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家世、科举、入仕

关于李纲的籍贯,在他撰写的《谢落职依旧宫祠鄂州居住表》[1]一文中,自称是“闽海冷族”;在《经过邵武军乞往祖茔展省奏状》[2]一文中,又说:“邵武军系臣乡里。”《(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一《李忠定公世家》记载:“李纲,字伯纪,邵武庆亲里人,其先来自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世居无锡。”李纲落籍邵武的原因,李纶(李纲二弟)撰《(李纲)行状》曰:“公讳纲,字伯纪,邵武军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该地今称邵武市水北乡一都村李家湾[3])人也。其先系出有唐,有以宗室为建州刺史,卒官,因家焉。国朝(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建州置邵武军,故为邵武人。”[4]据有关史籍记载,李纲的祖籍在光州固始县,世居江苏无锡,落籍于福建邵武,其前后变迁始末,应从“闽国的建立”[5]说起。早在唐乾符二年(875年),冤句(今山东菏泽)暴发黄巢农民起义。乾符五年三月以后,义军挥师南下,从浙江东部进入福建。次年,黄巢由福建趋岭南,转战各地,后北上中原,攻下长安。此时,中原地区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组织农民起义军,投入反唐行列。中和元年(881年),淮河上游有位屠夫,名称王绪,组织一支农民军,相继攻下寿、光两州,后向蔡州防御使秦宗权投降,唐朝廷授王绪为光州刺史。当时,光州固始县佐史王潮,其弟王审邽、王审知,均以才气而知名,被王绪收用在义军中,王潮担任军正职务,从事“典资粮、阅士卒”的工作。不久,秦宗权由防御使迁为节度使后,对部属勒索无厌、滥杀无辜,导致内部分裂。光启元年(885年)正月,王绪被迫率部五千人,并强迫当地吏民,从光州固始县渡江南迁。王潮兄弟三人也在军中。王绪这支义军,纪律松散,沿途劫掠,得不到百姓支持。同时,王绪对部属也是十分忌刻,滥杀无辜,弄得军中人人自危。光启元年八月,这支队伍抵达福建南安时,王潮兄弟三人发动兵变,杀掉王绪,军心大振、人心大快,全军将士便拥护王潮为统帅。从此,这支军队经王潮整肃后,纪律森严,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次年,王潮攻下泉州,杀了贪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6]。于是,经福建观察使陈岩的推荐,唐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不久,陈岩病故,其继承人贪暴,不得人心,景福元年(892年),王潮以从弟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出兵攻下福州,随之又占据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乾宁元年(894年),王潮已占领闽中五州之地,唐昭宗李晔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两年以后,福州建制升为威武军,唐朝廷再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从而奠定了闽国的基础。王潮在职四年,临终遗命由王审知为继承人。唐末,朝廷改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并封他为琅琊王。后梁初,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籍贯在光州固始县,自王潮“入闽以后,有数不尽的固始同乡,在福建落籍”[7]。当时,李纲的祖先也在其中。杨时撰《李修撰墓志铭》 云:“公讳夔(李纲的父亲),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乱,徙家邵武,故为邵武人。”[8]

落籍于邵武的李纲先人,始于那一代?史籍记载不明确。李纶撰的《(李纲)行状》,仅说其先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被派遣至建州任刺史,其家眷定居在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一《李忠定公世家》云:李纲的“五世祖(名无考)居邵武,仕闽,官至尚书;高祖(名无考)位司徒”。杨时撰《李修撰墓志铭》记载:李纲的高祖父称李待,“仕闽以武力显”[9]。太保二年(945年)八月间,南唐军队攻下建州,王审知之子王延政投降[10]。“闽国”灭亡后,李待便“退处田野”[11],携带家眷定居在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死后,没留下多少家业。曾祖父李僧护、祖父李赓,“皆隐德不仕”,“行义为乡闾所宗”[12]。这两代人闲居在家,坐吃山空,生计日趋艰难。祖母黄氏,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的姊姊,邵武故县人;继祖母饶氏。在庆历六年(1046年),黄氏生下一子,取名李夔,字斯和,即李纲的生父。不久,黄氏病故,年幼的李夔失学在家。

李纲的舅祖父黄履,字安中,嘉祐元年(1056年)“释褐第一”[13],积官御史中丞。黄履“擢第归”[14]故里后,在探视亲朋故旧之际,看见外甥李夔年幼聪明,极为器重,收养在家,带在身边,宦游各地,“诲诱养育如己子”[15],亲自教他认字读书。李夔在舅父黄履教育下,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是于六经诸子百氏之书,下至毛郑笺传”,“凡耳濡目染,过即成诵”。经过数年努力,李夔“学日进,文日益有名”,不少文人学士对他十分敬慕,主动与他结交。不久,时值朝廷“以经术造士”,李夔“逮居上庠”,随之“初补监生,洎选内舍,皆第一”。“其后预大府荐,及试南省,皆第二”[16]。元丰二年(1079年),李夔中进士,授职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尉。不久,娶秀州司理参军吴彦申姊姊吴氏为妻[17]。生子四人,李纲为长;次为李维,官至浙东提点刑狱;李经,官至通仕郎;李纶,官至奉议郎、洪州通判。生女三人。

元丰六年(1083年)正月十二日[18],在秀州华亭官舍,李纲呱呱坠地。相传,李纲诞生这天,其故里的上寺庙门口,一座泥塑金刚菩萨倒塌了,故有民谚:“上寺倒了金刚,下寺出了李纲。”据传,李纲身材魁梧,相貌威严,“形神超异”[19],人们以“纲”、“刚”两个同音字,编为神话故事,说他是“金刚菩萨下凡投胎”(邵武民间传说)。

次年,李夔继母饶氏夫人病故,他携着家眷返籍,在故里居忧三年。服满,调任松溪(今福建松溪)县尉兼主簿。当时,观文殿大学士吕惠卿降职为知建州(福建建瓯),每当看到李夔拟的公文,“奇之”[20],十分赞赏其文才。

李纲的母亲吴氏,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外祖父吴桓,赠奉议郎、知湖州;外祖母鲍氏,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人;舅父吴彦申,字圣时,政和二年(1112年)中进士,积官至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县丞。吴氏出身在书香门第,知情达理,为人贤淑,相夫教子,为“中外所仰”[21]。她对李纲十分钟爱,期望儿子长大后,能光宗耀祖。因此,李纲自幼由吴氏教他认字,指点为人处世的道理。

李夔在松溪任职秩满,调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军事推官,李纲随母抵达金华,寄居外祖母家中。

赵宋立国以来,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居住在河北、内蒙等地的契丹族,立国为辽国;在甘肃境内的党项族立国为西夏。辽与西夏贵族,不断向北宋发动战争,无能的北宋王朝,不但不练兵备武,奋起抗战,却奉行“妥协、退让”政策,每年,输与辽岁币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输与西夏岁币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另在各种节日里赐银两万两、银器二千两,绢、帛、衣着等两万三千匹,茶叶一万斤,借以换取苟安。于是,北宋与西夏、辽国的边境,一度安宁。至元祐年间,西夏党项族贵族,再度侵掠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北宋朝廷急忙调“故观文殿大学士吕惠卿帅鄜延”,率兵镇守延安,抗击西夏。绍圣二年,经吕惠卿推荐,李夔调至延安,“辟鄜延帅幕”[22]。年仅十四岁的李纲,随父抵达任所;其母亲和弟、妹,留居金华。

当时的延安,是北宋的西北边陲,又是政治、军事重镇,经常遭到西夏军队侵扰。由于军情急迫,李夔到任后,参与筹划军政事务,在守边御敌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杨时在《李修撰墓志铭》一文中云:“(李夔)至延安,未逾月,适夏人倾国入寇,号百万,人心危栗,公(指李夔)徐为吕公(指吕惠卿)陈方略,一路赖以完。及米脂之役,工未毕,谍言贼兵十余万且至,诸将弃城而遁。公(指李夔)曰:‘彼众我寡,去将安之?是速死尔。不若按兵勿动。城虽未完,冒以楼橹,彼将以我为有备,必不敢进。兵法所以使敌人疑者,正谓此也!’诸将然之。卒如所料。凡筑殄羌、威羌等十余城,未尝不在其间。其后,奉进筑图至阙下,因上五议,欲使诸路乘虚互出,以伐其并兵之谋,进取横山,断其右臂,参用唐、汉实边转输之术,申命州郡,广招置之法,为足食足兵之计,惩西北辅车相依之势,以备不虞。识者以为切中边事之要。”[23]

李夔军务虽忙,每日总挤出时间,指导李纲学习经书义理,讲述为国效力的哲理,灌输忠君爱国思想;闲暇时,带着李纲登高望远,指点河山,说明那些地方可作战场,什么地形可以设埋伏,哪些关隘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指点他阅读一些兵书,让李纲去观看宋兵操练、布阵、设伏,制造火药、军械。在这种环境中,李纲耳濡目染,学到不少政治、军事知识。

西夏军队杀戮百姓,劫掠财物,驱掳妇女,焚毁屋舍,数百里的西北边境,村落凋残,人烟绝灭,李纲目睹这一惨景,渴望自己能有破敌之术、杀敌武技。在延安期间,他刻苦攻读,操练武功,决心从戎报国。

当时,北宋边陲城镇,有个传统规定:一旦城池被敌兵围攻,凡是敢登城陴的人,可以日计功受奖。但是,李纲与众不同,登城不希望受奖,其目的是为了锻炼胆识,于是,他“时时骑绕城上,示无所畏”[24]。使不少纨绔子弟感到羞愧。时人赞他自“幼有经伦倜傥之志节,形神皆超爽,器识绝人,举动必于规矩法度”[25]

因镇守边关、抗击西夏入侵有功,李夔被迁为签书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军节度判官厅公事[26],李纲又随父南下。多年以来,他辗转南北,经实地考察,对中原、西北地区的民情、敌情、地理形势了如指掌,谙晓兵家利害,为日后在东京保卫战中,击退金兵,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打下基础。

李纲抵达平江以后,经父亲指点、启发,省悟要实现为国效力的抱负,必定要走科举之路。因此,他进入平江府学,刻苦攻读典籍,准备应试。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夔迁任太学博士,正准备入京任职,但在正月初七日,吴氏病故,三月十八日,葬于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县开元乡历村湛岘山之原。李纲留在无锡居忧。

崇宁三年(1104年),李纲随父入京,进入国子学攻读,“补国子监生第一”[27]。当年,娶直龙图阁张根长女为妻。岳父张根,鄱阳人,赠左紫金光禄大夫,系黄履的女婿。张氏系李纲的表妹。

大观二年(1108年),经李夔友人推荐,李纲出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等县)司法参军。从此开始,他独立生活,走向社会,接触百姓,观察江南民情。在真州任职四年中,他不仅涉猎北宋的法令、典章和兵刑大政等学识,还了解到官场中一些秘闻,意识到当权者昏庸、腐败。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再度进京,中了乙科进士,授职相州(今河北成安、广平西南部)州学教授。两年以后,奉命进京,迁任国子正;同年十二月,授职尚书考功员外郎。政和五年九月,迁为监察御史兼殿中侍御史。李纲任台职刚一个月,看到官风不正、裙带关系成风,深感不满,直言抨击时弊,“以论内侍建节及宰相任用堂候官从官入朝,以笏击其下凡三事,忤权贵,罢言职”[28]。同年十一月,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

[1] (明)李皞如辑《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卷七,建宁崇本堂藏板。

[2] 《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卷八。

[3] 见何圣庠、傅唤民《李纲的乡里、出生地考》,《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6年第2期,第28页。

[4] (明)李皞如辑《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二《行状》上,建宁崇本堂藏板。

[5] 朱维幹著《福建史稿》上,第14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

[6] 朱维幹著《福建史稿》上,第145页。

[7] 朱维幹著《福建史稿》上,第147页。

[8]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四库全书本。

[9]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

[10] 朱维幹著《福建史稿》上,第147页。

[11]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12]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首二《行状》上。

[13] 《重修邵武府志》卷一九《人物列传·黄履》,清光绪刻本。

[14]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15]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一五《祭黄大资政墓文》。

[16]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17] 《梁溪集》卷一六九《故南昌县丞吴公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18] 《宋李忠定公年谱》,清同治丙寅遐憩山房刻本。

[19] 《(咸丰)邵武县志》卷一四《名贤·李纲》。

[20]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21]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首二《行状》上。

[22]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23]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24]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首二《行状》上。

[25] 《(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一《李忠定公世家》。

[26] 杨时《龟山集》卷三二《李修撰墓志铭》。

[27] 《宋李忠定公年谱》。

[28] 《宋李忠定公文集选》卷首二《行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