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文·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垄断仍然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是最新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甚至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现象。”(1)列宁还指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2)近年来,学术界有的同志提出,应该把生产集中和垄断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他们认为,“二战”后生产集中更突出了,而且越来越突出了,但并没有形成市场垄断。其原因主要是:①世界市场的扩大。现在公司多是跨国公司,所面对的市场是整个世界,世界市场如此之大、如此复杂,各公司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无须垄断;同时各公司的竞争是世界性的,任何公司也无力垄断;而且由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各种原因,各国公司达成垄断性价格也是不可能的。②科技进步的作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正满足了现代高水平、多样化的消费态势。这使一些大公司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新产品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垄断价格的意义相对降低了。而且,科技进步和现代消费态势使中小企业在发展新产品方面反而具有某种优势,从而使垄断变得更加困难。③“二战”后股份制度进一步发展,小额股票大量发行,拥有股票的人越来越多,使资本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势。同时,在股票占有关系中,法人股权的比重越来越大,垄断资本主义已变成“法人资本主义”。

这里,涉及的问题在于,跨国公司、科技革命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削弱了还是加强了垄断?垄断和竞争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垄断还是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垄断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主张垄断削弱或者垄断根本不存在的同志往往把垄断理解为市场垄断或垄断价格协议,这是一种误解。垄断首先是一种生产关系,它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及其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一种经济关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内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实,列宁关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思想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续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入手,不但对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作了详细的阐述,而且还科学地预见到了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垄断的必然性。马克思指出,资本家之所以不断积累,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资本化,这既不取决于资本家的主观意愿,也不是他个人节欲的结果,而是受着资本主义内在经济规律的支配。这种客观的经济规律,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的规律;其次是竞争规律。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站住脚、打败对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只有大企业才便于采用新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于是,这就造成了生产集中的趋势。

生产集中,要求资本家必须有加大的资本量。资本家一方面加强剥削,提高剩余价值率,增加剩余价值量;另一方面提高积累率,增大剩余价值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的比重。但是这种单个资本靠自身的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不断增大资本总额的积聚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为了适应竞争和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资本家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股份公司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得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3)股份公司出现后,以它雄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广阔的市场联系,逐渐形成了对生产和销售的垄断。恩格斯在整理出版《资本论》第3卷时,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发生的变化,深刻揭示了生产集中引起垄断的客观必然性。恩格斯指出:“总之,历来受人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要自行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因此,在有些部门,只要生产发展的程度允许的话,就把该工业部门的全部生产,集中成为一个大股份公司,实行统一领导。在美国,这个办法已经多次实行;在欧洲,到现在为止,最大的一个实例是联合制碱托拉斯。这个托拉斯把英国的全部碱的生产集中到唯一的一家公司手里……因此,在英国这个构成整个化学工业的基本的部门,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并且已经最令人鼓舞地为将来由整个社会即全民族来实行剥夺做好了准备。”(4)19世纪下半期直到20世纪初,股份公司获得了空前广泛的发展,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控制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销售,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但垄断作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基本特征仍然没有变。总体趋势是:生产集中和垄断统治都大大加强了。以美国为例,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美国所有企业的全部产值,差不多有一半掌握在仅占企业总数的1/100的企业手里”!(5)美国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公司1901年只有1家、1970年为102家、1980年为244家、1986年增为291家。1986年这些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巨型公司占制造业公司总数的0.5%左右,它们的资产额却占制造业资产总额的67.9%,利润占制造业利润总额的69%。(6)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几家大公司在一些重要工业部门中的垄断程度也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据统计,1986年美国三家较大公司在本部门销售额中的比重分别为:汽车工业82%、计算机工业85%、制铝工业90%、照相器材78%、轮胎及橡胶工业64%,烟草工业95%,炼钢工业79%。在日本,4家汽车工业公司控制了汽车生产的95%,3家玻璃公司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100%,3家合成橡胶公司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85%,4家轮胎公司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93%,3家人造丝工业公司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62%,5家电子工业公司控制了本部门生产的82%。(7)由此可见,认为生产集中不一定引起垄断的观点,是缺乏足够事实依据的。事实恰恰证明,列宁关于生产集中必然引起垄断的观点并没有过时。

三、“二战”后垄断统治加强的原因和特点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和垄断统治有着深刻的原因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分析这些原因和特点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垄断统治的本质。这些新特点主要有:

(一)“二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统治的加强是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高潮,而每一次生产和资本集中的高潮都同科技革命的推动分不开。科技革命对生产集中和垄断加强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革命使新产品、新技术日新月异,使竞争空前激烈。现代资本主义竞争不仅表现为价格方面的竞争,还表现为非价格竞争,即在产品的技术性能、效率、型号、规格等方面的竞争。具有这种特点的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加速生产集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在科技革命中少数大垄断资本凭借自己所掌握的雄厚资本、庞大的科技力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处于优势地位,它们不仅兼并一些中小企业,还兼并一些大企业,甚至包括某些垄断企业。以上两方面作用的结果都使企业兼并更加激烈,企业破产更加频繁。以美国为例,1946—1950年年均企业破产数为5652宗、1951—1955年为9317宗、1956—1960年为14177宗、1961—1965年为14849宗、1966—1980年为10117宗、1981—1989年为6160l宗。(8)在兼并过程中,不仅有“大鱼吃小鱼”,还出现了“大鱼吃大鱼”,甚至“小鱼吃大鱼”的现象。从兼并的资产额来看,也有日益增加的趋势。1975年美国企业兼并的资产额为118亿美元,1981年为714亿美元,1983年为1222亿美元,1986年为1766亿美元,1988年为2470亿美元。(9)兼并风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85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OGC)用63亿美元买下美国无线电公司(RCA)。

近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竭力宣传一种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将出现新的变化,企业的规模不是越来越大,生产集中的程度将下降,垄断统治会削弱。早在20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莫里斯·阿德尔曼就提出过这种主张。到8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太勒和约翰·奈斯比特等人更加全面宣扬这种论调。

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和管理体系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目前在西方国家,为适应生产高度自动化的要求,中小企业有了广泛的发展。这些中小企业,由于机构灵活、适应性强、对新技术和市场变化敏感、生产周期短,因而在新的科技革命形势下还能生存和发展,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是否削弱了生产集中和垄断,列宁表述的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之一,生产集中和垄断,现在是否已经不复存在?

回答是否定的。首先,“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一方面中小企业有了广泛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破产和被兼并的现象也与日俱增。上面提到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每年平均破产的企业61601家中,其中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为60501家,占破产企业总数的98.2%。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中小企业更加难以与大垄断企业抗衡,无法逃脱破产或被兼并的厄运,从而使生产集中的过程加速进行。其次,帝国主义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垄断,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并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垄断组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中小企业由于力量单薄,往往在资金筹措、原料来源、技术转让、信息传递、产品销售等方面依赖大企业,而被大企业所操纵,成为大企业的附属企业。基于此,大垄断企业可以在不增加投资,不增添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中小企业为自己服务,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同时,中小企业的存在,还为垄断企业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中小企业通常只生产产品的零部件,而大企业则生产成品的主件或关键部件并负责最后组装。其结果,大企业不仅得到社会分工带来的好处,更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把中小企业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总之,无论是中小企业被兼并,还是形式上保持其独立性,都不是垄断统治的被削弱,而是加强了垄断统治。

(二)跨国公司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集中和垄断

有一种观点认为,跨国公司所面对的是世界市场,而世界市场如此之大,如此复杂,各公司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任何公司无须垄断,也无能力垄断,因而使集中和垄断受到阻碍,甚至削弱了垄断。

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垄断企业,它是垄断统治在国际范围的延伸。这种垄断资本国际化的现象,并不是“二战”后才出现的新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这种社会化生产,特别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不仅早已把分散的地方市场联结为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把各国的市场联结为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从一国的范围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已最终形成为一个世界经济体系,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生产的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巨大的发展。“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国际垄断组织的形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方面,以生产资本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跨国公司代替了以达成垄断价格协定,以便瓜分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卡特尔,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以国家名义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也在发展,并出现了以国家集团形式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这里,有必要对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的垄断地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跨国公司在战后的迅速发展特别引人注目。据联合国统计,1968—1969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有跨国公司7276家,其国外分支机构为27300家;(10)到1977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增加到10727家,其国外分支机构增加到82266家;(11)1980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进一步增加为11000家,其分支机构增加为112000家。也就是说,从1968年到1980年的13年,世界跨国公司总数增加了1/3,其分支机构增加了4倍左右。“二战”后跨国公司不仅发展速度迅速,而且实力十分雄厚,具有高度垄断性。据统计,1969年跨国公司的产值相当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5,1978年这个数值增加到1/3。1976年世界各国工业方面的跨国公司及其国外子公司的销售额(不包括公司内部销售额)占当年世界出口贸易的73%左右。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1988年对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600家跨国公司的抽样调查,全世界579家跨国公司的生产占了世界国民生产的1/4,它们的销售额在10亿~1000亿美元,其中67家公司的销售额占到总额的一半以上。调查报告还指出,1983年以美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美国出口贸易总额的3/4以上,占美国进口贸易的一半左右;以英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占英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0%以上,其中美国在英国的跨国公司占英国出口贸易的20%以上。(12)可见,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没有削弱生产集中和垄断,恰恰相反,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销售,越来越集中于几百家最大跨国公司手中,这已成为“二战”后国际范围资本和生产高度垄断的一个主要表现和重要特点。

(三)股权分散化大大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

还有的同志认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小额股票制度,使股权日益分散化,垄断统治已经削弱,资本主义已由“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法人资本主义”。这一看法值得商榷。资本主义股份制度产生于18世纪,19世纪70年代以后获得了广泛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股份制度更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美国为例,1960年美国股份公司为114.1万家,1983年为299.9万家,增长了1.6倍。股份公司的营业额由1960年的8490亿美元增加到1983年的71355亿美元,增长了7.4倍。股票发行量由1970年的14534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67014亿美元,增长了4.6倍。(13)美国股票持有人数,由1970年的3085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4704万人。(14)

资产阶级学者竭力宣扬股权分散化是“资本的民主化”,大公司已变成人民的“公共公司”,资本主义也变成了“人民的资本主义”。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小额股票的发行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的占有情况。1986年美国国会在一份材料中,把美国家庭分为4组。第一组为“超级富户”,占美国人口的0.5%;第二组为“非常富户”,也占美国人口的0.5%;第三组为“一般富户”,占美国人口的9%;第四组为“其他各户”,占全美国人口的90%。第一组“超级富户”占有公司股票的46.5%;“非常富户”占有股票的13.5%;“一般富户”为29.3%;“其他各户”占有10.7%。(15)也就是说,前三类家庭只占美国人口的10%,却占有各类公司股票的89.3%,而占人口总数90%的家庭只占股票总额的10.7%。这就清楚地表明,在股权分散化现象的背后,少数富有者仍然是社会财富的真正主人,资本主义财产的占有关系并没有因为股权分散化而有所变化。

其次,小额股票的发行大大加强了大垄断资本对股份公司的控制。列宁在批判“资本民主化”时指出,所谓股票占有权的“民主化”“实际上它不过是加强财政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而已。”(16)“二战”后,由于股权分散,大资本家只要控制公司百分之几的股票,就能主宰整个公司。例如,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石油垄断公司埃克森公司,1981年的股票控制情况如下:大通曼哈顿银行占股票总数的1.3%,摩根保险信托公司占1.09%,制造商汉诺威银行占0.89%,洛克菲勒家族集团占0.78%,第一花旗银行占0.78%。以上5家合计控股占4.84%,成为埃克森石油公司的最大股东。又如,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1981年股权分配情况是:摩根金融信托公司占全部股份的2.85%,制造商汉诺威银行占1.57%,银行家信托公司占0.99%,大通曼哈顿银行占0.98%。以上4家合计控股占6.39%,成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最大股东,从而控制了该公司的业务。事实证明,小额股票的推行,不仅可以把闲散的社会资金集中到大资本手中,而且股票越分散,支配一个公司所要求的股票控制额就越低,这使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更加容易。

最后,工人和其他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并未因此而改变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持有小额股票的工人既不能参加股东大会也不能参与企业的决策,从本质上来看,他们购买小额股票相当于小额储蓄存款,所得股息只是相当于存款利息,其数量也是有限的。工人并不因为有小额存款而变成借贷资本家,同样,工人也不会因为购买小额股票而变成产业资本家。

“二战”后,股份公司股票占有形式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除了以个人或家族的名义占有股票外,还以金融机构、企业或团体的名义占有公司股票,凡以企业、团体或金融机构占有股票的被称为“法人股东”。因此,当今股份公司的股东可分为两类,即个人股东和法人股东,而且法人股东占有股票的比重还有上升趋势。以日本为例,个人持股占股份总额的比重,1949年为69.1%,1980年为30%,1985年进一步下降为25.4%;与此同时,法人持股率日益上升,1949年为15.5%,1985年上升为74.6%。(17)在美国,个人购买股票占股票总额的比重,1952年为69.2%,1980年为35.1%,而机关团体和企业持有股票占股票总额的比重,1952年为30.8%,1980年为64.9%。

法人股东在股份公司中占有股权的比重日益增加,这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占有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性质的变化,即资本主义已经由垄断资本主义变成“法人资本主义”呢?对此也必须作以下具体分析:

首先,“法人股东”并不是“二战”后才出现的,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它是资本主义企业参与制的一种基本形式。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指出:“大企业,尤其是大银行,不仅直接吞并小企业,并且通过‘参与’小企业资本、购买或交换股票的方法,通过债务关系等等来‘拉拢’小企业、征服它们,吸收它们加入‘自己’的集团,用术语说就是加入自己的‘康采恩’。”(18)在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一出现,就具有“法人”资格,大股份公司正是利用这种“法人”资格,通过购买其他公司股票的办法,把其他公司变成自己的“女儿公司”“孙女儿公司”等。大垄断公司正是通过这种参与制,“把千千万万分散的经济单位变成一个全国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单位,后来更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单位。”(19)“二战”后,参与制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这是因为大股份公司的实力更加强大,它们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以便控制更多的公司,从而使法人股权的比重急剧上升。

其次,法人股权最终受着少数垄断资本支配。从现象上来看,法人股权不属于任何个人所有,而是属于公司所有。但是,由于公司是由大垄断资本所支配,因而大公司参股的“女儿公司”“孙女儿公司”理所当然受大垄断资本所支配。如果说当代资本主义公司不属于个人所有,那么属于谁所有?属于其他公司所有,那么其他公司又属于谁所有?其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归属是一目了然,不能模糊的。美国国会于1987年对美国股权的占有情况曾经作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86年美国股票市场价值总额为28767亿美元,其中,退休金基金会购买的为5934亿美元,占总额的20.4%,个人购买(主要为少数大垄断资本家)为18330亿美元,占63.7%,外国人购买的为1430亿美元,占5%,以上三项合计为89.1%。(20)可见法人股权最终仍然属于少数垄断资本,把它归结为不属于任何个人的结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原文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0年第7期)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0.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7.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5.

(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

(6)[美]《美国统计摘要》1988年,第513页。

(7)[民主德国]《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报告》1988年第11期。

(8)[民主德国]《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报告》1989年第8、9期。

(9)[民主德国]《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报告》1989年第7、8期。

(10)联合国秘书处.世界发展中的多国公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68.

(11)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再审查报告(英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211.

(12)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趋势和展望(纽约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0,132.

(13)[美]《美国统计摘要》1987年,第514页。

(14)[美]《美国统计摘要》1987年,第496页。

(15)王俊宜,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0.

(17)[日]《NIRA月刊》1987年第8期。

(18)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04.

(19)列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05.

(20)美国政府出版局.总统任命特别调查组关于市场机制的报告[M].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