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政府会计(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

一、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政府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政府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组织政府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政府会计的基本前提同企业会计基本前提一样,包括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内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政府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即政府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政府会计主体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及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应明确的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不是各级财政部门,因为财政总预算各项收支的安排、使用,是国家各级政府的职权范围,财政部门系行政单位,只是代表政府执行预算并管理财政收支。

(二)持续运行

持续运行是指政府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是针对非持续经济业务活动而言的。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政府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为前提。也就是说,政府会计主体通常是以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去处理数据、加工并传递信息的。若没有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政府会计主体则无法进行正常的会计核算。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将政府会计主体持续运行的时间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按照一定的期间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政府会计通常以一年作为划分会计期间的标准。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我国的会计年度采用公历年制,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期间还可以采用月度、季度和半年度。会计期间的划分对政府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期间的划分,有利于及时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情况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满足会计主体内部管理的需要。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应该通过货币予以综合反映。这是现代会计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会计也就无法进行核算。政府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同时登记外币金额。

二、政府会计核算的原则

(一)政府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的一般原则是对会计核算提供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具体会计业务的基本依据。会计原则既是会计理论的概括,又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

1.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可靠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报表中反映的各项信息不能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不得进行虚假陈述或者误导性陈述。

2. 相关性

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及信息使用者决策或者监督管理的需要相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当前政府会计信息主要满足于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的需要,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会计核算能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信息和负债信息,为国家宏观管理、单位内部管理和政府举债融资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3. 全面性

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资金运行情况、现金流量等。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无法达到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全面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性的原则下无论是对其有利还是不利的信息均进行反映,不能按照主观判断任意取舍,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该披露的信息。如《政府会计制度》中要求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引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以及对基本建设投资按照本制度规定统一进行会计核算等都是会计信息全面性要求的体现。

4. 及时性

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性原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在收集记录会计信息、处理会计信息、传递和报告会计信息时要及时。及时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管理者发现潜在的问题,提早采取行动纠正偏差。滞后的会计信息会大大降低其对于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

5. 可比性

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该可比性要求包括纵向和横向的口径一致。从纵向上看,同一政府会计主体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横向上看,不同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

6. 可理解性

政府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提供能够使除了在该领域拥有一定知识的专业人士之外的一般人群能够看懂和运用的会计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如《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简化了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调节表的内容,并将该表从主表移至附注,同时细化了报表附注的内容,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具有重要意义。

7.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应当按照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限于以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平行记账模式相比之前的双分录记账模式,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折旧计入成本费用而不是冲减净资产等,就是会计信息实质重于形式质量要求的体现。

(二)政府会计核算的其他原则

1. 限制性原则

限制性原则是指对于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即专款专用原则。在政府会计主体中,出资者对所提供的资财不具有资本收益和资本回收的要求,但具有按预定用途使用的要求。这样在资金管理和核算上就要有限制性。专款专用使得会计主体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减弱但这也不失为控制资金使用范围的一种办法,是对不要求投资回报的非营利性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是政府会计核算原则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2.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政府会计主体中需要核算记录的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核算,而不论市场上有多少种不同价格,不采用现行市价、重置价值、变现价值等计价方法。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币值基本稳定为前提的,如果物价发生巨大波动,历史成本就不能确切反映会计主体财产物资的状况。虽然历史成本原则有这种局限性,但它依然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当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账面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