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大体·立大志·谋大事: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的三维向度
摘要: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需要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是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关于青年人才培养的一系列论述是对该问题的最好回应,即“识大体”“立大志”“谋大事”之青年方为人才。“识大体”是青年成才之格局定位,“立大志”是青年成才之灵魂聚焦,胸有大格局且为之矢志不渝者才能成为“谋大事”之人才。
关键词:习近平青年成才观 “识大体” “立大志” “谋大事”
一、识大体:青年成才之格局定位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安排。“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识大体”之“体”为本,意指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节拍,明晰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一)树立政治意识,保持青年鲜明底色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永不“褪色”。广大青年之所以能“成才”,是因为中国大地的“滋养”。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人才”,是因为其能为祖国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青年时刻亮明底色,在追梦途中紧紧围绕党中央,保证永不“褪色”。由此观之,青年人才成才之本首先在于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均以此作为衡量各自“人才”的根本标准。
站稳政治立场,绝不“失色”。所谓站稳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定的政治立场是青年自觉以主人翁意识不懈奋斗的强大驱动力,也是推动青年大局意识“由潜在准备形态转化为现实作用形态并最大限度发挥效用的强大力量”。青年人才之大局,一定是建立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基础之上的博大胸襟。
保持政治定力,决不“变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同错误理论和思潮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青年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应继承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批评精神,从而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社会思潮的传播绝不是单纯的思想多元化的展现。这就需要青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决不“变色”。
(二)树立大局意识,坚决与党同心同德
正确认识大局,争做党的方针政策学习者。青年人才之大局意识具象化表现为站位高、立意远,即青年能够同党中央一道,为国为民“谋深远”。“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而只有真正学透党的方针政策,才能掌握彻底的理论,并且通过宣传使更多群众掌握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正确认识大局,需要青年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从而推动党政策的传播,争当时代弄潮儿。
自觉服从大局,争做党的方针政策传播者。仅将“大局意识”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并非真正具有“大局意识”。心怀大局的青年一定是致力于国家、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青年。自媒体时代赋予每个人“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用好”自己的“麦克风”。青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乘自媒体时代之风,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争做党的大政方针的积极传播者。
坚决维护大局,争做党的方针政策践行者。青年之“大局意识”的落脚点在于实现大局思维的此岸性,用行动维护大局。马克思论费尔巴哈时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及青年既是追梦者,亦是圆梦人。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不是“敲锣打鼓”喊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奋斗出来的。在此过程中,青年需要坚决维护大局,争做党的大政方针的积极践行者。
(三)树立核心意识,服从党的战略部署
思想上认同核心,坚定青年科学信仰。思想认同直接关涉价值观养成问题,正如穿衣服扣扣子一样,第一粒扣子是否扣对在青年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的养成过程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内在逻辑理路是思想上是否认同核心是青年价值取向的直接表征,“正三观”基础上强化青年核心意识为青年大局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需要—动机系统”作用下,坚定青年的科学信仰,有利于增强青年的“理想力量”。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仍然表现为准备形态,尚未转化为强大的现实作用形态。
政治上围绕核心,增强青年政治鉴别力。所谓政治上围绕核心,意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力。在此过程中,青年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度,放置现实生活中即是说青年在面对多元社会思潮时能够保持高度警惕,用清醒的头脑和较强的逻辑分析力辨别错误思潮。同时,还要求青年能够迅速识破“糖衣炮弹”,并从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背景去掌握其“精神实质”。
组织上服从核心,提高青年规则意识。青年的规则意识是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内化于心,从潜意识层面发力,作用于青年行为规范的信念。核心意识一定是建立在遵守党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规则意识,核心意识将无所依托。青年人才之大局意识,表现在“明大理,守规矩”的基础上。
(四)树立看齐意识,保持与党高度一致
向党中央看齐,旗帜鲜明地彰显青春之力。青年人才是态度鲜明、果敢坚毅的青年。青年之大局观念建立在向党中央高度看齐的基础上,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站在“类本质”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内核。青年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提升自身站位,从“类本质”基础上看待大局,并为大局奉献青春之力。
向党的理论看齐,持之以恒地加强理论学习。高站位还不足以支撑大局意识“落地”,还需要青年向党的理论看齐,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理论源自实践,最终旨归亦在于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而低效的实践,相反,过度“迷信”理论指导作用的实践则是生硬无效的实践。故而,向党的理论看齐的同时要掌握其中的精髓,不仅要学习理论本身,更要学习理论内核背后的逻辑理路。掌握理论之精神实质,做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科学“转换器”。
向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看齐,毫不犹豫地践行夯实。只要从思想上“掌握”了青年,也就掌握了“话语权”。当代青年是伴随网络而生的青年,“无日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这就决定了青年在社会发展中凝聚着强大的“话语权”。社会各种势力争先用各种方式影响青年,企图利用青年的可塑性特征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青年人才需要乘风破浪,向党的战略决策看齐,在充分“吃透”“学透”党的战略决策的基础上自觉躬行践履,从而带动更多青年积极践行夯实的党的战略决策。
二、立大志:青年成才之灵魂聚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大青年来说,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时代和人民需要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青年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不仅充斥着对于人类幸福的现实关切,而且充满了青年人应有的豪情壮志。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
(一)绳其祖武,承继优秀传统文化之德
盛德至善,民之不忘——社会效益。青年人才之大志归根结底在于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为国家兴旺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需要全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生活。青年之大志理应辐射更广范围群体、更多有志之士,例如,作为网络主体的青年应自觉传递网络正能量,自觉维护气正风清的网络环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校旨归。青年人才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以德为先是高校“立德树人”之本旨要义,亦是青年修养自身品性之必要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阐明了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即是说,青年人才之培养首先在于立德,德为百先。
君子慎独,真实自然——个人品性。朱熹认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义是要保持真实,否则只会陷入“一伪百伪”的尴尬境地。对于青年而言,亦是如此。立大志者,心有大格局;成大志者,表里如一。君子慎独,一方面是说君子即使处于无他人境地,也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自己脑中的念头和想法即使不愿为众人知晓,但也要和行为举止相一致,真实自然地展现,不必刻意遮掩。
(二)薪火相传,弘扬中国革命传统之坚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世界。中国革命传统之坚,首先体现在坚持科学的立场、方法和观点。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 ‘永久奋斗’。”中国的青年运动之所以能够留下为后人铭记的革命传统,就在于他们立足中国实际,身先士卒地在中国大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当代青年理应继承中国青年运动之革命传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知,坚定理想信念,成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革命传统之坚还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想信念,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落脚点。正如马克思早在17岁时就立下为人类幸福事业奋斗之豪情壮志,当代中国青年理应乘着新时代春风,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彰显青春之力,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助力。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革命传统之坚最后体现为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久奋斗”。青年人才之大志应立足当下,放眼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实现之日。当代中国青年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应继承中国青年革命传统,立足当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奋斗。这是时代之趋,时代之需。远大理想之实现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实践积累之上,青年之躬行践履方是对时代号召的最好回应。
(三)毕力躬行,实现青年鸿鹄大志之实
坚持用辩证唯物论指导实践。青年人才之志“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青年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实践,在实践中践行青春之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有机统一,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坚持辩证唯物论的指导,青年鸿鹄之志方能实现。
用社会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青年鸿鹄大志的实现过程也是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探索认识的真理性为青年大志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实现青年鸿鹄大志之实绝不是盲目投身实践,不注意把握规律性认识的实践,而是遵循实践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例如,青年在与人民群众交往时,不仅需要积极投身于生产实践,从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着手,还需要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思想特点做详细了解。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实践活动的预想效果。
探索实践中的规律性认识。实践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上一实践过程的完成并不代表整个实践过程的完结。青年鸿鹄之志的实现过程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要求青年在上一实践环节结束后及时总结实践过程中的规律性认识,为下一实践过程的开展奠定更加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谋大事:青年成才之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位中国“识大体”“立大志”的先进青年所谋之“大事”,需要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实现由追梦者到圆梦人的转变。青年追梦,需要用激情和理想勾勒新时代蓝图;青年圆梦,需要用奋斗和奉献熔铸新时代丰碑。
(一)追梦:用激情和理想勾勒新时代蓝图
构筑强大精神支柱。新时代蓝图的勾勒需要有志青年从人民利益出发,立足中国实际,用激情和理想赋予新时代蓝图青春活力。新时代蓝图应是具有广延性、可行性,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期待的未来设想。激情和理想不应是转瞬即逝的“豪情壮志”,青年在追梦途中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唯有在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下才能保持活力和动力。
提振青年精气神。青年之精气神不仅昭示青年之蓬勃朝气,更是青年矢志不渝之决然态度。新时代蓝图是中国广大青年心怀家国、挥笔泼墨而成。未来属于年轻一代,需要青年以昂扬的姿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振青年精气神,当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力量,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涵养正气。
积聚青春正能量。青年之青春激情极富感染力,而新时代蓝图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断勾勒,方能显其轮廓。新时代呈现之蓝图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而被赋予新内涵,新时代蓝图之展开需要以青年之力凝聚正能量,号召全体中国人民携手共进方能实现。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辅之以青年正能量之传递,能够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
(二)圆梦:用奋斗和奉献熔铸新时代丰碑
青年之责任,任重道远。实现从追梦者到圆梦人的转变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追梦可以是理想化的“意念建构”,圆梦则是付诸实际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贯穿其中的矛盾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即是说,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圆梦征途就是不断克服旧矛盾,迎接新矛盾的过程,需要青年保持奋斗姿态,承担青年责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之中。
青年之使命,砥砺前行。青年的精神面貌,青年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背负祖国和人民的期许奋勇向前是青年之使命,亦是每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之责任。青年人才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之“栋梁”,就在于其“识大体”“立大志”“谋大事”,能够从思想到行动上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青年一代圆梦之旅亦是熔铸新时代丰碑之际,青年应自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青年之际遇,与国同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年追逐梦想的有利契机。青年要把握历史机缘,基于历史条件“谋大事”。青年只有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实现青年人才价值,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对于青年而言,这是最大的人生际遇,同时亦是最大的人生考验。与国同进退,与人民共呼吸,方显青年本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05-03(2).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国轩.大学·中庸 [M].北京:中华书局,201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指导教师:白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