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語片院線
香港放映粵語片的戲院眾多,新舊兼具,除幾家龍頭大院,其餘戲院的組合,具浮動特性;院線之間亦呈合久必分、分久再合的往還關係。為扼要起見,描述戰後至80年代初的院線遞變,會圍繞下述要點:「太環線」與「金國線」成立、「紐大線」加入市場、第四線誕生、粵語片院線全面瓦解,以及粵語電影復甦。
全盛四線到全數瓦解
重光後,粵語影壇沉靜了兩年多,直至1947年才陸續恢復製作,繼而穩步發展,產量激增,兩條院線已見雛形:一為新世界、油麻地、北河、新華;另一為太平、國民、光明、好世界、東樂。戰後,太平戲院院主源詹勳在廣州遇到友人袁耀鴻,在其協助下,戲院迅速的復業,[1]及後戲院亦交由袁管理。[2]太平於1945年10月20日復業,放映西片《海上霸王》。1950年,太平、中華及勝利聯線放映粵語片,是年底,三院曾結合國民、新世界等,組成達八院的聯線。
1950年12月24日,位於灣仔的環球戲院啟業,該院由袁耀鴻的堂兄袁德甫所有,親屬關係締造了合作機會[3],太平與中華、國民拆夥,1951年2月起與環球連同地區戲院,組成日後「太環線」的雛形。「太環線」為戰後其中一條主要的粵語片線,1954至1956年間,邵邨人的麗都戲院與太平合作,組成「太麗線」,放映粵語片,環球則與中央另組新線。直至1957年,麗都轉映國語片,太平與環球重組「太環線」,而同線的北河和油麻地戲院,均由邵邨人經營。
原先與太平聯線的國民,早於1940年已開業,由關家柏和關家餘昆仲建立。1951年初,太平與環球組成聯線的同時,關家的金陵戲院亦於這年1月23日啟業,國民順理成章的夥同金陵,組成「金國線」,同線尚有1954年開業的金華,為當時全港最大的戲院,座位2080個。「金國線」乃五、六十年代的主要粵語片院線,直至1967年底,金陵、金華等院才轉映國語片。

前者於1949年9月公映改編自漫畫的《烏龍王》,由戰前已闖出名堂的諧星劉桂康,夥拍伊秋水,大玩滑稽鬧笑;後者於1949年11月公映的《鐵羅漢勇救玉觀音》則屬俠義打鬥類型,由銀壇鐵漢曹達華主演,夥拍歌伶張月兒,少不了加插歌唱,亦為當時流行的模式。上述兩線的戲院主要分佈於地方社區,多屬舊院。

1950年1月1日,太平、中華、勝利組成聯線,公映大觀公司出品的《幾家歡笑幾家愁》。該片以「粵語片的革命作」為賣點,配合以兩家港島區大戲院為首組成的聯線,製造到一定聲勢。
位於旺角的大世界戲院和位於銅鑼灣的紐約戲院,先後於1952及1955年啟業,兩院原為放映西片的首輪戲院,後於1956年11月1日轉映粵語片,結合原「環中線」部分戲院,組成「紐大線」,維持逾10年;但紐約和大世界曾於1964及1965年兩度發展為專映日本片的聯線。
「紐大線」加入市場,以設施而言,可算一新粵語片戲院的面貌。一如同線的倫敦戲院,於1962年啟業時,不僅加添摩登的外牆粉飾、設置升降機,又採用新型放映機,而聲機更裝有身歷聲四聲帶擴音機,屬粵語片戲院的創舉,希望吸引向來輕視粵語片戲院的觀眾進場。[4]上述大世界、紐約及好世界的院主為張觀鳳,而倫敦和麗宮則由張梁燕冰(當時業界稱呼她「張師奶」)經營。
上述三線為五、六十年代粵語片院線的骨幹,至於由梁傳華經營的中央戲院,亦是一家焦點戲院,曾輾轉進入不同院線,其放映粵語片的淵源始於三十年代。1960年4月14日,該院夥拍香港、真光、光明、皇宮等八院,組成「第四線」,首映《正德皇牡丹亭戲鳳》,見證粵語片產量攀上高峰,足以容納四線並存。1964年底,「紐大線」重組,吸納中央入線,「第四線」戲院略有變動,組成「新四線」。
院線一般由一、兩家龍頭大院,夥同規模較小的地區戲院組成。院線的戲院組合絕非固定不變,每每因片制宜,像龍城、金星、華樂、長樂一類「艇仔」戲院,游走院線之間,靈活組合。以下為1965年1月1日報章廣告所示四條院線的戲院組合:
太環線:太平、環球、北河、域多利、油麻地(龍城、華樂、金星不日加入)
金國線:金陵、國民、金華、新舞台、明聲(國際、美麗宮、筲箕灣、長樂下期映)
紐大線:紐約、大世界、中央、真光、皇宮、龍城、金星、永樂
新四線:香港、新世界、美麗宮、英京、國際、筲箕灣、華樂、長樂、好景(真光後天映)
1967年2月8日,位於新蒲崗的英華戲院開幕,院主盧林同時經營英京、榮華、寶華等院。英華與中央等八家戲院組成「中央線」,亦是60年代最後一條大型的粵語片院線。粵語片製作於1965年已浮現隱憂,加上喪失海外市場,產量江河日下。
1969至70年,僅有數齣粵語片公映,無法維持恆常的院線,偶有粵語片公映,便由太平、香港、北河等院組成臨時線放映。最終,「碩果僅存的一條粵片院線,也告瓦解,各院他投國語院線」。[5]
及至七十年代中,粵語片才逐步收復失地,兩大製片公司邵氏和嘉禾發展出穩健的院線網,加上以麗聲戲院為首的院線成立,形成八十年代港產片三線鼎立局面。(詳見本書〈走向摩登〉一文)
表一:戰後至八十年代粵語片院線遞變


1969年,粵語片院線已瀕瓦解,同年3月,中央、英華以11院的陣容聯映龍剛的《飛女正傳》。該片以製作水準為宣傳重點,強調「不以明星陣容驕人,但求為粵語片爭光」,深信讓觀眾看到粵語片的新面貌。如此聲稱側映過往粵語片流於粗製濫造,亦是導致市場萎縮的原因之一。
院線與影片製作的關係
電影發行到戲院公映,兩者唇齒相依,互有需求。畢竟是一盤生意,它們中間並非單純的供求關係,但作為尋常觀眾,身處外圍的外圍,很難洞悉箇中的運作細節,如拆賬方式、映期爭奪,甚至戲院商投資拍片的情況。但從報章報導的字裏行間,還能找到些許端倪。
著名導演周詩祿於1964年9月逝世,影界中人曾計劃為他義拍電影,建議採用的劇本《血淚危樓》,以群戲為主,有報章專欄作者指出:「此大堆頭戲卻通不過戲院佬這一關,戲院佬睇完故事大綱,立作掉頭介,曰:『如今靚衫戲較有把握,此爛衫戲,唔妥!』」及後完成了另一劇本《冷暖天堂》,主事者仍要「將此劇本分送周詩祿生前知交及戲院商過目,如認為冇問題,才決定開拍日期」。[6]
從上述一段文字所見,戲院商在電影製作上,能夠左右大局。六十年代初,粵語片四線共存,戲院需片甚殷,為確保有充足片源,戲院商往往願意給特定製片商投下開戲資金,以換取影片的上映權。[7]
五、六十年代各條粵語片院線,製作與放映關係最緊密的,大概是「金國線」,因為院線主持人關氏家族,除擁有金陵、國民、金華、金國、國都、新舞台等戲院外,亦同時製作電影。
1951年,關家柏和關家餘建立大成影片公司,生產影片,自給自足。關家柏於1964年離世,兩房的後人成立了志聯、金國、堅成及大志影片公司。[8]「金國線」的檔期,大部分時間放映本身公司的製作,但同時亦有投資其他製片公司,從而充實院線的戲碼,像芳艷芬的植利公司、陳焯生的大聯公司、李少芸和余麗珍的麗士公司。[9]上述公司均出品鑼鼓歌唱片,後兩者更不乏神怪片,加上大成公司亦出品一定量的歌唱片,因此,五、六十代,「金國線」頻頻公映粵劇歌唱片。
相對而言,「太環線」放映的電影便較摩登及具有文藝色彩。太平戲院最後一任院主源碧福女士便曾憶述:「當時太平比較高檔,所以比較文藝的電影大都在太平上映。那時中聯的製作是屬於認真的,後期光藝的戲也在我們那裏上映。」[10]翻看「太環線」歷年放映的電影,中聯、光藝的言情文藝片固然為歷年影迷讚賞,其他如新聯、華僑及「中聯小組」的華聯、影藝,以至嶺光、邵氏粵語組的電影,都是以劇情片為主,因此,該院線放映的歌唱片是相對較少的。
「太環線」選片的言情文藝取向並非偶然。當時太平戲院的執事袁耀鴻,肩負尋找片源之責。圈內人稱為「袁伯」的袁耀鴻,一生愛護粵劇和粵語電影,亦熱心推動製作優良的粵語電影,像支持南國影業公司製作《珠江淚》、《羊城恨史》[11],更不具名的幫助左翼電影工作者攝製電影。[12]因此,「太環線」選映上述公司的影片,背後是袁伯推動的。
不僅在選片上進取,即使在院線運作上,「太環線」亦有革新之舉。1965年開始,該院線放寬「只映七天、六四分賬」的固有限制,當影片賣座理想,可容許上映兩週或以上,若屬大製作,可以五五分賬,獲外界稱許為「多年來粵片影院的一項『革命性』改動」。[13]映期方面,「太環線」亦能彈性處理。這年1月,新聯出品的《西施》獲該院線排映逾兩週,論者有感而發,指過往限映一週的制度「是相當限制了粵片的發展的,使製片家不得不睇餸食飯。但倘若此後粵片院線肯修改這個制度,相信會刺激粵片生產好片。」[14]

「金國線」排映鑼鼓歌唱片的比例相對高,像1961年3月放映的《十年割肉養金龍》,可說是神怪歌唱片的典型。該片由劇作家李少芸和妻子余麗珍合組的麗士公司出品,李氏夫婦歷年炮製多齣膾炙人口的神怪歌唱片,這齣還加上伊士曼七彩,娛樂性十足。

「太環線」為五、六十年代的主要粵語片院線,不時排映製作較認真的言情文藝片。1959年7月公映的《豪門夜宴》別具代表性,該片為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的十周年紀念作,台前幕後均為推動革新粵語片的骨幹成員,他們的作品大多排在太環線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