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易名與停業
戲院雖持續提供娛樂,但戰亂下仍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像筲箕灣戲院遭日軍破壞,座椅全毀,無法復業,而深水埗戲院的放映機被人拆掉偷走。同時,部分戲院因原名帶有英殖民地色彩而須易名:皇后變成明治、彌敦易名和平,即使勝利也要改為新東亞劇場。[21]
位於西環的太平戲院,淪陷後不久已復業,1942年2月5日公演由廖俠懷領導之勝利年劇團,其後卻被迫停業。日軍侵佔香港後,為緩和糧食和物資不足,成立歸鄉指導事務所,執行遣送貧民歸鄉政策。1942年7月選定位於西區的陶園、廣州和金陵三酒家作「宿泊所」,讓通過檢疫的歸鄉市民暫宿,等候回鄉的輪船。1943年3月,太平戲院亦被徵作宿泊所,戲院大門張貼起大型的「歸鄉民宿泊所」橫幅,映廳座位被拆走,供留宿者休息,戲院無法營業。[22]不過,1944年12月,大榮華劇團也曾於太平戲院義演一天,為「藏前區籌賑會」籌募善款。[23]
在淪陷期持續演出粵劇的高陞戲園,亦於1945年4月借予利源公司經營娛樂場,暫停演戲。戲院易名利源娛樂場,實為開賣字花,於4月6日首次開彩,並於各區設立銷售站。另外,中央戲院的地階於1945年6月亦改建為歌台,號稱為「唯一大歌壇」,冼劍勵、李燕屏曾登台獻唱。

(圖片提供:李榮樂)
皇后戲院於淪陷期間被易名明治劇場,圖為當時發出的戲票。

「華僑日報歸鄉特刊」介紹太平戲院給徵用作「歸鄉民宿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