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看就业、挑大学、选专业》(2010年版~2018年版)一书自从与广大读者见面后,已经有十年之久,由于其知识性、专业性和易接受性,在考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拥有良好的口碑。
十多年来,笔者以专家身份多次受邀参加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活动,如大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会、志愿填报技巧网络讲座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招生开放日等,有相当多的时间直接与考生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对他们在短短几天的志愿填报期间最关心、最疑惑、最头疼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了解、甄别的信息进行了解答和释疑,对如何最终确定志愿填报进行了有效指导。其间深切体会到:为时间和精力有限的考生与家长提供一部快速易懂、抓住要害的志愿填报指导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笔者也意识到,部分学生和家长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高考志愿填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没有提前做准备,导致志愿填报失败,对考生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因此,在第一章特地强调了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学生及家长的重视,尽早学习、尽早规划,这样才能在短暂的志愿填报时间内运筹帷幄、稳操胜券。
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是高考志愿的一种新方式,2008年教育部在安徽省、湖南省、江苏省、辽宁省、上海市与浙江省6个省区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试点改革。一年的实践证明,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有效降低了考生志愿填报风险。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教育部又新增了福建省、贵州省、海南省、河北省、吉林省、江西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10个省区实行改革试点,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进一步在全国推广。2010年广东省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2013年山东省与黑龙江省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2014年辽宁省(全面)与陕西省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2015年甘肃省和北京市正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经过十年发展,这种录取模式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之经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宣传,各级各类媒体的传播,大家对其录取方式已经基本了解,故将这部分内容后置到了相应的章节,为使读者有透彻的认知,援引广东省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图表分析及问题解答;虽然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投档之后的专业录取阶段,不少高校仍然采用的是按顺序志愿录取的模式,因此,本书仍然保留了这部分内容,并与平行志愿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读者能认真辨析。
2017年秋至2018年秋,全国高考相关领域有很多新内容、新政策、新动向,笔者依据最权威的资料将其纳入本书。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笔者将“世界一流高校”建设高校及“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分别引入各高校的简介之中。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这是我国关于高校办学水平与竞争力水平的最权威的结果。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本书针对其内容,将拥有该学科排名前2%或前2名的大学作为该学科领域的顶尖大学纳入相应高校的简介。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通知》称,“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呼唤“新工科”,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对于这一崭新的理念和政策,本书在第一章也为读者做了简单介绍。
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依法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这不仅是近年来完善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监管方式的重要成果,也突显了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坚决推进淘汰更新,优化升级的政策导向。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090个。从公布的文件来看,本次共终止22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从比例来看,占总项目的近10%。换句话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近10%不合规!本书依据教育部门户网站对其进行了全面更新。
在第三章的分省市高校介绍中,对台港澳地区的著名高校也做了补充说明,使本书内容更趋完善,也有助于拓宽读者的视野。
除了以上主要内容的修订外,针对考生、家长普遍关注的考研问题、就业问题,本书也进行了全面详细地梳理:在本书第二部分的专业解读中,对每个专业学生的考研去向做了介绍,并对每个专业的就业率水平给出了百分比。此外,本书针对教育部最新明文规定(2018年)的1243所本科院校、1388所高职(专科)院校、265所独立学院以及62个分校办学点、学校名称、每个专业开设学校的数目也进行了全面更新和补充,便于考生和家长选择。每年招生政策在不断调整,志愿填报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本书也反映了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志愿填报趋势。
本书针对部分读者来信也进行了修订与更新。在此,特别要感谢的是上海读者高乃援老师,他对本书的中肯评价与耐心细致的帮助令人感动。高老师在来信中写道:“陈红雨先生编著的《看就业、挑大学、选专业》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和同类性质的书籍比较起来,它有两个显著的优点。其一是全面。人尽皆知,填报高考志愿主要是三个方面:学校志愿、专业志愿和地区志愿。陈红雨先生的这本书,对这三个方面阐述得极其全面,尤其是地区,他把各大学的地理分布都一一列出,非常便于查找。其二是直观。考生选好志愿后,可以直接查到此专业谁家最好,就业形势怎样等。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别的优点,只提这两点‘就够了’。我在赞美此书编辑的独具匠心之余,也发现该书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正是由于有像高乃援老师这样热情专业又认真负责的读者为本书提出建议,才使得2019年版的《看就业、挑大学、选专业》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可读性与参考价值。在此,向全国广大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继续为本书的完善进行批评指正。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对本书再版的重视与支持。
笔者当初写本书是有缘由的。多年以前,周围许多面临高考的考生及其家长经常反映,他们急需一本能较全面指导高中毕业生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好书,化学工业出版社相关编辑亦希望有一位经历丰富且对高校及专业非常了解的人士来完成该书的编写工作。笔者之所以可以胜任本书的写作,是因为笔者曾走访过国内绝大多数重点大学,曾经访问过美国、加拿大等六国的30多所大学,读的是工科,在企业工作过并长期接触工业界,之后进入了以文科擅长的华南师范大学,并担任以化学、环境科学、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此外,促成笔者完成该书的动力还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① 每年高考来临或结束,考生家长通过各种关系委托亲朋好友来打听高考招生“开后门”的途径,不少家长认为只要打点关系就可以进入理想的大学(或专业),致使每年上当受骗的人不少。其实现在在“阳光招生”政策下,基本上无后门可开。高考分数可以说是进入理想大学与专业的唯一的敲门砖。高考制度是我国目前最严肃、最公正的选拔制度。所以,我要写此书,让家长与考生把精力放在填报志愿上,放在选择大学与专业上,而不是去想办法开后门。
② 笔者在广东、福建等省驾车外出办事时,经常在偏僻山村看到如“某某大学独立学院”“某某大学分校”“某某大学”等高校的牌子。笔者当时心里为选择这些荒山僻岭的大学生难过,为他们的家长难过。学校是成长的小环境,而大学的所在地是成长的大环境。当地的经济状况密切影响着所处的高校,不仅影响学生的教育,而且影响学生的就业。知名机构调查显示:大学所处地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专业本身的影响力。所以,笔者决心要把地域这个概念在书中强化,要把大学所在地理位置告诉考生和家长,不要让学生去山沟里接受那种中学式的学习,尽管可能考研分数会很高。
③ 在笔者曾经的项目合作过程中,一位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成员非常热心地向笔者讨教化学工艺方面的问题,笔者发现他很有这方面的天赋,问他为什么不学化学或化工,他的回答让笔者非常惋惜:他本来报了某大学的化学工艺专业,结果他父亲想方设法,强行把冷门专业“化学工艺”改为热门专业“自动化”。结果他学得很痛苦,毕业后再也不想从事该专业,到处找工作打杂。
笔者作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发现某年有约10%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难以通过专业考试得不到学士学位,其原因在于,他们中的多数在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特长和兴趣的“热门”专业——计算机专业。
另有不少学生又走入另一个极端,选择认为“不要动脑筋”的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笔者发现在某年的自考考生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以致“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只有10人毕业,而“人力资源管理”约800人毕业。
所以,写此书告诉家长和考生,选择专业要正确对待“冷门”和“热门”,既要考虑考生的天赋与爱好,也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④ 笔者办公室曾经招聘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从能力上来看,怎么也不像名牌大学的学生,后来一查才知道是毕业于该名牌大学的独立学院。笔者也去过不同的独立学院,发现没有国家和政府财政的支持,经费比较紧张,其学费比母体名牌大学要高得多,但是受的教育却比母体名牌大学差不少,可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享受母体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文凭。这实质上是高价文凭,独立学院早晚要与母体大学脱钩。因此,想告诉考生和家长,独立学院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在此书中只把它列为高职高专一类的学校,建议谨慎对待。
⑤ 我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到处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training”学校,类似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笔者发现许多企业缺少具有技能的操作人员,并不缺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目前的状况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找不到,而本科大学生分配不出去。近年来实际就业情况体现了社会的需求,研究生的就业率远远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本科生的就业率又远低于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率。我们从崇尚“学而优则仕”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影响国家和社会人才结构的怪圈。可喜的是,近年高职高专的招生状况有所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自主招生。我们应该鼓励高中生,让他们满怀信心去选择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就读。因此,笔者要把高职高专院校及专业做全面介绍,可以认为,本书是第一本全面介绍高职高专招生内容的图书。
本书涉及的信息量巨大而复杂,如何选择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呢?除了本书第一章介绍的方法之外,还应该了解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实际上,新中国高校的历史应从1952年高校大调整开始,本书附录可以查到(见附录一),其他院校的历史也主要受这个时期的影响。如果一所高校敢讲1952年以来的历史,那肯定是“硬”历史。另一个观察的角度是,追溯高校的校名更改情况,改名前的高校都是某个行业的高级人才培训机构,其校名更能够体现出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真正的名牌大学应该只是由名牌大学老校区的那些专业组成。
如何对一所大学的专业做判断呢?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它的专业及所在专业的学科必须得到全国同行的公认,得到教育部等正规部门的认可及社会权威专业排名机构的认可。本科院校的专业,主要看是否为全国顶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是否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否具有一级或二级博士点。如果一所普通大学的某个专业达到以上条件,也值得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优选国家级重点建设示范院校、国家实训基地的学校,优选具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精品专业的学校。此外,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已经为某个行业或重大型企业培养人才,具有行业优势和就业优势,也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紧扣专业来理解所推荐的高校。优势高校不是什么专业都优势,只是在某些专业甚至某个专业表现出优势;高校的特色不是所有专业都在全国有特色,只是某些专业或某个专业表现出特色。所以,对于本科专业,依据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的结果,只选择了拥有全国专业排名前2%的或者前2名的高校作为全国顶尖高校。
专业前景及就业状况是本书的重点和主线。近年来,笔者发现许多考生和家长越来越理性地看重大学毕业后的就业,专业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本书对本科及高职高专的每一个专业都进行了就业前景方面的介绍,可以按照专业目录编号很快查到相关信息。
本书在信息搜集及整理过程中,得到了赵瑞瑞、唐莉萍、卢东亮、胡玉燕、叶其辉、李瑞珍、邱婵珍、罗绮雯、杨春梅、陈妹琼、郭文显、陈奕曼等几届研究生的大力帮助,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本人和其他老师工作繁忙,无暇继续对本书进行更新,所以今年的新版委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吴梅俏老师全权负责,对本书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修订,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涉及的信息量巨大,部分内容可能表述不清楚甚至有失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今天完此书稿,也是笔者值得纪念的日子。35年前的今天正好是笔者无比兴奋地挑着行李到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报到的那天。笔者当年的高考总分是刚刚踩到湖南的重点线。笔者依靠自己的判断填报了北京钢铁学院的冷门专业——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结果一举中标。由于笔者选择了心仪的大学和比较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又挑了个全国读大学最好的地方——北京,所以笔者大学时代心情舒畅,大学四年一直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名。这缘于笔者正确地选择了大学,正确地选择了专业,也正确地选择了地域。高考志愿的三个正确让笔者受益一生。希望每位阅读本书的考生,会像笔者这样幸运,并预祝你们成功实现自己心仪大学与专业的理想目标!
陈红雨
2018年9月10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