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引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尼采的生平[1]

1844—1864

1844

[15]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吕茨恩(Lützen)附近的洛肯村(Röcken)。尼采是卡尔·路德维希·尼采牧师(1813—1849)和妻子弗兰齐西卡(Franziska,娘家姓厄勒尔[Oehler])(1826—1897)的第一个儿子。尼采的祖父和外祖父也都是牧师。

1846

7月10日,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出生(她在尼采死后又活了35年,于1935年11月8日去世)。

1849

2月27日,尼采的弟弟路德维希·约瑟夫出生。6月30日,尼采崇敬和热爱的父亲因“脑组织软化”去世。尼采的弟弟于1850年1月4日去世。尼采在此前一天梦到父亲要把弟弟带到坟墓里去。尼采现在生活在全是女性的环境中(母亲,妹妹,祖母,姑姑,女仆)。

1850

尼采全家搬到瑙姆堡。尼采上公立男童小学,同学们因为他一本正经而叫他“小牧师”。像他后来所说的,消极的一面是,他的性格一直“不实际”(Unpraktische)。

1851

尼采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克鲁格(Gustav Krug)和平德(Wilhelm Pinder)一起转入候任牧师韦伯(Carl Moritz Weber)的私立学校。尼采上钢琴课。他后来成了一个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尤其擅长即兴弹奏。不再讲家乡的方言。

1854

尼采在哈勒孤儿院得到一个免费名额,尼采的母亲予以谢绝。尼采因此进入著名的教堂人文中学(Dom-Gymnasium)。尼采渴望做出成绩。开始尝试创作音乐、诗和戏剧。偏爱要塞和士兵游戏,[16]偏爱要塞防务绘图。尼采给同学留下自律的印象。尼采在内心一直孤独且享受他的孤独。由于头痛从学校请假。头痛病持续加重,在尼采精神清醒时期的生命中长期反复发作。学习游泳,喜爱滑冰。年幼的妹妹崇拜尼采。

1856

作第一篇哲学文章《论恶的起源》。

1858

作第一篇自传《我的生活》。尼采通过游泳考试。尼采全家搬入维恩加藤18号,尼采的母亲在这所房子里一直居住到生命结束(1897年)。

1858—1864

免费进入普福塔公立乡村寄宿学校(位于瑙姆堡)。古典语言几乎占了学校课程的一半。哲学几乎不重要。极为精确、详尽的247条校规,严格的作息时间安排(最晚5点起床),学生的多种社会责任,家庭的划分。精确制定的惩罚体系(如背诵80节荷马诗歌)。每个学生在15名教师中挑选自己的导师。只有在夏天和圣诞节期间放假。中学里的“年度逝者纪念活动”(Ecce)。尼采现在生活在完全男性的环境中。尼采和稍后一起在波恩学习的多伊森(Paul Deussen,1845—1919)成为朋友,两人都服膺叔本华。在两人关系长期疏远后,多伊森最终成为哲学教授和印度哲学专家。不断生病住院。

1859

在他15岁生日时,尼采写道:“我现在强烈渴望知识和普遍的教育。”一位医生告诉尼采,他最后有可能完全丧失视力。

1860

与瑙姆堡的朋友克鲁格和平德一起创立“日耳曼尼亚协会”(Verein Germania)。在这个协会中,他们定期进行诗歌、学术以及后来也包括音乐和当代历史方面的创作,彼此互相[17]批评作品。日耳曼尼亚协会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协会购置瓦格纳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一段风行一时、广为演奏和演唱的钢琴乐谱。1863年夏天,日耳曼尼亚协会无声地消失,因为其他人不再提交他们答应提交的作品。

1861

由于在普福塔学校受到的对《圣经》的历史批评讨论的影响,尼采最晚在他的坚信礼之后即已放弃基督教。尼采“心爱之诗人”是荷尔德林。一位老师提醒他,应该爱好一位“健康而明亮的、属于德国的诗人”。后来尼采将荷尔德林看作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1862

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业成绩优异。在数学上明显的表现糟糕(尼采在从普福塔学校毕业时如是写道,“过分理智的科学”,“十分无聊”)。尼采也没有绘画之才。在学校中作报告《论音乐中的魔力》。作文《命运与历史》,以及《意志自由与命运》。在高年级学生郊游时,尼采通常不喝啤酒,而吃巧克力。他熟练地即兴演奏钢琴。学生演出活动的角色不适合他。喝醉一次,受到处罚并感到后悔。

1863

关于埃尔马利希传奇(Ermanarich-Sage)的论文(“由于这篇论文我的中学岁月庶几让我满意”)。被匈奴战胜的不幸的东哥特国王的事迹长久让尼采着迷。与大地主的儿子格斯多夫(Carl von Gerstorff,1844—1904)开始成为朋友。在莱比锡和巴塞尔,两人之间交往特别密切。尼采的许多早期作品都是口授给他的。1877年两人关系破裂。1878年格斯多夫继承父亲的财产,成为“英王日耳曼军团”侍从官和约翰骑士团荣誉骑士。尼采总是将友谊看得比“丑恶而贪婪的性爱”更高。

1864

尼采写作关于希腊[18]哀歌诗人忒奥格尼斯的拉丁文毕业论文。在公元前6世纪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斗争中,忒奥格尼斯站在贵族一边(并为此抱怨高贵者不再被看作高贵者),但也劝人明智地加以适应,以及尽情享受生活和少年之爱。尼采在大学期间继续致力于研究忒奥格尼斯。尼采的“心爱之诗”是柏拉图的《会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