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要素禀赋理论

2.2.1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绝对优势理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同一商品的生产上,一国在劳动生产率上拥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家,贸易就会发生,每个国家都应该从事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生产,继而进行交换,这样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分析贸易动因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别,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相对差别,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市场交换,在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要素生产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在于劳动价值论,不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基础之上,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就会出现产品成本差异,从而使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其基本原理如图2-3所示。

图2-3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如果不同国家要素拥有量和分布量相同,要素生产率不存在差异,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贸易是不可能发生的。为此,瑞典经济学家伊·菲·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在1919年发表的《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论文中提出了使用要素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集中探讨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商品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利益产生于不同国家的要素丰裕度差异,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差异。戈特哈德·贝蒂·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在1933年发表的著作《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继承了赫克歇尔的思想,系统总结了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也被称为H-O理论)。他认为,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商品的价格差别,而商品价格差别又来源于国家或地区间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由于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布不同,正是这些要素分布的不同决定了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同。

2.2.2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

要素禀赋理论有两个关键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要素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是两种生产要素存量的相对比例。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要素绝对量没有关系,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要素丰裕度可以从实物和价格两个角度进行比较。如果两国或地区的要素丰裕度从实物角度比较满足下列关系:

其中,KA表示A国拥有的资本总量,LA表示A国拥有的劳动力总量,KB表示B国拥有的资本总量,LB表示B国拥有的劳动力总量。从式(2-1)可知,A国可用资本总量的相对数量小于B国可用资本总量的相对数量,A国就是劳动丰裕的国家,B国就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如果两国或地区的要素丰裕度从价格角度比较满足下列关系:

其中,PKA表示A国的资本要素价格,PLA表示A国的劳动力要素价格,PKB表示B国的资本要素价格,PLB表示B国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从式(2-2)可知,A国资本相对价格低于B国资本相对价格,也就意味着A国资本相对丰裕,劳动相对短缺,A国就是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就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反映了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特征。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绝对量没有关系。如果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比较满足下列关系:

其中,kx表示x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x表示x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要素量,Lx表示x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要素量,ky表示y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y表示y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要素量,Ly表示y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力要素量。从式(2-3)可知,x产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相对量小于y产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相对量,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一般,一国或地区会倾向于发展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一致的产品,即如果一国或地区某种生产要素丰裕,就会大量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该种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其生产可能性曲线更加偏向于本国或地区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分布不同构成了贸易的基础,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不同,各国或地区必定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获得比较利益[29],其基本思想原理如图2-4所示。

图2-4 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思想原理

从图2-4中可以看出,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三种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各自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的不同,因而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相对价格也会出现差异,这就决定了生产同种商品的经济主体在要素市场上投入的显性成本出现差异,进而表现出同一种商品市场价格不同,每个国家或地区按照自身要素禀赋参与贸易和分工。

2.2.3 要素禀赋与稀土产业

要素禀赋结构指的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它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该地区的最优产业结构甚至同一产业中应选择的最优产品。按照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且该产业生产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也较强。

我国稀土资源丰富,且具有资源品位、品种、可利用性等方面的许多优势,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古、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形成北、南、东、西的分布格局,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这些优势为我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也为发展新材料、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对于我国江西赣州、内蒙古包头稀土资源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的地区来说,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稀土资源禀赋优势,以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有效将相互关联的企业、产业、专业化供应商、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机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稀土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合理利用稀土资源优势培养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稀土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福利效应,如图2-5所示。

图2-5中,横轴代表我国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稀土产品(R),纵轴代表其他产品(Y),在没有按照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前,生产和消费同时位于S点,稀土产品产量为R,此时,整个稀土产业的福利效应位于无差异曲线U1上。由于我国在稀土资源尤其是离子型稀土储量、原矿品位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稀土产业并扩大产品的生产,在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后,稀土生产由原来的S点移动到S1点,产量由原来的R扩大的R1,此时整个产业的福利效应位于无差异曲线U2上。由于无差异曲线U2所处的位置高于U1,所以整个产业的福利效应得到了提高。

图2-5 资源禀赋产业扩大带来的福利效应

但多年来我国在稀土出口市场上一直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原矿开采和分离冶炼,产品以稀土氧化物和化合物、稀土金属、稀土磁材为主,这些初级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价格低廉。而高性能功能材料、应用器件及终端产品发展滞后且规模偏小,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而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进口,同时企业也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和研发资金的投入。这种产业链前端产品过剩,后端发展滞后的困境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稀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能力。

图2-6 稀土产业创新带来成本下降

如图2-6所示,横轴代表生产投入的资本要素(K),纵轴代表生产投入的稀土资源,AB线和CD线分别代表两条不同的等成本线,图中曲线是一条等产量线,E点和F点代表两个不同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点。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稀土企业生产的产品都主要集中于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和化合物、稀土金属、稀土磁材等基础原材料,这些原材料产品生产过程中主要消耗的是稀土原矿资源。如图中E点,生产中主要投入原矿资源,没有过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和废渣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这些隐性成本加上企业在要素市场上消耗的显性成本共同造成了企业成本线处于比较高的AB线位置。而且,在E点处生产的产品属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如果将稀土资源禀赋优势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4)等有效结合,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助推力,在不改变产量水平的条件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而且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等成本线由AB线下移至CD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