盖》。

详见本书第20页有关介绍。

取中原/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中的《取中原》表现的是曹操攻取中原的故事。

建安元年,曹操把吕布逐出兖州,接着攻取陈国,迫降袁嗣,占领豫州。当时曹操所占据的兖、豫二州处在敌对势力四面包围之中,曹操处于内线作战、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面对这种形势,曹操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具体的策略是:羁縻袁绍,安抚吕布,厚结陈登,西抚关中,东联孙策,北抚渔阳。

此幅桃花坞年画左边写的是“本园今日准演取中原”,本该表现的是上述情节。然而,年画中的舞台上演出的却是《苦肉计》,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空城计/桃花坞年画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情节之一,戏剧取材于小说,一名《抚琴退兵》。

三国时,因街亭失守,司马懿率40万雄兵直抵西城,时诸葛亮守城,兵微将寡,欲战不能,欲走不可。

诸葛亮急中生智,将四门大开,巧施空城计,自领二童,坐城楼,酌酒抚琴,泰然自若。

司马懿一见,惊疑不已。细听琴声,安闲怡静,始终不乱,恐是诱敌之计,不敢进城,竟退兵四十余里。诸葛亮乃得乘机调赵云等来西城,而自回汉中。

“空城计”完全是小说中虚构的情节,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这一虚构的情节演变成为著名情节并成为名剧。

快活岭/桃花坞年画

《快活岭》也作《快活林》,一名《醉打蒋门神》,说的是蒋门神蒋忠依仗张团练势,霸占施恩所设之快活林酒店。

施恩告武松,武松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

事见《水浒传》《义侠记》及《忠义图》。

该剧常与《安平寨》连演。有的京戏演此加《十美跑车》,增加蒋姬妾一角,卖弄舞蹈,与剧情无关,后演出已删去。

川剧、汉剧、湘剧、徽剧、秦腔中都有此剧,名《快活岭》,河北梆子有《打酒馆》。

金枪传杨家将前本/桃花坞年画

金枪传杨家将后本/桃花坞年画

在表现杨家将系列人物故事的传统戏出年画中,桃花坞年画《金枪传杨家将》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前后本两幅大画,各以八幅画绘于一图,表现了杨家老令公及几位儿子的悲壮命运。但年画中的杨家将故事和戏剧中的情节是有差异的,而戏剧中的杨家将故事又与历史故事有差异,桃花坞年画《金枪传杨家将》可能是以戏剧为本,又很接近传说中的杨家将。

《金枪传杨家将》分前后本两组,每组八幅画面,表现了杨宗保、穆桂英、杨延昭(六郎)、八娘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在杨家将系列戏剧中有所表现,如戏剧《告御状》,描写杨六郎(延昭)至都,写御状,告潘洪十大罪状,赵光义不信,八贤王助杨申辩。

《金枪传杨家将》年画前后本表现了多出戏剧的十六个场景。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桃花坞年画

北宋时辽国进犯,布下“天门阵”。要破“天门阵”非用穆柯寨的镇山之宝——降龙木不可。

杨延昭的大将孟良单枪匹马来到穆柯寨强取,被穆桂英所败。此时,延昭之子杨宗保押粮路过,前来助战。

杨宗保、穆桂英两人各施武艺,不分胜负。穆桂英见宗保年轻英俊,弓马娴熟,顿起爱慕之心。战到五十回合,穆桂英假装败北,宗保紧追不放。穆桂英乘其不备,抛出红罗套,套住杨宗保。关于这一情节,有一出《穆桂英飞索套宗保》戏剧。

穆桂英擒杨宗保后,结为夫妇。宗保回营,杨延昭怒欲斩之;穆桂英至,求赦,愿破天门阵。杨延昭赦宗保。

于是,穆桂英挂帅,令宗保为先行,但宗保不能破阵。此时穆桂英已怀孕,闯入阵中,辽兵围之,桂英临阵产子,大破天门阵。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在戏剧中也称为《背子破奇阵》,系连缀《穆柯寨》《辕门斩子》《破洪州》等戏而成。

打焦赞/桃花坞年画

杨排风是天波府中烧火的丫鬟,有一身好武艺。当杨宗保被辽邦韩昌掳去,杨延昭派孟良回天波府搬兵时,排风应声而出。孟良很轻视她,比武被打败后,遵令携排风赶赴三关。

焦赞见到排风,也瞧不起她,直到被排风打败后才心服口服。后排风出战,打败韩昌,救回杨宗保。

《打焦赞》是名剧,至今长演不衰。此剧还衍生了其他一些戏剧。如《焰火棍》,一作《演火棍》《青龙棍》《杨排风》《打韩昌》,有与《打孟良》连演者。

岳武穆精忠报国前图/桃花坞年画

岳武穆精忠报国后图/桃花坞年画

《岳武穆精忠报国》表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英雄故事。岳飞19岁时,应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抚使刘韦合的招募,成了一名“敢死战士”。刘韦合看到岳飞一身好武艺,指定他当了小队长。岳飞从军后,参加了宋、金联合攻打辽国燕京的战斗。

后赵构启用已被贬黜的忠臣良将岳飞,由他挂帅,抵御金兀术大军。于是,当殿拟旨,加封岳飞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岳飞率军出征行前回府别母,岳母恐其志不坚,于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以为诫。

岳飞集合好自己的部队,激励部下说:“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矣?”

岳飞带领岳家军,势如破竹,屡破金兵,但在即将实现还我河山的理想之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改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下狱。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将岳飞害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到明代时,相继有熊大木编写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和邹元标的《岳武穆精忠传》、于华玉的《岳武穆尽忠报国传》等问世,而清代钱彩编写的小说《说岳全传》则标志着“岳飞书”的成熟。相关故事被搬上戏曲舞台,《牛皋扯旨》《挑滑车》《柜中缘》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曲目。

柜中缘/桃花坞年画

岳飞被奸臣秦桧害死后,岳雷保护母、弟逃难,被官兵冲散。岳雷逃到刘玉莲家,向玉莲说明身世,被藏在柜中,避免了追捕。

玉莲的哥哥刘玉春回来,开柜取东西,发现了岳雷,误认为玉莲与岳雷暧昧,兄妹争吵起来。刘母回来,问明经过,知是抗金英雄岳飞之子,被奸臣所害,应该收留,还把玉莲许配岳雷。

戏剧《柜中缘》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情节,成为至今长演不衰的经典名剧。

霸王别姬/桃花坞年画

秦末,楚汉相争,韩信命李左车诈降项羽,诳项羽进兵,在十里山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突围不出,又听得四面楚歌,疑楚军尽已降汉,在营中与虞姬饮酒作别。虞姬为其歌舞以遣愁闷,而后以剑自刎。

项羽悲痛异常,杀出重围,迷路,至乌江,见突围无望,又感到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遂自刎江边。

该剧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编。初由杨小楼、尚小云合演,继为杨小楼、梅兰芳之代表作。

是是非非明明白白/桃花坞年画

八美比武/桃花坞年画

金台大闹兰花院/桃花坞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