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中都湿地公园
中冶环境造型顾问有限公司
1 以狭窄吊桥衔接生态岛
2 湿地教育解说中心
平时为伴随潮汐涨退之湿地公园
暴雨时成为都市滞洪池
平面图
3 中都湿地全景(高雄市政府工务局提供)
4 借柴山美景,与基地融合
5 保留原有苦楝与河道相配合
6 仿生游客中心盘踞水边
7 漂流亭与大榕树之端景
8 漂流木为凉亭材料再利用
9 生态岛复育原生种一景
前言
人与环境间有相互依存之关系。
湿地之基本生态功能,为水系之调节因素;水鸟因季节性迁徙,会穿越不同国界,故应将其视为一种国际资源。
制定具有远见之国家政策,并结合国际之协调行动,必能使湿地及其动植物群落获得保存。
摘自:《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
1971年各国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的湿地公约,清楚地揭示了湿地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的价值。高雄市主要的施政目标之一是水系蓝带与生态绿网串联计划,而湿地是水系蓝带与生态绿网里最重要的角色。
我们认为主办世界运动会之后,高雄市更应该从全球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的定位。到2013年为止,高雄市有12个湿地公园相继完成,湿地生态廊道的架构逐渐成形,显见高雄市已从国际港埠与工业城市转型为生态城市。此时,借由开辟中都湿地公园的机会,高雄市更应进一步思考对全球生态系统的修补,究竟该如何为之做出贡献。
兴筑高雄港以及都市化之前,老高雄海岸以及老爱河下游曾经红树林密布。中都湿地位于爱河边且邻近市中心,可谓湿地生态廊道的核心。异于其他11个湿地,中都湿地受到爱河涨、退潮水位变化的影响,淡、咸水混合的环境,让中都适合红树林生长复育。
老高雄热带海岸林的生态景观,从地球环境系统消失已久,市民早已不复记忆。本计划目标是利用中都湿地公园为高雄市、为地球补回一块遗失的热带海岸湿地,同时保留基地上过去木材产业所留下的遗址并建立教育解说中心,重建爱河周边的生态环境及历史记忆,这就是开辟中都湿地应有的使命。
中都湿地规划构想
高雄的河口湿地,早期是台湾红树林植物分布最广、最多的地区,也是生长在台湾全岛环境中6种红树林种类群聚而生之地,包含水笔仔、红海榄、红茄苳、细蕊红树、海茄苳以及榄李等(其他地区河口树种则零星分布),然因日据时期填海造地、港口码头的建设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快速的都市发展,造成细蕊红树及红茄苳等物种在台湾岛上濒临灭迹。因此本案提出利用部分旧有水道浚渫,衔接部分遗留的贮木池,形成开放水道;在中都湿地复育台湾红树林物种计划中,将分布在台湾的6种红树林主要植物复育,并期望成为灭迹物种的种源地。河道复育初期以培育红树林为主要目的,复育成功后,可引入轻艇游湿地等都市活动。
中都湿地导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中针对湿地形态所定义的部分内容,包括:淡海水混合(红树林湿地)、人为(污水净化湿地)、海水淹没地区(瀉湖湿地)、活流(河道开挖)等复合性湿地环境,供水鸟进驻栖息。另外考量到高雄地区的植物分层地形结构,提出台湾海岸林带环境塑造计划,而海岸林带植物计划则为利用河道挖填方平衡后进行植栽配置。
同时,位于高雄市爱河畔的中都湿地公园,其前身为台湾著名的木业合板工厂区,为了方便引原木进入工厂,借用了爱河水力将原木输送至贮木池储存及加工,至今保留于中都湿地内的河道已成了与自然海水接连并且终年有水的特殊湿地景观。在施工时,从旧有渠道中挖掘出来一根长达7米的原木,并安置于教育解说中心与水质净化区连接的户外空间,作为历史记忆、产业遗址的见证。
教育解说中心为湿地建筑,建筑机能是呼应自然湿地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现象所设计的干栏式建筑。其一楼为挑高空间,容许暴雨时的淹水状况,同时可作为轻艇活动行前教育的解说空间,主要的机电设备皆设置于上层,乃为针对中都爱河自然水位涨退潮而进行的设计。为了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记忆与共鸣,本计划利用仿生建筑的手法来设计教育解说中心,模仿了螯虾在河道中昂头的身形依傍在中都湿地的河道边,犹如两栖生物般栖息在都市丛林的一幕景象。
湿地明智利用(Wise Use),意指利用湿地的方式让湿地生态系统可以维持良好的运作。中都湿地以“明智利用”的态度回应了自然环境资源,并执行中都湿地的复育、保育及教育“三育”策略,不仅进行红树林及海岸林复育、鸟类栖地保育以及生态环境教育等计划,甚至为了增添高雄市市民在都市中亦可体验自然活动的乐趣,亦在人工河道上建立了几座吊桥,不仅作为园区动线串联的工具,亦可吸引人潮以愉快的心情来亲近红树林。
高雄市中都湿地公园
业主: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养护工程处
地点:高雄市三民区
用途:1.将中都湿地营造成适合候鸟的栖息环境,成为候鸟的生活廊道
2.全球湿地定位
3.建构“生态城市”
4.生态歧异度高的“海岸林带”保育与再生
5.湿地零损失
6.作为高雄红树林复育地
7.湿地环境监测及教育、交流
8.高雄“湿地生态廊道”的教育解说中心
景观设计
事务所:中冶环境造型顾问有限公司
计划主持人:郭中端
建筑师:杨丰溢、竹中秀彦
参与人员:周龙坤、何其昌、高绮蔓、赖荣一、何采勋、吴东阳、李蕙吟、任芯莹、陈奕任、张维仁、周俊仲、黄继雄、杜和达、黄佳玮、郑憬翰、崔景翔、蒋玉明、俞执中、林长青、许惠灵、张育端、姚奇成、王舜儒
顾问:湿地生态/堀込宪二、郭城孟、郭琼莹、财团法人高雄市野鸟学会入轻艇活动/李荣温
结构/富田构造设计事务所、杜风工程顾问公司、和建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开通大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机电/给排水/正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施工:久腾营造、上禾营造、开裕营造、华章兴业、立富营造、国宫营造
材料
土木:钢构、集成材
植栽:棋盘脚、棕榈植物、海岸林行道树、海岸矮林、兰屿植物、恒春半岛原生种、六大红树林树种(榄李、红海榄、水笔仔、海茄、细蕊红树、红茄)
铺面:透水沥青、水泥刷毛、固化土、碎石加红砖、碎石步道、飞石步道、咕石、清水砖镶陶砖
基地面积:120,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667平方米
总楼地板面积:1334平方米
层数:地上三层(高度15米)
设计时间:2009年
施工时间:2010年1月~2011年4月
得奖纪录:1.2010台湾卓越建设奖——规划设计类金质奖
2.2011台湾卓越建设奖——优良环境文化类卓越建设奖
3.第19届“中华建筑金石奖”——优良公共设施类施工品质组首奖
4.2011台湾宜居社区竞赛——银牌奖
5.2012台湾卓越建设奖——工程品质类金质奖
6.2012台湾卓越建设奖——综合成就奖
7.2012 FIABCI全球卓越建设奖——环境类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