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籍整理後的土地行政特點
傳統文件的持續重要性
由此時開始,新界土地管理就以集體官契的記錄為依據,並且隨《1905年新界土地條例》生效實施新的登記制度。新的記錄存放於新界南北約分別設立的田土廳,它們會保管、維護和更新這些記錄。日常各種土地事務均按輔政司署的指示處理,由此形成的慣常做法和先例,不久後就載入《1908年新界分區田土廳操作指引》(Notes for Use in the New Territories District Land Offices, 1908)確立下來。(54)
然而,新登記的實施並非如官員所期望的那麼順利。雖然1905年的《新界土地條例》提供了六種用於記錄各種買賣、抵押和租賃的新表格,(55)但採用這些表格,就打斷了中國記錄土地交易的舊有形式,尤其是上文提過的「白契」(即沒有向官府登記的地契)。習慣法的產物在過去為人廣泛使用,它們歷久不衰而且用途全面,是因為得到宗族、鄉村和分約組織的司理支持,有需要時可訴諸縣官。(56)它們是百姓之間轉讓土地的方法,一直行之有效,地方民眾不打算停用。(57)傳統格式的文件所提供的保障仍然需要,並令它再延續半個世紀,幾乎與村民過傳統生活方式的時間一樣長。(58)
所以,在往後幾十年,傳統式文件繼續沿用,它們過去是寫在材質粗糙的紙上,現在則通常寫在官方發出的「釐印紙」上。(59)兩者都獲新成立的分區田土廳接納為土地交易憑證。分區田土廳職員會將必要資料記錄在印刷本的「註冊摘要」中,由買賣雙方和見證人簽署或蓋印,在兼任助理田土官的理民府官批准和簽署後,就會收入登記冊,原件交還購地者。(60)至於《新界條例》訂明的六種新表格,只有在有意購買的買家覺得適合時才會使用。(61)
在業權登記中延續的風俗
在丈量土地和地籍整理期間申報的擁有權,都是源自中國習慣法下的通行做法。(62)如果經田土法庭審理而沒有爭議(如我們所見,就判決上訴的情況十分少(63)),它們就會獲接納,並記錄到「官地承租人附表」中。此後,在《1905年新界土地條例》和之後的法例內,都有關於登記繼承權、委任受託人和委任祖、堂司理的條文,令傳統風俗得以延續。(64)簡單來說,可以用下文概括。
個人擁有的土地只可由男性繼承,如果獲認可的繼承者多於一人(比如有多名兄弟),則繼承時會登記所有人的名字。女性不能繼承土地,因為她們會出嫁,這樣就會把土地帶離家族。如果沒有兒子承襲,則男性表親的繼承權也高於女兒。婦女可以擔任未成年人的受託人,但到他或他們成年後,婦女就喪失受託人身份。如果土地是各類傳統信託組織共同擁有(這些組織大多與宗族和宗族內的一些或所有成員有聯繫),物業會由已註冊的司理管理,而這些信託組織的成員和司理只限男性。(65)這些條款一直沒有重大改變,直至1994年通過修訂條例,容許婦女繼承家族土地。(66)
在戰前和戰後初期,大多數關於繼承權及委任信託人和司理的申請,都是由當事人提出,並由他們的族人審議。新界政務處只有在須徵收土地開展公共工程時,才會主動敦促土地業主更新登記冊,因為登記冊若未更新,就無法給予賠償。(67)無論是哪種情況,程序都是一樣的,而在執行這些程序之前,理民府官不會批准更改登記冊。(68)
新登記制度日漸為人接受
然而,把所有土地交易登記於註冊摘要,準確地與保存於田土廳內的其他記錄相聯繫,這種英國做法最終獲得公眾接受。最初,由於在新安排下,業主不會獲得業權憑據以供保存,他們為此感到擔憂。集體官契是官方記錄,存放在田土註冊處,而發給土地業主的唯一文件,就是每年為土地繳交地稅所得的收據。(69)不過,這重大疏忽後來獲得糾正,政府在二十世紀頭十年和後來收到應求時,發出列明地主物業的證明文件(稱為執照)(圖十四)。(70)新安排的另外一些元素,也有助它廣受民眾接納。在丈量和地籍整理期間繪製了地圖,並將地段編上號碼,比起舊式地契對於地界通常只有很含糊的描述,這種做法大為方便買賣雙方標示要出售或抵押的物業。(71)因此,仍然通用的傳統文件很快也把地段和丈量約份編號寫入。另外,到了1941年,新界部分地區開始有公路、鐵路和渡輪服務,令前往分區田土廳登記土地買賣的人更加便利。(72)
但是,無論這些新制度有何優點,也難免有其缺點。除了政府文員在大量記錄和抄寫時出錯(據說這種錯誤還不少(73)),有些錯誤是源自業主本身。載入登記冊的業權,是依據這些人的報告。當時的記述和很久以後才浮上檯面的所有權爭議都清楚顯示,村民在劃界期間提供和向田土法庭成員報告的資料,不一定準確或全面。(74)家庭和宗族之內的成員通常會認為,既然彼此都了解箇中情況,而且大家行事都會顧及手足情誼,那麼,就算在申報土地擁有權期間或其後察覺有什麼錯誤或遺漏,都不必修正。(75)而無論錯誤和不符現實的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它們在往後處理土地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尤其是在政府為發展而收地時。(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