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略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资本发展的新趋势

国际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它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美国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大大下降,它已由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的债务国;另一方面,日本金融资本实力急剧膨胀,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增强,目前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以上两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它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必将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美国由债权国向债务国的转变

美国金融资本实力相对衰落的标志,是美国由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最大的债务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就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债权国。“二战”后,美国凭借经济、政治实力,通过大力加强以“美援”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输出和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私人资本输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20世纪80年代初,这个债权国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81年美国在国外的净资产(美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去外国在美国的资产)达到1407亿美元的高峰。然而,自1982年起,美国在国外的净资产逐年减少,1985年,美国开始沦为债务国,其净债务总额达1074亿美元,1986年进一步增加到2636亿美元。(1)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债权与债务的构成及其发展变化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一国的对外债权和债务关系取决于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和外国在本国的资产,而一国在外国的资产包括国家所属的资产和私人所属的资产。国家所属的资产主要指国家在外国的信贷和其他长期投资,私人资产则包括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私人购买外国有价证券和私人银行在外国的债权三个部分。1980—1986年,美国在外国的资产总额从6069亿美元增加到10430亿美元,净增加4361亿美元;而同期外国在美国的资产却从5008亿美元增加到12630亿美元,净增7622亿美元。外国在美国资产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美国在外国资产的增长速度,从而使美国逐渐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第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是一国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美国对外私人直接投资增长十分迅速。从1973年到198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增加91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5%;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从1980年到1986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只增加52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不足7%,1982年和1983年还出现绝对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外国在美国的私人直接投资却迅猛增长,从1980年的830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1829亿美元,1986年进一步增加到1950亿美元左右,7年间增长1倍以上。在70年代,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不足美国在外国直接投资的1/3,而到1986年两者已逐步接近。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1970年,美国在西欧的私人直接投资为245亿美元,而西欧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只有95.4亿美元,但到1985年,两者分别为1067.6亿美元和1209亿美元,西欧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已超过美国在西欧的投资。同期,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由2.29亿美元增加到191.2亿美元,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第三,在私人资产中,购买有价证券和银行债权增加更加迅速,反映了国际借贷资本“债券化”的趋势和跨国银行业务的日益加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私人购买外国债券和私人银行在国外债权只占私人在国外资产的1/3,占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半左右,而到1986年却占私人资产的2/3以上,为私人直接投资的2倍多。外国在美国的私人资产结构变化更加突出,私人购买有价证券由1980年的902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3800亿美元,私人银行债权则由1211亿美元增加到4200亿美元,两项合计为8000亿美元,约占外国在美国资产总额的2/3。

在美国逐渐由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的同时,日本金融资本的实力却急剧膨胀。在1980年,日本还只有20亿美元左右的长期资本净输出,但1984年其长期资本年输出额已居世界首位,高达542亿美元,1985年进一步增大为648亿美元,使日本国外净资产达1804亿美元(1986年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1988年日本的国外净资产将达2331亿美元,比美国历史上最高峰的1981年(1470亿美元)还多。

二、国际金融资本实力对比的变化

美、日之间债权与债务关系的变化,只不过是两国金融资本实力消长的结果,因此它不是一种偶然因素所促成的,而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内的斗争,历来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它们之间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早在1917年,列宁在《战争与和平》这篇重要论文中就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力量“取决于银行的多少”。列宁还引用美国一家亿万富翁的报纸上的一段话:“在欧洲,现在进行着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要想称霸世界需要两件东西:美元和银行。美元我们是有的,我们建立银行,我们将要称霸世界。”列宁认为,这段话“要比资产阶级撒谎家的千百篇文章所包含的真理超过一千倍”。(2)列宁对金融资本在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中的作用的分析,现在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膨胀起来。“二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金融大国,占据了世界霸权地位。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资本的实力已从顶峰上逐渐衰落下来,其主要标志是:①美国跨国公司受到西欧、日本跨国公司的严重挑战;②美国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已不再居于支配地位;③美元霸权地位已丧失。

首先,看工业垄断资本实力的变化。“二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工业垄断资本利用自己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经营方式灵活等优势,推行全球战略,把分公司、子公司和业务活动推向世界各个角落,从而使美国跨国公司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有绝对优势。1956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100家工矿业公司中占有79家,而欧洲国家只占18家,日本还没有1家。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跨国公司同美国跨国公司的力量对比,明显地朝着有利于前者的方向发展,这既表现在西欧和日本跨国公司数量上的增加,也表现在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方面得到了迅速加强,它们在资本数量、技术、管理水平和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同美国跨国公司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根据《幸福》杂志的材料,在1985年资本主义世界100家最大的工矿公司中,美国占有48家,而西欧占有30家,日本也占有12家;在最大的50家公司中美国公司的数目降为21家,而西欧和日本的公司总数达到25家,已超过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几乎所有的新兴工业部门都在资本主义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但随着西欧、日本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美国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已经丧失。据统计,1959年美国在13个主要工业部门的11个部门中占首位,到1985年只有4个部门仍由美国跨国公司占首位,而其他部门已被西欧和日本跨国公司取而代之。

由于美国工业垄断资本实力的下降,美国商品不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削弱,而且在国内市场也面临着外国商品的严重威胁。外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鞋类从1974年的18%上升到1984年的54%,纺织品从12%上升到60%,钢铁从15%上升到20%,汽车从16%上升到23%,电器产品从39%上升到60%,计算机从2%上升到19%。美国商品竞争能力的削弱,使美国对外贸易状况急剧恶化。1971年美国对外贸易在保持180年顺差后,第一次出现逆差,从此靠外贸顺差来弥补国际收支的有利因素已不复存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外贸逆差不断扩大,1984—1986年,外贸逆差分别高达1125亿美元、1221亿美元和1443亿美元,三年累计达3789亿美元,仅1986年一年的逆差已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逆差的总和。美国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1950年为16.7%,1970年为15.5%,1986年为11%;而同期,日本出口额所占比重分别为1.4%、6.2%和9.8%,西德分别为3.3%、10.9%和11.1%。1986年美国进出口总额达6040亿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仍居世界首位,但出口贸易总额(2200亿美元)已被西德超过(2400亿美元),屈居第二位。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突出地反映了美国工业垄断资本力量的削弱和日本、西德等国工业垄断资本力量的崛起。

其次,在银行垄断资本方面,美国遇到日本和西欧国家更加严峻挑战。“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本高度集中和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跨国银行也迅速地发展起来,它同跨国公司相互渗透、彼此结合,成为现代国际金融资本的两大支柱。1970年,在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美国占24家,日本只有18家。美国银行在国外的资产一直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但到20世纪80年代,跨国银行的势力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明显变化。1986年在资本主义最大的10家银行中,前7家都为日本银行所占据,而美国的花旗银行却由原来的第一位退居第九位。(3)

日本最大跨国银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资产总额上均已超过美国,日本垄断银行凭借雄厚经济实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行全球扩张战略,力图使日本从“贸易大国”变为“金融大国”。近年来,日本垄断银行更利用日元升值的机会,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扩大借放款业务,大举向海外直接投资,广泛买卖有价证券并渗透到房地产领域;日本垄断银行的活动重点也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和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东京已与纽约、伦敦一起成为世界上三大金融中心之一,而且东京股票市场的交易额已超过美国纽约。与此同时,日本垄断资本拥有的世界股票的比重也急剧上升。据美国证券业协会1988年发表的报告,1975—1986年,美国银行拥有的股票价值占世界股票价值的比重已从61.2%下降到39.2%,而日本却从12.3%上升到31.8%。(4)日本垄断资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已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关注。

最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丧失了在国际货币领域的霸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经济、政治实力,使美元处于霸权地位。1944年美国胁迫其他国家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元充当了资本主义货币的支柱,成为与黄金等同的国际储备资产,享有凌驾于其他货币之上的特权。

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是靠美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而建立起来的,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美元的霸权地位也从根本上发生动摇。美国大肆向外进行军事经济扩张的结果是海外军费开支庞大,加上巨额“美援”和私人资本输出,美国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二战”后的“美元荒”变成美元过剩,美国的黄金储蓄不足以弥补国外短期债务,美国政府终于在1971年宣布美元贬值并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最终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垮台。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汇率大起大落,使国际货币制度陷于极端混乱之中,给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带来不利影响。美元虽然已经丧失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但它仍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和支付清偿货币,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货币能代替它。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化仍将对世界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三、国际金融资本实力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市场和势力范围历来就是按“资本”和实力来进行的,国际金融资本实力的变化,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美国金融资本实力的下降和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焦点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国际贸易一直以超过各国生产增长的速度发展,而国际资本流动又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国际借贷资本以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它必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种巨大冲击力,加剧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美国巨额财政赤字促使美国利率高居不下,以便吸收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以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这在一定时期曾导致美元汇率上升。

但自1985年第二季度起,尽管美国实际利率仍高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不能阻止美元的大幅贬值,说明美国经济进一步衰落,人们对美元的信心更加动摇。美元汇率的大起大落,严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引起国际金融界的密切关注。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采取“软着陆”的办法,即通过美国政府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和外贸逆差,提高美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并恢复人们对美元的信任。另一种意见是“硬着陆”,即通过美元急剧大幅贬值,使美元真实地反映它的购买力,以恢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平衡。还有一种意见是“不着陆”,即美国对其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听之任之,其他国家出于政治和经济的目的,仍会将大量货币投入美国市场,以支撑美国的经济。应该指出,以上三种方案,都不能缓解当前严重存在的国际货币制度危机。首先看“软着陆”,要减少美国的财政赤字,就必须削减政府财政开支,但占政府财政开支很大一部分的军费开支,近年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美国的军费开支由1981年的1575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734亿美元,同期军费开支占政府开支的比重由23.2%上升到27.6%。政府开支的另一个大项目社会福利开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也难以大减。因此,把希望寄托在美国政府减少财政赤字以缓解紧张的国际金融关系,前景渺茫。其次看“硬着陆”,如果让美元大幅贬值,势必重新出现世界范围抛售美元、抢购其他西方国家货币的浪潮,其不仅严重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和加剧失业问题,而且有可能重新触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至于“不着陆”,也就是拖延的办法,这只能使美国的国外债务进一步扩大,美元信誉更加低落。总之,当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的问题和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妄图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是徒劳的。

国际金融资本实力对比的变化,还影响着敏感的国际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反映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三者同时并存,使西方股票市场长期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1982年以后,美国经济率先进入回升阶段,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开始逐步下跌,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1982—1987年,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上涨了230%,股票价格总额上涨1.8万亿美元,平均每天上涨10亿美元。但自1987年10月以来,西方股票市场都出现了滚雪球式的狂跌。道琼斯股票指数在10月5日至9日的一周内下降了158.78点,继而在10月2日至16日的第二周内又下跌235.48点。10月19日(星期一),纽约股票市场一天内暴跌508.32点,其跌幅之大超过了30年代经济危机前金融大恐慌时的程度,被称为“黑暗的星期一”。纽约股票市场暴跌风潮迅速波及全世界,伦敦、东京、香港、苏黎世、巴黎等国际股票市场也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触发这次股票市场暴跌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国际金融资本实力的变化以及美国经济的脆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莱哈赫曼指出:“不管你喜欢用什么原因解释本周的事件,有一点是一目了然的:美国经济日益依赖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政府的决定了。要是我们经济实力非常强大,足以自立,我们的财政部长就不会由于德国利率仅仅增长1%而大发雷霆了。日本人决定退出我们的证券市场就不会使我们烦恼不安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美国经济在这方面的弱点。”(5)这位经济学家的分析,多少涉及了问题的本质。

美元汇率下跌和美国股票行市暴跌,使美国经济处于顾此失彼、进退维谷的困境。我们知道,股票价格取决于股票股息的大小和银行利息率的高低。当然也受多种政治因素和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为防止美元汇率下跌,必然提高利率,但利率提高则促使人们抛售股票,引起股票价格暴跌;反之,为了维持股票行市,中央银行需要降低再贴现率,但降低利率则会引起数千亿美元的外国短期资金外流,从而加剧美国经济的停滞和失业问题,甚至重新触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任何选择,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应。

这次股票市场的狂跌,会不会引起类似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呢?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还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各国金融资本的实力远比30年代强大,垄断资本积累了长期经验,金融体系已相当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使它们从事宏观调节的余地较大,加上各国垄断资本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使它们在一些问题上相互协调的可能性大大加强等。尽管如此,西方股票市场更加动荡混乱的趋势,今后仍将是不可逆转的。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综观历史,在世界市场上处于霸权地位的国家,通常都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一旦霸权地位丧失、经济优势削弱的时候,便往往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19世纪的英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都是如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都竭力推动其他发达国家奉行贸易自由化政策。经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多次谈判,各国关税税率普遍降低,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62%,而世界出口量年平均增长28%。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市场上霸权地位的削弱和美元地位的衰落,美国开始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美国的带动下,西方国家纷纷采取“限入奖出”的政策,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进入20世纪80年代,贸易保护主义则进一步发展。从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容和措施来看,从关税壁垒发展到更多地采取非关税壁垒,从个别商品和双边贸易摩擦发展到全球性的贸易战,从一般传统商品发展到高技术产品,从一般贸易战发展到商品战、投资战和货币战交替使用等。

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带来了不利影响。1973—1985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2.4%,大大低于1948—1973年的数字。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更加造成不利影响。1980—1985年,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价格下跌33%,矿产品出口价格下跌28%,发展中国家因贸易比价恶化而蒙受的损失,仅在1983年到1985年的3年即高达600亿美元。1986年石油价格下跌,使石油生产国全年损失486亿美元。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加上西方国家利率上升,使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日益深化,目前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已达1.2万亿美元左右。由于出口锐减、债务增加,迫使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减少,反之也会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从而为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打破了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的状况,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国际金融资本实力的变化,这种“多极化”“多中心”的局面将会继续维持下去,但日本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美国的影响力将受到削弱。日本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是世界上拥有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也是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国土面积、资源条件以及综合经济实力仍然不及美国。欧洲经济共同体在高技术领域方面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也慢于日本和美国,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成绩显著,各国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明显进展,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可以预计,21世纪资本主义三大中心的独立性会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它们之间既独立又依存,既协调又斗争,这便是未来的基本格局。

(原文载于《世界经济》1988年第1期)


(1)资料来源:[美]《美国现代商业概览》有关各期。转引自[民主德国]《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报告》1987年第6期,第9页。

(2)列宁.战争与和平[M]//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73.

(3)资料来源:根据[英]《银行家》1986年7月,8月,[美]《美国银行家日报》1987年7月28日资料整理。

(4)路透社纽约7月20日英文电。

(5)[美]《新闻日报》1987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