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制虏论》

李纲不因迁谪而消沉,时刻注视着北宋形势发展。这时,他撰有《制虏论》、《御戎论》(《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十),精辟分析了北宋、辽、金等三国的关系和形势,并引用大量历史上正反经验教训,阐明联金灭辽是失策,充分显示出其卓越的政治远见。

我国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居住着一支女真族,长期以来,深受契丹贵族的压迫,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中心的女真部落,与其他部落结成联盟。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奴隶主的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国,自称皇帝。随即,女真贵族向辽国进攻,屡次打败辽兵。这时,西夏支持辽国抗金;北宋朝廷为了转移百姓斗争目标,宋徽宗赵佶与其大臣蔡京、童贯密谋,欲联金灭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幽(北京)、蓟(天津市蓟县)、瀛(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县)、檀(北京市密云)、顺(北京市顺义)、新(河北涿鹿)、妫(河北怀来)、儒(北京市延庆)、武(河北宣化)、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北)、朔(山西朔县)、蔚(河北蔚县)。政和八年,北宋派武义大夫马政,以买马为名,从海上前往金国探听虚实。从此,宋、金使者往返联络。宣和二年(1120年),签订了“海上联盟”。宋、金商定:金兵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境),宋兵攻取燕京析津府;辽国灭亡以后,北宋将原来每年输与辽的“岁币”,全部献给金国。

联金灭辽,李纲持有不同政治见解,他认为金国强大,对北宋威胁大,是“中国之坚敌”;联金灭辽,仅为了“一时利害”[1],不是远略。李纲在《制虏论》中,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阐明联金灭辽是失策。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在我国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但是,秦所能管辖的地区,仅是汉族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尚未归秦统辖,尤其是北方的匈奴,经常与秦军作战,掠夺秦朝边疆地区。于是,秦始皇派蒙恬为将,率兵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便在战胜匈奴后,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接连起来,形成西起陇西郡的临洮(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长达一万多里的城防。从此,匈奴北迁,不敢南下。

秦朝灭亡,在楚、汉战争期间,匈奴乘虚南侵,结寨于故地。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有轻匈奴之心”,结果三十万汉兵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险些全军覆灭。至汉惠帝刘盈时,选宗室之女,与匈奴单于和亲,并“岁奉金缯甚厚”,匈奴却认为汉朝示弱,经常违背和约,遣兵犯境。汉文帝刘恒能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发展生产,练兵讲武,国势日益强盛,才改变对外妥协政策,迫使匈奴不敢轻举妄动。至汉武帝时,国家“财力有余”,“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一时将帅人材众多”,国力极盛,汉武帝刘彻派卫青、霍去病为将,率兵数十万,北上征伐,经十余年战争,取得胜利,迫使匈奴再度北迁。但是,由于长期战争,汉朝国库蓄备全被耗尽。以历史证实,秦、汉两代,“与匈奴有修文而和亲者,有用武而克伐者,皆非全策”。

李纲认为:论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宋、辽“澶渊之盟”才是“御夷狄之全策”。他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在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推翻后唐,建立后晋。石敬瑭为了巩固地位,向契丹(辽国)称臣、称子,主动割让燕云十六州,换取契丹对他的支持。次年,契丹统治者耶律德光,得到燕云十六州,把幽州(北京西南)改称燕京,改国号为辽。燕山山脉变成了辽国的腹地。从此,黄河以北的平原,失去防御辽国骑兵的地理优势。建隆元年(960年),北宋立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正全力统一内部,顾不上收复失地,仅派重兵驻守,迫使辽兵不敢南犯。至宋太宗赵光义时,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曾两次攻辽,均告失败。从此,辽国骑兵不断侵扰北宋,掳掠人口和财产。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国承天皇太后、圣宗率兵二十万,经过保州(河北保定市)、定州(河北定县),南犯澶州(河南濮县附近),北宋“京师震动”,宋真宗赵恒慌乱失措,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江苏南京);参知政事陈尧叟主张迁都成都(四川成都市),“以避其锋”[2]。北宋君臣展开激烈争论,寇准力主抗战。经寇准说服,宋真宗赵恒决定亲征抗辽。同年十月,辽兵攻打瀛州(河北河间),被宋兵击退,辽国死伤数万人马;辽兵又转道,相继攻陷天雄军(河北大名)、德清军(山东德州),从而包围了澶州;同年十一月间,辽国统军大将萧挞览在攻城时中矢而亡,辽兵败退。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宋真宗赵恒才抵达澶州北城,派曹利用为使,到辽军营中议和;同年十二月,辽国派韩杞为使,到北宋军营议和,经宋、辽磋商,签订“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输与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的州、县,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宋辽城池各自依旧修缮,不得增建新的城堡,改移河道。至和二年(1055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后,辽国统治集团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导致国力衰落,无力向外扩张,加上北宋对辽忍辱屈服,于是百多年以来,宋辽之间,“谨守盟约”、“结欢修好”,“民不识兵革”,和睦相处。如今传说辽国内部分裂,“畜牧之凋耗,人卒之羸弱”。李纲认为,这一传说,不可置信,如果联金灭辽,“能保女真之不为患乎?”他分析宋、辽、金三国形势,认为金国最强,富有侵略性,是北宋之“坚敌”[3];辽国国力弱,对北宋不构成威胁。北宋欲联合强国,欺负弱者,就会促使金、辽结盟,共同对付北宋。届时后果不堪设想!以地理位置而论,李纲认为:当辽国灭亡后,具有战略防御地位的燕山山脉却变成金国的腹地,于是北宋便失去有利于防御的地形,一旦金兵南犯,北宋欲进行自卫战争,困难更大。因此,李纲极力反对联金灭辽,主张坚守“澶渊之盟”,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呼吁宋徽宗赵佶绝不能“见小利而败大事”。

但是,宋徽宗赵佶及王黼等人,不采纳李纲等有识之士的意见,企图依赖金国力量,乘机取利。宣和四年(1122年),金兵攻陷辽的中京、西京(山西大同),辽国的天祚帝逃入夹山后,留守燕京的耶律淳被大臣拥立称帝。此时,宋徽宗赵佶授童贯为统帅,蔡攸为副统帅,率十五万人马伐辽。辽国虽然处在灭亡的前夕,仍然击败宋兵,迫使童贯退守雄州(河北雄县)。宋军败北,宋徽宗赵佶急忙下诏班师。不久,辽国耶律淳病故,宋朝又命令童贯、蔡攸出兵,以刘延庆为都统制,派辽国降将郭药师为向导,发兵十万,攻取燕京。宋兵至良乡,却被辽将萧干所部截住。当时,郭药师领兵五千,偷渡芦沟,袭入燕京,但因刘光世(刘延庆之子)援军违约,没及时赶至,郭药师被辽兵打得大败而逃。刘延庆所部驻扎在良乡,在次日凌晨见到辽兵军营起火,误认为敌兵进攻,自行烧营出逃,辽兵乘机追击,直到涿水。宋军溃败,沿途死伤甚多。经此一战,北宋积存军需,几乎全部折损。

宋兵败退雄州(河北雄县),童贯为了逃避罪责,秘密遣使至金军兵营,请求金兵攻打燕京。同年十二月,金太祖阿骨打亲自领兵一举攻下燕京,派人指责北宋不出兵夹攻辽兵,于是不肯将燕京交还北宋。嗣后,经宋、金多次磋商,北宋确认:把输与辽的岁币银四十万两转纳给金,同时,再增加一百万贯,称“燕京代租钱”,金国才同意把燕京交给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四月,金兵撤退时,在燕京城内大肆洗劫,北宋仅得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但是,宋徽宗赵佶及王黼、童贯等大臣,却自吹是“不世之功”,大肆庆贺,北宋危在旦夕,坐待灭亡,李纲“为之寒心哉!”[4]

[1]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十《制虏论》。

[2]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十《制虏论》。

[3]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十《制虏论》。

[4]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十《制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