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煤化工新技术(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煤气化工艺原理

3.1 基本原理

3.1.1 化学原理

煤气化是煤转化技术中最主要的领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甚至早于发电。但是煤气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煤气化技术主要有两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工业制氧装置的开发,用O2代替空气进行工业煤气化;第二次是加压气化的开发。

煤的气化泛指在气化炉中,各种煤(焦)与载氧的气化剂(H2O、O2、CO2)之间的一种不完全反应,在高温和一定压力下,最终生成由H2、CH4、CO、CO2、N2、H2S、COS等组成的煤气。

气化炉内进行的反应相当复杂,一般认为气化分三步进行。

(1)煤的裂解 煤和氧气进入高温气化炉后,煤中的水或加入的水迅速蒸发为水蒸气,煤粉发生热裂解并释放出挥发分。煤粉在裂解同时变成煤焦,放出反应热。

(2)不完全燃烧反应 煤裂解后生成的煤焦及挥发分在高温、高氧浓度下迅速和氧气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即部分氧化反应,生成CO、CO2等气体,放出大量的反应热。

(3)气化反应 经过前面两步的反应,气化炉中的氧气已消耗完。这时主要进行的是煤焦、甲烷等与水蒸气、CO2的气化反应,生成CO和H2,接近化学平衡。

总的来说,在气化炉中主要进行以下化学反应(CmHnSr代表煤)。

煤的裂解反应:

部分氧化反应:

煤的燃烧反应:

还原反应:

碳的完全燃烧反应:

非均相水煤气反应:

甲烷转化反应:

逆变换反应:

同时还可能发生以下副反应:

煤气化过程中各个化学反应的标准状态下反应热见表3-1,表中的数据来自各个物质的标准生成焓[1]推算而得。

表3-1 煤气化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反应热

煤气组成取决于反应条件和反应深度。为维持气化反应的正常进行,必须解决煤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如加煤、出渣、废热回收、除尘、耐火材料等。针对煤气化的具体用途,又必须解决净化问题。如煤制合成氨工艺,要进行脱硫、变换、脱除二氧化碳和气体精制等;如用于IGCC工艺,要进行除尘和脱硫,以达到下游工艺和排放要求。

一般的煤气化都是内热(自热)法,即气化(吸热)反应所需的热量由燃烧(氧化)部分煤(碳)来提供。

国内外先后开发了100多种气化工艺(炉型),但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也只有十几种。

当反应温度不高(<950℃)的情况下,在合成气中会含有焦油、酚类和高分子烃类。

3.1.2 工业过程

在工业上,煤气化就是把煤变成容易进一步加工的合成气,煤气化工艺可以分为三个工序:备煤、气化、粗煤气和炭黑水处理。最终出口应该是含有一定量水蒸气的合成气。见图3-1。

图3-1 煤气化工艺图

3.1.3 煤的性质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1)反应活性 反应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煤炭与不同的气体介质(CO2、O2、水蒸气、H2)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反应活性强的煤,在气化和燃烧过程中反应速度快、效率高。反应活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产气率、耗氧量、灰渣含碳量和热效率。反应活性高的煤有利于各种气化工艺。年轻煤(褐煤)和焦炭反应活性高。年老煤(无烟煤)反应活性低。

(2)黏结性 黏结性是指煤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受热分解并产生胶质体,最后黏结成块状焦炭的能力。煤的黏结性不利于气化过程的进行,特别是固定床气化,但对气流床气化影响不大。

(3)结渣性 结渣性是指煤中的矿物质在高温和活性气体的作用下,转变为牢固的黏结物或熔融物的能力。对于固定床气化,大块的炉渣会破坏床内的透气性,从而影响生成气体的质量;严重时炉箅不能排渣。

(4)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是指煤在高温下燃烧或气化过程中,对温度剧烈变化的稳定程度,也就是块煤在温度急剧变化时,保持原来力度的性能。

对于固定床气化来说,热稳定性差的煤,将会增加炉内阻力,降低煤的气化效率,并使带出物增多。一般烟煤的热稳定性较好,褐煤、无烟煤、贫煤的热稳定性较差。

(5)机械强度 煤的机械强度是指块煤的抗碎强度、耐磨强度和抗压强度等综合性物理和机械性能。机械强度高的煤在固定床气化炉的输送过程中容易保持其粒度,从而有利于气化过程均匀进行,减少带出物,机械强度低的煤宜采用流化床、气流床气化。无烟煤的机械强度较大。

(6)粒度分布 固定床气化要求10~100mm的且较均匀的块煤,流化床气化要求0~8mm的细粒煤,气流床气化则要求<0.1mm的粉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