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活天地间
通行版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古本合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古本注释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橐籥:口袋状的鼓风器,风箱。读tuóyuè。
屈:据《康熙字典》所载,为竭、尽之意。
数:计算。
古本释义
天地不讲仁爱,以万物为草狗;圣人不讲仁爱,以百姓为草狗。
天地之间,或许犹如风箱吗?
虚空而不枯竭,愈是鼓动就愈发有风云涌出。
多多见闻、计算穷尽,不如守于其中。
真经解读
上一章穿插了一段关于“道”的描述之后,本章又接着讲天地与圣人之所为,以及老子对天地构造的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里,天地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容器。天为被、地为席,人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和谐共生,自然而纯粹。而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直言不讳地讲“天地不仁”,是何道理?“仁”即仁爱,“天地不仁”很明确地指出天地不讲仁爱,或者说天地没有仁爱。这样的表述是冷峻的,但也是非常理性的。天地的确不讲仁爱,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感情。像爱与不爱这样的感情是人与动物所特有的,而“仁”与“不仁”这样的说法更是人类所专属的,所以佛家把人和动物叫做有情众生。
有句唐诗——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指的这个意思。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像人一样老去。但是天有老去吗?没有。所以天没有感情。可见,天地是不可能讲仁爱的,它只是允许一切自然地发生罢了。
那么天地的“不仁”是如何表现的呢?就是表现为“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草狗,它只是一件普通的祭品,祭祀过后便被丢弃了。“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只是运用万物来实现自然的运转,并不会对哪一个特别优待,当万物失去了功用,便只能自生自灭了。
同样,以天地为效法对象的圣人也没有或者说弱化了动物性的情感。他也是不讲仁爱的,冷眼看世界,让一切自然地发生。这里又体现了“无为”的境界,而这种脱离了普通人之情感的圣人,在常人眼里往往就显得冷酷无情了。比如释迦摩尼为了修道,放弃了王位,抛弃了妻儿。这种置臣民和家人于不顾的做法,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但在释迦摩尼的心中,这是为了超凡入圣而不得不为之事。
圣人效法天地,只是利用百姓来实现社会的运行,并不会对谁有偏爱之心。他也会对百姓的生老病死不加干预,任其自生自化。因此,人们若自己不努力,只想祈求天地的庇佑,只想依靠圣人来拯救,那只是无力的虚妄而已。
当然,这种“无情”与“不仁”更适用于圣人和统治者。一般来说,“凡人”们倒也不必要求自己如此严苛。因为大家皆是“有情众生”,人生在世就是为了来体验这无比美妙而又充满震撼的人类情感的,要不然七仙女怎么会思凡呢?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届,动而愈出。
老子紧接着进一步描述了天地的样貌,好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天地无情之理。老子的比喻是很形象的: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巨大的风箱,里面空空荡荡,但又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有空气在不停地流动,所以天地之间一有鼓动,就会风起云涌、万物生发。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而天地不过就像个风箱一样,并没有那么复杂。既然如此,人们不停地搜集大量的见闻,并且殚精竭虑地想把世界计算到穷尽,还有意义吗?对于科学家来说,似乎意义重大。但对于老子来说,就没意义,因为老子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
在老子看来,与其这么瞎折腾,倒不如安静地守候在这个“大风箱”之中逍遥自在的好。这就好比孙悟空被关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与其上蹿下跳、徒劳无功,还不如在里边老实呆着。等时机到了,自然可以逃出生天,还能炼成火眼金睛呢!
本章评述
本章的三句话之间并非毫无关系,其实是贯通一气的。总而言之就是告诉人们:天地和圣人都是无情的,不要指望他们来关照你。天地之间,空空荡荡。别瞎折腾,安心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