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之学思践悟:重庆市第九届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论析

骆晗

(西南大学)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点。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支撑。因此,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实现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现代化发展。本文拟从廓清文化自信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着手,探究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体现,进而总结出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现代化 路径选择

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将传统文化体系、价值观念运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实践,推动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转型、重建以及与现代社会结合的过程。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叙述语境和重构路径。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不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体系正在形成。马福成.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思考 [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10-14.习总书记曾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19(2).这告诉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之相适应,以新的时代要求形成新的文化思想体系。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语境分析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通过一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文化自信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和现实条件,这也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演绎路径。

(一)历史语境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发展经历了三次变革:新文化运动解构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姜岩.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3):33-36.改革开放重塑了传统文化的结构体系和认知视角。文化自信在三次变革中历经了“解构—摧毁—复兴”的过程。首先,在解构时期,国民文化自信逐渐克服固化的文化价值取向,向多元文化价值体系发展,传统文化现代化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次,在摧毁时期,“文化大革命”将文化领域变成政治秩序的舆论阵地,国民文化自信处于彻底颠覆的阶段,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出现被漠视甚至倒退的危险。最后,在复兴时期,改革开放为重新树立国民文化自信找到了新突破口,被颠覆的思想文化体系回到正轨,传统文化现代化迸发出巨大生命力。文化发展历史为文化自信带来的诟病与优势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纳入文化自信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探究。

(二)时代语境

新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有了新的演绎方式,传统文化必须实现与时代接轨才能继续发展。首先,文化自信有了新高度。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将国民文化自信推到全新高度。这种新高度衍生的文化认同会转化为文化创造的使命自觉,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其次,文化自信有了新视角。文化的全球化使文化自信衍生出了新的切入点。同时,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部分领域已达到饱和状态,“文化走出去”为其绘制了发展蓝图。最后,文化自信有了新变革。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传统文化将迎来新的转型。但是,这种变革必然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必须防止文化在多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是异化的危险。由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置于文化自信“新高度、新视角、新变革”的时代语境下利用机遇、克服挑战,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转型。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价值体现

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出场方式,而传统文化现代化对于构建文化自信有深刻的价值影响。这些影响的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与现代实际互动效应的发挥上。

(一)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保持文化定力

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上,而文化根基必须深植于反映民族特性及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表现民族文化风格和气派的民族性中。李宗桂.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N].人民日报,2005-02-04(15).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利于传承文化脉络,坚定保持民族特质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首先,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夯实文化定力的坚实基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体系内依附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文化长期积累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基因,这种特质和基因的继承发展是保持文化定力的坚实基础。其次,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保持文化定力的有效手段。“文明冲突论”阐释人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文化。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6.异质文化的冲击对保持文化定力产生极大威胁,而传统文化现代化赋予文化以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从而有利于民族性的保持,有助于应对文化异质冲突,保持文化定力。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扩大文化张力

文化张力即文化发展联动效应的发挥,这种联动效应有利于文化价值的体现,从而推动文化自信的构建。第一,在经济上,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平衡市场经济体系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能有效激发传统人伦之道“信”与“义”人文观念的时代价值,这有利于营造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赵淑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其依据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7):20-21.第二,在政治上,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法治”“德治”及“民本”思想的统一。中国的现代社会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依法治国、社会主义道德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融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的互动效应,从而推动这种融合。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是与社会秩序形成的整体效应,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有利于社会机体的整体互动,进一步扩大文化张力。

(三)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提升文化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既要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要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每个时代都需要建构文化的先进性,提升文化吸引力,从而构建文化自信。其一,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夯实文化认同基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能弥补西方现代性追求中的利益至上等缺点,从而构建起“仁义礼信”的价值观念,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其二,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丰富文化时代价值。传统文化现代化以促进现代社会发展为立足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延展始终受到实践的制约。现代社会发展道路和模式决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程度和途径,因此赋予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凸显其独有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

(四)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增强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实现这种转化与发展,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必要途径。其一,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满足文化创造主体的精神需求。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是现代人对新的文化不断认同,并且在认同基础上得到需求满足的过程。需求的不断满足会催生文化传承的使命自觉,从而实现文化的再创造。其二,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整合文明要素。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赵淑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其依据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7):20-21.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对所有的文明要素进行重构以实现其根本转变,因此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充分调动文明要素,为文化创造力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推动文化自信的构建。

(五)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利于提升文化影响力

费正清教授曾提出现代化就是使一切国家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8.但是西方价值评估体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依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主动构建这种世界的“共识性”。首先,传统文化现代化刺激求同存异效力的发挥。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借鉴优秀文化精髓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统领性,从而扩大文化共识,增强文化影响力。其次,传统文化现代化促进文化的大众化。中国已经积累了完备的文化大众化实践经验,因此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时能有效融入西方价值体系,形成世界性的文化共识。最后,传统文化现代化推动文化自觉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人民群众在传承惯性下意识到中国传统的魅力,从而担负起改造本民族文化的使命陈剑敏.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1.,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传统文化现代化对构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依托。新历史方位下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至关重要,中国发展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构建文化自信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一)以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保持文化定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保持文化转型的定力。其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权和领导权。以主动权增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自觉;以领导权增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核心意识。其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说服力。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最好证明,只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才能为传统文化现代化铺平道路,举好旗帜。其三,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断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平台,增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定力和时代能力。

(二)以挖掘文化发展潜力扩大文化张力

在新时代要求下,必须挖掘文化转型的潜力,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领域。首先,挖掘“新传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充分挖掘新的传统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文化张力。其次,拓宽文化领域的外延。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应注重推动政治文化、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拓展文化转型的内涵和外延。最后,储备文化转型的生力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要将学校作为主阵地,以科学的人文价值取向增强青年的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其文化创造的热情,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夯实基础。

(三)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力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推进体制改革来实现现代化发展。首先,把握机遇,深化发展。文化体制的改革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措施,目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时期,传统文化要把握有利的政策导向,实现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力。其次,去粗取精,博采众长。文化体制改革途径可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成果,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融入现代社会需求中,从整体上实现文化体制改革。最后,立足当下,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实践和再检验,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人道的结合,激发文化创造力,真正实现先进文化同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以构建先进文化体系提升文化吸引力

只有将中华民族精神特质和世界文化共同选择有机结合构建起先进文化体系,才能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吸引力。第一,培育先进文化新生长点。这就要求主体在文化创新实践中顺应文化发展规律,进行合理化文化选择,确保传统文化现代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和延伸。第二,增强先进文化主体开放意识。现代化过程会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意志碰撞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必须增强主体开放性意识,在增进文化交往的基础上增强“新文化形态”的话语说服力。第三,引导多元文化常态化。文化领域内的“去中国化”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中西结合”,以中国的民族特质引导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五)以完善“中国文化模式”增强文化影响力

有学者提出“一定意义上,现代化乃是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模式向世界扩散的过程”俞思念.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论纲 [J].社会主义研究,2005(5):4-7.。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已经凸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世界性发展,就必须完善“中国文化模式”体系。其一,以经济发展优势拓宽传播路径。新历史方位需要传统文化找到新突破口,例如使文化以“文化经济化”的模式走出国门。其二,以政治发展优势传递中国文明。习总书记多次引用典故表明中国的政治立场,强调各国文明聚同化异、扩大共识。这不仅传递了“中国声音”,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政治影响力。因此,传统文化现代化扩大影响力要广泛借助外部优势拓展新发展模式。

指导教师:唐棣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