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庆州新政
宋军第二次大败的消息传到朝中,以宰相吕夷简为主战派的大臣,吓得急火攻心,心惊胆战,怕自己的官职不保,严密封锁消息。上书的奏折一送到枢密院,就不见踪影,皇帝赵祯还在皇宫中焦急地等待着胜利的消息。
宋朝在军事上汲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却把宰相糊弄皇帝的那一套完全保留了下来。
历史上对吕夷简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辅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
聪明人总有犯糊涂的时候,也许是年龄增长的缘故,也或许是皇帝自己想通过战争树立威信,一切已经无从考证。
吕夷简极力封锁的消息还是被皇帝赵祯知道了,吕夷简开始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他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
宰相吕夷简还是受到了牵连,但毕竟是宋朝的功臣,加上病情加重,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佑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光荣的载入史册。
他的接替者是曾经的神童晏殊,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范仲淹的老师。
晏殊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晏殊被罢相,范、韩、富等被贬,“庆历新政“遂宣告失败。任地方官时,他曾大办学校,培养人才,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这是历史对晏殊的真实评价
晏殊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进入宰相的序列。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提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改革军事的措施,那就是取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内臣监军制度,给予边关将士以充分的指挥权。这项措施的实施,为范仲淹在边关大显身手提供了保障。
范仲淹在庆州迎来了他的春天,兼任环庆路总司令。
目睹战争带给边塞民众的伤害,休养生息变得尤为重要。
昏黄的灯下,范仲淹凭借敏锐的洞察和对时局的把握,他认为,如今敌强我弱,士气低落,民生凋敝,不宜再发起大规模战争。他在奏折中建议以防为主,攻防兼备。
奏折送达枢密院,他的老师晏殊第一时间觐见仁宗皇帝赵祯,将学生的计划如实做了汇报。急于弥补战争失利带来的创伤,皇帝赵祯授予范仲淹便宜行事的权利。
得到朝廷的支持,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开来。
好水川之战失利后,士兵中的厌战恐战情绪很快蔓延了开来。军中士兵多半来自南方,加上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思念,早已没有了往昔的斗志。宋军森严呆板的指挥制度更是雪上加霜,军队改革势在必行。
这时,一个年轻人走进了范仲淹的视野。
此人正是狄青
狄青出身贫门,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交好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一生经历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拜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在大宋重文抑武的大背景下,启用武将,范仲淹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范仲淹认为狄青有大将之才,自己改革军事正缺这样的人去落实。事实证明,范仲淹此举不但加速了军事改革,还通过狄青收获了一大批像种世衡、黄世宁等经过战火考验的干将,这些人逐渐成为大宋边塞的中流砥柱。
取得军中将士的支持后,他的军事思想快速推行。
范仲淹从本地招募士兵,他们既熟悉山川道路,又因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斗志昂扬。精选18000名士兵,分成6部,由狄青等人统领,每部3000人,改变了过去兵将互不相识的弊病,彻底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北宋时,环庆路统领庆州、环州、邠州、宁州、乾州五州,人口达到九万六千四百三十三人。
此时的庆州包括安化、合水、彭原三县,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羌族、吐蕃族。
连年征战,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兼并领土,交织着复杂的民族和阶级矛盾,叛乱、侵扰、掠夺时有发生。西夏的虎视眈眈,加上北宋官吏的欺压剥削,使庆州经济凋敝、民生乏力、军心不稳。
这种现状,如鲠在喉,始终牵制着各项军事措施的顺利推行。
范仲淹深知,羌人最信得过的还是羌人。西夏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引诱属羌投靠自己,利用他们来对付宋王朝。一但朝廷控制了这部分人员,将大大削弱西夏对付大宋的能力。因此,范仲淹先从消除属羌之间的矛盾着手,团结他们,争取他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关键时刻,一颗耀眼的羌人种世衡出现了。
如果说狄青是范仲淹的左膀,种世衡就是右臂。
种世衡(985年―1045年),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大儒种放之侄,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官至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
范仲淹了解到种世衡羌人出身,羌人对种世衡有亲近感,极力推荐种世衡知环州。
种世衡果不负众望,在治理少数民族矛盾中,恩威并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放在现在应该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统战部长。
环州诸羌,慕恩部落最为强盛,种世衡请其至州衙夜饮,并以歌姬赠之。有兀二族受西夏官职,种世衡命慕恩讨伐。其后,兀二族百余帐皆自归宋,不敢有二心。
在种世衡的号召下,庆环两周境内的羌人,争先当兵,有效缩短了和西夏军队之间的差距。西夏人听闻边疆的羌人纷纷响应宋朝,这些人善于骑射,再加上范仲淹不断巩固边防,每座城池都筑有烽火台,每天都有士兵防守,几次进犯都以失败告终,有效压制了西夏军嚣张的气焰。
随后,经过种世衡的努力,一份管理诸羌的协议出炉了。
条约可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属羌之间的矛盾订立的。
在条约中明确规定:如果两个部落的争斗已经和解,但还有人私下里搞报复并伤了人的,就罚交羊100只、马两匹;如果因私人搞报复杀了对方的人,那么搞复仇并杀了人的人就得被斩首。因为债务问题引起的争执,得到宋朝官府中去申告,由政府官员判决,如果不经官随便私自绑缚对方人员作为人质,就会被罚交羊50只、马一匹。
二是针对西夏入侵后属羌的背向订立的。
条约规定:西夏军队部分入侵,有人私自追随其中而不回到本部落去,这一部落每户罚交羊二只,并将本部落的首领送交宋军作为人质;西夏军队大规模入侵,各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人保本寨,官府可以供给食物,如果一人不入保本寨,这一家罚交羊二只,如果全部落不入保本寨,要将这一部落的首领扣押起来作为人质。这些条约简明而且有理,羌民听后都同意执行。
行军打仗,范仲淹不如韩琦。但论知人善任,范仲淹要甩韩琦好几条街,狄青和种世衡就是人证。
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十一日,范仲淹又用皇帝的名义对环州的熟户、蕃官1072人设酒饭款待,论功行赏,奖给丝绢银器。
范仲淹就是采用这些措施,将沿边大部分羌民蕃户争取了过来,不但除灭了敌对势力的帮凶,而且和睦了汉羌之间的关系,稳定了边疆的社会秩序。这对巩固宋朝边防、发展庆州经济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也是羌族人民亲热地把他称为“龙图老子”,并为他建生祠的原因之一。
这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宋朝开始有了和西夏在边塞抗衡的资本,大大削弱了西夏的军事势力,为边疆的和平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但是,面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李元昊,范仲淹还有更为严峻的问题要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