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戏院搜记·岁月钩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樂配國片

解畫員以外,個別戲院亦安排現場伴奏,營造氣氛。新世界戲院在不同場次提供解畫和伴奏,一般於日場二時半及夜場七時十五分設解畫,日場五時十五分及夜場九時十五分則安排西樂伴奏。該院同時放映中西影片,通常中國片只設解畫,西片則伴奏西樂。

該院對伴奏是重視的,其戲院刊物不止一次刊登文章,談論現場奏樂能輔助影像,加添感染力。其中一篇指出影戲院多採用管弦樂隊伴奏,「在映正畫時,便看劇情和奏,喜情奏喜曲,悲情奏悲曲,如遇着火燭、水災、大風雨、激烈打鬧,俱用恐怖的聲調加急速度吹奏,如遇着人物病重或去世,或境象淒涼的俱用哀感的樂曲延緩音程吹奏,煞似有人在哭泣一般」。[16]

1928年1月7日,新世界戲院公映《黑鷹》(The Eagle),為華倫天奴(Rudolph Valentino)死前倒數的第二部電影,並非遺作。每天兩場設解畫,另外兩場有西樂伴奏;同場插映時事片。

1926年8月,新世界戲院公映國片《梁山伯祝英台》,戲院特刊介紹為提倡國片配國樂,特別安排「欖鎮劇團音樂部同人到場助興」。(見圖片左方文字)

二十年代中後期,大量中國默片運港放映。新世界戲院曾發出文稿,指陳:「顧現時各電影戲院所備者,純是西樂,只適宜於配和歐美影片。若映中國片,而仍以西樂和之,必格格不相入,徒覺喧擾,勢不可行也。」[17]文章所言,無疑為該院推出中樂伴奏造勢。1926年8月放映《梁山伯祝英台》時,便邀請僑港欖鎮劇團音樂部同人到場為影片伴奏。但此舉僅屬偶一為之,未成氣候。

當時只有「高等」戲院才設現場伴奏,例如皇后便設伴奏樂隊,九龍剛開業不久的大華,亦設有解畫或現場西樂伴奏。1929年底有聲長片首映於皇后,此後人聲、歌聲響徹戲院,現場伴奏告終。往後新世界仍映了一段時間默片,亦只提供現場解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