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结语

日常化、生活化、琐细化作为宋诗的重要特点,已为我们所熟知。它发端于杜甫,在元、白诗中逐渐明显,到宋代则成为典型特色。这一发展过程,与我们对日记体诗的梳理高度契合。事实上,日记体诗正是宋诗日常化特色形成与呈现的重要类型。它以“琐屑毕备”的内容、细致的时间观照,为诗歌的日常化书写提供了恰切的形式。日记体诗既典型地体现着宋诗的平淡风格,又以“平”与“奇”、“实”与“幻”的相反相成,深化了平淡的内涵。

相比唐诗,宋诗是朝着“易道易晓”的方向发展,这个特点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庆历时期已逐渐形成。欧阳修重视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再追求朦胧含蓄,而追求畅达的语言风格和明快的意思表达张鸣:《宋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正如清人吴乔所说:“宋人作诗,欲人人知其意,故多直达。”吴乔:《围炉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3页。这种特色,对公共题材和普泛性情感来说,似能较为清晰地呈现;而对于日记体这种具有较多个人体验的诗歌类型来说,情况要更为复杂一些。从前述日记体诗标题的三种类型即可看出,当诗人用叙事性很强的长题时,往往是对个人体验的详细解释,是要将个人体验清晰地传达给读者;但当诗人只是以日期作为标题,从而以“无题”式日记体诗呈现时,则是对无题诗传统的借鉴和对个人体验的保留。尽管这类无题诗并不像李商隐的那样朦胧含蓄、晦涩难解,但标题的隐去,毕竟为主旨和内涵的多维度理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诗人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发表于《文学遗产》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