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缓冲带
妨碍人们认识性格类型的主要障碍,葛吉夫称之为“缓冲带”(buffers)。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性格上的负面特征隐藏在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内在缓冲系统中,或者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这种缓冲带的存在,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性格中的真实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性格上的负面特征隐藏在了一个精心构建的内在缓冲系统中,或者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这种缓冲带的存在,让我们无法看到自己性格中的真实力量。
事实上,几乎是在葛吉夫的学生们尝试观察自我练习的同一时代,弗洛伊德已经率先提出了无意识反抗机制(unconscious defense mechanism)的概念。但是葛吉夫的方法提供了探索内心世界的一种更基本的途径,因为它让人们自己去观察内心的缓冲带,而不是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来寻找自己的无意识。
今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我们依赖于心理防御机制来维持我们的自我感。与“九型人格”中1-9号性格相对应的心理防御机制分别是:反向作用、压抑作用、认同作用、内投作用、分隔作用、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否定作用和麻醉作用。
葛吉夫的学生对于心理学知道得很少,对于上述内容也不熟悉,但是葛吉夫还是要求他们在内心中寻找自己的无意识反抗机制。
我们都知道火车上缓冲器的作用。它们是为了减少车厢之间的碰撞而专门设计的装置。如果没有缓冲器的存在,车厢之间的碰撞震动既不舒服,还非常危险。缓冲器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中,也有这么一种装置。这种装置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人们自己设计的,尽管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这种心理装置产生于人们自身的矛盾:观念的矛盾、感觉的矛盾、言语的矛盾、行为的矛盾。
如果一个人能够感觉到他身上的所有矛盾,他将因为这些矛盾而疲惫不堪。人是不可能消除这些矛盾的,但是如果他心里有了“缓冲带”,他就不会因为自己观点、情感和言语的矛盾冲突而感到不安。
葛吉夫认为,尽管缓冲带能够让生活变得简单,它同样减少了系统的摩擦力,而这种摩擦力对于人的自我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在缓冲带的帮助下,我们被带入一种催眠状态,这让我们的行为变得机械化。因为我们被缓冲、被催眠,我们就无法认识真正的自己,也不会知道我们的性格类型影响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自己内心的矛盾,这些矛盾将带领你找到自己的缓冲带。尤其要注意那些让你敏感的事情。
乌斯蓬斯基,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他根据葛吉夫的理论撰写了许多有关内心世界的书,他也谈到了缓冲带能够减少自身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摩擦。他建议自己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他们感到不自在的事情上,从而发现缓冲带的存在。
一个拥有稳固缓冲带的人从来不需要向自己证明什么,因为他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内在的矛盾,而且对于他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
但是,一旦我们在探索自我的进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一些矛盾,我们就会知道我们内心是存在缓冲带的。通过自我观察,我们能够逐渐了解到缓冲带两边究竟是什么。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自己内心的矛盾,这些矛盾将带领你找到自己的缓冲带。尤其要注意那些让你敏感的事情。你会注意到自己身上好的品质,这些东西就是缓冲带其中一边的内容,但是你还不清楚存在于缓冲带另一边的矛盾是什么。不过没关系,你已经开始对于这些好的品质感到不自在,而这可能就意味着你距离自己的缓冲带已经不远了。
我们并不了解自身的基本性格,这一观点在今天已经被普遍接受。对于任何一位希望走向心理成熟的人来说,发现自己性格结构中的盲点、防御机制和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想成为葛吉夫所说的“真正的人”,这种发现就更加重要了。对于寻找真正自我的人而言,之所以要特别地关注缓冲带,是因为这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让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影响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我们没有用更积极的态度来观察和阐释性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没有什么是清楚或客观的,因为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总是夹杂着我们自己的好恶和偏见。除非我们放弃这种错误,否则我们怎么能看清人和事的本来面目呢?除非我们能首先把自己的性格除掉,否则我们怎么能够从灵感和直觉中,而不是从我们的智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受到性格控制的直觉不过是偏见的表现,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