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社会责任与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属于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包括重建能源、建筑、交通、循环经济等,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社会责任是成功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手段。
3.1 经济转型势在必然
由于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参与者要面对新形势下的影响因素做出反应,或主动采取行动。变化的推动力源于产品创新、服务质量的改进,还有宏观层面所要求的更严的监管措施。过去约20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是通信技术、交通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的年代。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出现进一步的挑战,这就是气候变化,全球和本地人口老年化,能源和资源的可用性减小以及价格上涨,还有整个生态系统承受能力的下降等。这些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方式和生活的质量。今天在有些领域已经明显看出,沿用迄今为止的模式,当世界人口在2025年达到80亿的情况下是不能继续下去的,因此必须改变。
正是环境的挑战会导致产生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这一风险在将来会显著地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今天的趋势已经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与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更加紧密地相关。
对于如何把可持续性方面融入到经济政策方案之中,如何推动工业社会的生态现代化的问题在国际社会中进行了多年的讨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在围绕绿色经济讨论中,把重点集中在不损害生态极限和保持生态承受能力的经济方式上。联合国2012年召开的“里约+20”会议聚焦在绿色经济的转型上。绿色经济方案的基础是,今天各种各样的市场都要有根本的变化。因为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必须更为有效,必须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负载必须迅速和明显地下降。
为此所必须的今天市场的转型只能通过创新、适当的监管以及消费者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和目标的改变才能实现。在能源市场已有例子可以说明,走向一个生态和经济长期可承受的经济方式是可以做到的。在其他市场也有激励推动转型的进展。
对企业来说,即将开始的市场向绿色经济的转变具有战略的意义。为适合于转型要求,应当开发绿色产品和服务,也必须考察现有的商业模式,看从长远是否与绿色经济转型相匹配。必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对内部组织上、技术上的流程进行调整。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是用可持续创新和商业模式去推动变革并从中受益,还是推迟变革,使自己陷入危险状态,失去竞争能力,最终在于企业自己。
外围环境和形势的复杂变化向企业提出了战略上的要求。为成功构建这个变革的回应可采用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系统化的管理。因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包括观察外围环境中生态和社会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组织的流程,其中还包括创新管理和内部、外部的沟通,以及处理批评意见的整个对话。社会责任管理是市场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战略上的回答。
3.2 绿色经济的挑战及特征
迄今为止的经济方式使财富状况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创新生产力的提高和不断加强的贸易提高了工业国家的生活质量。但是,与此相关的间接成本被忽视了。当考虑全球的发展,如在气候、资源或者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则可看出这种进步使环境问题变得十分尖锐。人类越来越接近生态系统的极限,这种情况威胁到生存的基础。绿色经济方案一方面认识到,生态框架具有它的限度,另一方面认为,应当在所有的经济决策和活动中减少或者甚至避免对环境的影响。以这一结构变化为目标会对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机会。
3.2.1 全球生态承载能力
多年来科学家预测出可能严重影响或者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当前的讨论中,气候变化特别突出。当气候变暖,温度超过2℃时,将会出现在极地和山脉冰川的大量融化和天气的剧烈的变化。其结果是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如长期的干旱、旱灾、水灾和风暴。迄今为止,对生物多样性损失的观察远远还不够。这里的首要问题不仅在于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死亡,更重要的还在于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的消失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危险。例如,蜜蜂就是这样一个生态元素。作为授粉的动物对大量的果实和食用植物的生长是不可缺少的。国际一项研究表明,蜜蜂群继续减少到40%的时候,由植物提供的营养成分可能有极大的损失。此外,肥料产品中产生的氮和磷进入地下水也影响河流、湖泊和世界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淡水和土地使用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的限度。居住和交通的面积不断增加,又是另一个需要控制的影响生态稳定性的因素。
图2-14 全球生态承受能力超载的程度
资料来源:参考Rockströet al.2009和绿色经济(BMU)。
从各种原材料看,例如金属和稀有金属,它们的可供性明显接近了极限。原材料短缺越来越成为政治和经济讨论的主题。因为由此不仅产生经济的、社会的问题,也产生生态的问题。从经济上讲,对各个不同的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关的是光伏产业、信息技术,还有机械和车辆制造业。因矿石短缺导致采矿影响生态,使开采区域日趋边远,甚至接近海底,由此造成那里大量的损失。
3.2.2 绿色经济的挑战
因此,在全球和本地采用一种与承受力相一致的经济方式是必要的。如果一国国民经济能满足这一要求,就可称之为绿色经济。这里所说的绿色经济不仅限于某些技术或者行业,更确切地说,在所有行业领域的创新、新的服务和有效经营必然影响生态现代化的实质性变化。只有把生态要求如同考虑社会利益一样来考虑,市场经济才能够在生态可承受的前提下继续发展。
3.2.3 全社会的责任
实现绿色经济需要全社会所有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联动的协调的措施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这也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公共组织和全体公民。对所有行动者来说,最终的问题是他们如何能承担生态和全球的责任?企业的任务是,要以更大的步伐显著减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改进的措施不应是有了,而必须系统地开发和实施。对此需要有根本的创新。
为了能够走上绿色经济的道路,也需要有支持构建绿色经济的调控政策。因为框架条件必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的创造性。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作为激励,支持必要的努力。绿色经济不只限于环保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所谓的“绿色技术”产品。在其他关键行业,如化工、机械、汽车制造和食品等行业都应有根本的创新和变化。创新和转型意味着市场的变化。这时总会有赢家和输家。企业应当尽早把已有征兆的变化考虑到战略和规划之中,以便将来也还更具竞争的优势。
从生态大趋势看,绿色经济表明一个面向创新的国民经济所具有的特征,见表2-1:
表2-1 绿色经济的特征
绿色经济的指导原则是包含在更高一级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之中,同时它也是具体化的。在这里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处于核心的位置,但也存在与社会目标的关联,例如,积极的就业效应。
3.3 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经济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企业对框架条件变化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总是同样的因素在起作用(如图2-15所示):
图2-15 影响经济转型的因素
资料来源:Loew,Clausen 2012。
• 价值观和目标的变化;
• 经济和社会中有新的或出现需求的变化;
• 创新和它的普及;
• 框架条件改变。
其他的影响因素可能取决于市场,例如由于原材料可用性或者市场参与者支付的意愿的变化。
在此情况下,只有通过这些因素共同的作用才会导致市场的根本变化。向绿色经济的过渡一般都带有深刻的结构变化的特征。这一结构变化产生于所要求的条件的变化。例如,对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及服务质量的要求的变化。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将会从市场中消失。在绿色经济中正好是对环境影响下的产品会在转型中打开市场的销路。重新构建绿色经济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行动的决心和提供的激励,而且也取决于企业参与变革的决心。最终必须走向在创新、监管调整和新的需求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动力的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只有这时,对企业才存在必要的经济上的激励,形成对环境解决最佳答案的竞争。从政策观点上看,这一点意味着支持单一的因素是不会成功的。这要求政治家和利益相关方在涉及监管,促进创新、沟通和模范的行为时要采取更大的步伐。
对企业这一发展意味着,对于那些资源消耗高和对自然造成的负担大、影响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替代技术方案广泛应用时,最终会受到压力。如下面的例子表明,这些方案正在努力寻求之中,或者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它们说明,绿色转型已经开始。
3.3.1 重建能源经济
在能源经济领域,德国的绿色转型应该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2011年做出尽早退出核电的决定和不断降低风电和太阳能系统的成本,大大加速了市场变化的过程。大型能源企业规划几十亿欧元的投资,用于北海和东海海岸线风力发电系统。与此相反,采用石化燃料的热电厂不再规划为是有收益的。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起始条件看,德国比其他国家都差。1970年只有少量的水力发电,没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在1973年能源危机之后和随后出现的对能源的全球讨论,导致在两方面新的动力。现在德国政府把再生能源的研究也纳入能源研究项目,同时许多对生态充满信心的工程师和发明家作为开发者和企业家而投入工作。联邦议会通过了《电力供应法》,这就是今天的《可再生能源法》的前身(EEG)。从这一时间开始,不仅有了实用的技术,而且也为经济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也有类似的开发生物质能源、光伏、太阳热能和热能泵的能动性。在技术开发、企业创业、客户试点和国家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完整有效的技术。从1990年中期开始,德国大型工业企业也积极参与转型——通过兼并和重组一大批小型企业及开发自己的产品。
社会价值准则的变化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支持新建发电能力的条件下购买生态电力。另外还有些人投资与建立自己的光伏系统,投资风力基金等。
政策扶持这一转型。《可再生能源法》定期做出修正和调整。建立海岸风力发电站,提供足够的陆地风力发电地面,以及减少生物质能源用地竞争,是德国政府能源方案的优先重点。用法律支持新能源在热力领域(热点联产)也加强了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热力的能动性。就实现绿色经济的目标可见,重建能源系统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说明政府、企业和社会有能力开辟根本转型的道路。
图2-16 2000年至205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应用
资料来源:DLR 2011。
对于将来政府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中达到30%,在终端能源消费中达到18%。这里将会继续增长市场,也会产生新的市场,因为电网所要求的稳定性会进一步产生负荷管理和增加电能存储系统的要求。重建供热、供冷系统才刚刚开始。这将使各种各样的有效技术得到推广,并开拓新的热源和冷源。
3.3.2 建筑业的生态趋势
能源和资源消费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业,在这一行业多年来采取了技术和监管措施,这对相关企业意味着巨大的变化。例如,隔热系统技术发展和采用使多种技术大量采用,从高技术人工材料,到木框结构,直至建筑生态隔离材料。光伏技术、太阳热能、热泵和自然阳光或自然冷却纳入建筑设计在这期间大大得到了推广。低能和零能耗房屋已经是系统成熟的技术。
这一变化涉及大量的企业。成千上万的手工业者学习应用新的产品并提供客户的服务。安装工装设太阳能系统就像房屋检修工一样在房顶工作。粉刷工不仅提供打扫和粉刷服务,而且也必须安装整套隔热系统。在塑料行业已经占有市场的企业,为热能泵系统开发和提供塑料管材和各种隔热的材料。
此外,许多企业家和手工业者不仅满足客户的要求,而且发现了建筑方式中不可持续的问题,并且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有的经过多年对新方法的试验,使客户信服,用全力建立起地区性市场。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法律的支持。《热保护法》从1977年开始采用,1984年和1995年相继修订,到2002年被实施的《节能法》取代。
政策为继续发展确定了宏大的目标。在德国2010年能源方案中要求能源改造率翻番。到2020年热需求减少达到20%。到2050年减少一次能源需求甚至力求达到80%。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预料还会出台新的法律。在这期间,生态和能效建筑市场将会继续扩大。生态的挑战和政策的目标为在建筑行业采取负责的行动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从2010年到2050年间建筑业要求的投资每年将增加到7500亿欧元,其中1300亿欧元是在欧洲。
3.3.3 可持续移动性
由于社会的流动性高,货物运输多年来急剧增长。比较不同行动领域可以看出,环境可承受的流动性的挑战性最大,可产生变革而又从中受益的行业很多。通过新的服务在交通行业已经产生新的就业工作岗位。目前,共享汽车的供应商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汽车制造商也越来越以租车商的身份出现,租用自己生产的汽车。在全德国已有20万租车用户共享使用约5000辆各种不同型号的车辆。在这样的不同车辆中每一个人可以根据出行选择合适的车型,电动汽车行驶可达的车程距离短的缺点就不那么突出,这可对它的市场份额有积极的影响。对私车、货车和公共汽车生产商来说,开发资源有效的车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应当使交通行业对环境更加友好。所有大型汽车生产商,都已开始开发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并改善所有汽车车型的排放值。中国滴滴出行涵盖出租车、专车等多项业务、成为国内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中国电动车制造快速发展,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但是,单靠车辆技术一项措施并不能达到环境可承受的移动性要求。人员交通流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定居结构有关。当工作场所和商场以及学校都能步行可达、可利用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可达时,汽车的流量就会减少。因此,要求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要为推动绿色经济准备空间结构。城镇应使公共交通更加方便。IT行业已经提供避免流动性的技术。电话会议和视频会议,还有远距离监控和远距离维护,也都能减少交通量。
相互的关联性十分复杂,所以需制定各种不同的目标。欧盟规定,各种不同的车型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上限值力求在2050年轨道货运占25%,内河航运占14%。此外德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上路行驶的电动车达到100万辆,到2030年达到600万辆。在绿色经济转型中,交通行业不仅有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有极大的业务机会。
3.3.4 有效的循环经济
为了保证在资源紧张情况下的生活方式,满足在生活空间流动性和物品方面的需求,不仅要求物品使用寿命要长,而且要求能有效的回收利用。1994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法律,产生了拆分价值材料的技术和垃圾经济系统的引导性市场。今天在这两个领域德国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全世界垃圾经济技术的市场目前大约3000亿欧元/年,而且还会继续增长。由于全世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垃圾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常常对垃圾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在国际上政策越来越重视垃圾经济,同时对垃圾处理中重新获得的材料的需求也在增加。此外可以预见,除批量材料如玻璃、纸和塑料以及铁、铝和铜的回收外,重获贵金属和稀土金属也会越来越重要。
到2015年,在各地应当普遍采用对生物垃圾以及纸、金属、塑料和玻璃的垃圾分开回收。目标是充分利用有价值垃圾的资源潜力。到2020年应当至少达到生活垃圾高质量地和广泛地利用。对气候有害的垃圾填埋处理方式将不存在。
3.3.5 绿色经济的前景
政府通过政策构建绿色经济框架条件,这在企业方面常常看成是成本因素,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在经济上产生积极的结果。所以现代化的倡议对发展国民经济更有优势,而且在国际范围内改善绿色经济增长下未来绿色环境技术市场的竞争优势。在这个未来的市场中,首先需要环境技术和有效性技术。传统的行业也可从这一技术受益,因为它们可通过节约能源或资源进行生产,或者作为新的行业的供货商。根据最新的计算,在2011年全球的环境技术和有效性技术的市场量为2万亿欧元,2025年将会比翻一番还多,达到4.4万亿欧元。在这一工业分支德国所占分量达到国内总产值约11%,到2025年将增高达到20%。
3.4 用社会责任构建转型变革
这些例子表明,许多企业面临的挑战是,要使产品和服务适应新的条件,要按照对生态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因此,对每一个企业这意味着,尽早发现和评估所在行业和外围环境中的挑战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对此,有两个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图2-17 全球环境技术和资源有效性技术的市场和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罗伦贝格。
• 对社会和政策的信号毫无偏见地感知的能力和对它的相关性和实质性做出正确估计的能力;
• 作为企业文化一部分的变革能力和创新能力。
忽视上述发展,同过去一样按部就班地从事业务,不应当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企业必须证明有一个负责任的行动方案,也要满足公众、投资者和客户的期望。
绿色经济离开负责任的企业行动是不可想象的。由于生态的和社会的新的因素影响,决策情形已经变得很复杂,这在全球经济中是不言而喻的。开采原材料时最终并不愿因绿色技术而使用童工,忽视环境保护,存在非人道的工作条件,本地移民不给予相应的补偿,甚至强迫迁移,忽视和侵犯人权。正如不同行业巨大的变化表明,承担社会责任在当今时代正好具有战略意义。我们迄今的经济方式向绿色经济转变今天已在许多市场产生了影响。为了成功地为这一转变贡献力量,实施社会责任的系统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行业所要求的绿色转型是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使企业面临双重任务:
一方面企业要重新定义企业的环境保护,而且比以往要求更高。欧洲环境管理系统(EMAS)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也要应对与企业的热能经济、冷能经济,与交通和物流、与材料有效性,以及最终与材料流相关的挑战。
图2-18 2011年全球主导市场规模及到2025年平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罗伦贝格。
另一方面,正好就是这些主要领域提供创新的空间,形成迅速增长的市场,有利于企业用创新产品和服务占领新的市场。可以明确的是:
• 企业环境管理的进展和企业环境保护的改进比任何时候都具有更高的优先地位;
• 为企业尽早发现重要的市场中的风险和机会对市场和框架条件变化的关注度还会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3.4.1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只有当全社会的力量都动员起来时,绿色经济才有可能成功。这要求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所有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做出积极贡献的公民的共同参与。企业只有融入社会才会取得绿色转型的成功。应当注意跟踪来自政府、来自科学界和社会的信号并注意评价它们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理解生态、社会和社区的发展的信息时,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别功能在于:考虑中长期变化,观察广泛的主题范围。不是只看眼前的日常业务和下一年度的业务,而是最终以战略的视角为企业做出信息的评价。作为与社会相联系的接口,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助于尽早认识框架条件的变化,使外部要求和期望内部化。
在此情况下,与利益相关方对话是企业早期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能早期了解新的要求,谁就能及时做好准备。利益相关方对话常常是新的理念和潜在合作可能性,或者潜在战略合作关系的发源地。企业定期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网站上公布相应的信息,不仅有助于体现对社会的问责,以此最终获得“运营许可”,而且也是开展这一对话的重要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3.4.2 社会责任与战略
考虑到绿色转型中框架条件的巨大变化,新形成的市场具有新的竞争条件和新的风险,企业社会责任应当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战略相联系。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专业人员应当诠释考虑主要决策因素、估计后果并且也参与中长期战略制定的过程。目标应当是,利用企业绿色转型的机会,通过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和在可能情况下新的生产基地建立企业的优势。
3.4.3 社会责任与创新
在企业的创新管理中可以采取防备措施,有助于做到新的商业理念,产品和服务在原则上都是减轻环境负担的,并能提供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的答案。这时,新的理念不只来自于本企业,不只来自于本企业研究开发部门。在过去大量的基本创新中很多都来自于个人发明家、大学和学生创业者。企业要开拓重要的创新就必须对社会背景和系统化探索过程具有开放的态度。
考虑企业中典型的流程就可看得很清楚,企业社会责任如何能够影响创新过程。从一个好的理念到形成一个成熟的用于市场的产品,创新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在相应阶段的结束总有一个选择性的决策,它们就是:哪一个理念应当继续跟踪?投资应当投向哪个方案?产品应该最先投向哪个市场?这样一个在创新管理中可采用的逐级选择的方法会提供好的机会,更好地把可持续性融入决策过程。这一过程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趋势、市场发展、政策框架条件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把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地引入创新过程具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
(1)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对话发现新的建议,最终从外部为企业开拓新的理念;
(2)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处理社会和生态问题变成常态化,自动将其融入创新决策;
(3)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创造有鼓舞性的工作环境,积极影响员工对创新方案的创造能力和开放性。
3.4.4 社会责任与市场增长
当推动可持续创新普及的决心越大,走向绿色经济步伐就越快。大型的跨国企业更有责任按市场需求提供更好的产品,以满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需求。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公民价值观念。企业的影响,如同它的可信度,对公民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过,企业通过广告和产品信息,至少部分地确定产品偏好、生活方式和与此相关的价值观。把企业沟通的可能性用于最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发展是一个负责任的象征。
3.4.5 社会责任与合规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是遵守法律规定,但企业不应只停留在遵守法律。这里不仅涉及环境法律,也要求有纳税的诚信。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超过法律要求的范围。企业社会责任是自愿性的,但不是任意的。考虑到价值链中的社会责任,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还有更广泛的要求。这包括: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核心工作标准、国家最低工作标准和反腐败规定等。
3.4.6 社会责任作为系统化的战略要素
当谈到系统化的社会责任时,归根结底表达的核心信息在于,企业社会责任从一个外围的功能、从公益项目或有关公关工作的项目进入到企业的核心战略,并在新产品和价值创造模式、企业长远战略和员工发展方向的考虑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的指南,可以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跨国公司指导原则、联合国全球契约基本原则、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指南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的三方基本宣言。
3.4.7 社会责任赋于绿色转型的质量特征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和进行得越好,企业环境保护的进展以及产生绿色经济市场的优势就越能可靠地得到发挥。可以确认领先企业实践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如下的质量特征,它们也可作为企业特别能成功实现绿色经济转型过程的准则。
表2-2 社会责任赋于绿色转型的质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