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09年孙瑜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农村经济系,我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指导她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在本科、硕士期间,她曾经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接受了历史学科教育,有一定史学研究基础。这本专著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从经济史的视角,对贯穿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国家征购农民粮食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当今中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其选择相应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国家一直都向农民征购粮食,并且粮食征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国家和农民的粮食征购关系,国家及其委托部门作为征购者,农民作为被征购者未发生质的变化,只是粮食征购的强制性和剥削性逐渐弱化,并发生着一些规律性变化。中国粮食征购及其方式变迁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集中体现着国家和农民的关系。
古代中国是纯粹的农业文明社会,粮食供给主要是农民以粮食实物的方式将田赋和地租无偿上缴给封建国家和地主,其他剩余的粮食作为农民家庭自用,地主也将获得的粮食实物地租的一部分作为田赋交给国家,所以说农民是粮食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提供者。古代中国,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从农民手中强征粮食,以无偿征收为主,以国家购买为辅,国家的货币补偿很少,农民受到非常沉重的剥削。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虽然国家征购农民粮食还有一定比例的实物税,但开始更多地征收货币税,再使用货币从市场购买粮食,市场的参与者比较多元,包括商人、地主和零散的农民,以自由交易为主,这是一次存在本质差别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粮食供给进一步紧张。当时国家除了征购田赋和地租等粮食外,还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大量粮食,同时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国家获取粮食的方式更加多元。在近代商品化大潮下,国家直接征购农民粮食(即实物税和实物地租)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这种货币化的趋势往往会被战争打乱,只有恢复田赋征实才会有效保证战时军民用粮。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外国经济封锁,粮食供求矛盾突出,计划经济最终替代了市场经济,粮食征购的主要方式为粮食统购制度与实物农业税的组合形式,以国家征购为主,征购强度很高。这项制度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管理,使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粮食供给,基本满足城乡人民低水平的口粮需求,及工业领域的生产发展,但也严重压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粮食生产发展很快。随着粮食供应形势的不断好转,粮食统购制度逐渐被取消,更多市场力量参与到粮食流通调节中来。尽管如此,国家一直没有放弃或者废除粮食征购,经历了粮食合同定购、保护价收购、最低收购价等新方式。即使在2004年以后粮食收购市场全面放开,大型国企中储粮总公司等依然是收购农民粮食的重要主体,国家在粮食收购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与过去征购方式的区别在于,国家和农民是在自愿平等的情况下进行交易的,不存在国家强制力量的“强买强卖”。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粮食征购方式多种多样,曾出现过强制征购、宽松征购、保护性收购等方式。不同征购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极其不同。只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逐步建立起保护性收购制度。进入新世纪,中国进入保护农民利益的粮食收购阶段,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这些政策既促进了农民种粮增产增收,又让国家收储到足够的粮食,实现国家和农民利益的良性互动,这是历史性的转变。
从历史上看,一种国家粮食征购方式的政策设计最初一般都是在保证粮食安全、推动城乡社会发展和促进时代变迁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政策执行时往往实施不到位,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的消极后果,与最初的政策设计相偏离。
古代社会中,一些朝代的更替往往因为一种粮食征购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太过严苛,遭到农民起义打击,最终推翻统治政权;新王朝吸取了经验教训,对粮食征购政策做出改革,使农民税收负担有所减轻,通过减赋政策来笼络人心,但新政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先进性又不断退化,农民起来反抗,从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农业税和粮食统购,农民向国家交纳了超额的粮食,用于工业化建设,农民的负担比较重,这并不是政策设计的初衷,但在执行中却走了样,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有所好转。
在粮食收购问题上,一定要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国家收购粮食,要保证农民的合理收益,居民要合理负担粮食成本,并让粮农有合理利润。粮食收购要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市场力量参与到粮食流通领域中来,尤其是保证交易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自由交易。
探索中国粮食收购新方式,要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等相配套。未来中国将会有大量转移劳动力进入城镇定居,不再依赖粮食种植求生存。国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大土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为中国大型农场规模经营带来发展机遇,粮食生产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会不断显现,相应地需要对粮食收购方式进行改革。
中国正在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从2004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迫切需要创新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强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建立目标价格制度。历史是继承和发展的,回顾并借鉴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粮食征购方式的变化,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和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市场的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粮农增收,正是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希望这本专著的出版,对我国粮食政策的选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有所参考和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