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序

约翰·伯格的书,一直是许多西方知识分子的最爱。他敏锐的观察以及对影像的解读能力,充满了时代感的写作风格,让喜爱艺术、摄影和文学、社会学、文化理论的知识分子津津乐道。事实上,伯格关于艺术的写作,除了获得艺文界的推崇之外,还拥有许多跨领域的读者。

1960—1970年代流行的评论大多受到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或解构主义的影响,因此出现一种新的“文化理论”,它们研究和应用的范围,除了艺术与文学,也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大众传播学等等。

而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拉康(Jacques Lacan)、巴特(Roland Barthes)等人的思想也相继出现在艺术与文学批评的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看》这本书,虽然讨论的对象是摄影和艺术,却蕴涵着非常丰富的“认识艺术”的看法。作者在有关摄影、绘画艺术和雕刻的评论中,就时常从新的、多面向的角度来挑战旧的美学观念。

过去,读贡布里希(E. H. Gombrich)的西洋艺术史或克拉克爵士(Sir Kenneth Clark)的“风景画论”时,已经成为“历史”的美术史研究,或区域风格分析的特色,通常会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肯定艺术史学者对“历史风格”的看法。看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或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的艺术评论,他们的批评或期许,则会让我们面对正在发生变化的“当代艺术思潮”有深刻的感受。伯格聪明而博学,但是他的写作风格迥异于其他的艺术学者。一方面是由于他写作的材料时常以大众媒体和文化资讯为研究对象,文章里讨论的内容就不只是艺术,还包括广告、新闻、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例如他的畅销书《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就是以一种自由而活泼的文体创作,从不同的面向来解读“视觉与文化”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伯格不经意流露的文学气息。他细腻的观察具有穿透力,同时感情丰富才思敏捷,因此整本书的写作风格,虽然包含着许多精辟的论点,却有如散文般隽永,与一般硬邦邦的学术论述大异其趣。

《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讨论动物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动物在凝视我们时的观看角度。第二部分记录着伯格对摄影的观察心得,思考摄影与视觉传播之间的互动,探讨摄影是如何实践其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文中,他还是不忘以“否定的力量”提醒读者,要打破我们对照片虚假的自动反应。第三部分,作者把焦点放在不同的“艺术的表现”,谈绘画、雕刻。文中个别地讨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目的,并以复杂的感情、人性的观点来诠释重要的细节,模拟艺术家的选择和观念。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的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内心对某种主观感情的发现与肯定。伯格尝试以“内心加强”的角度分析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非常具有戏剧性。例如,他可能关心雕刻家对生命的态度,多过对作品的风格分析。讨论贾柯梅蒂之死与历史性的意义,或漫谈罗丹对“性、权力与创造力”的态度时,作者就企图把艺术创作的经验以一种心理分析的方式,暗示我们去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虽然这样的论点不完全被欧美的艺术史学界认可,被认为是非主流的评论,但它的确为艺术评论注入新的生命力。)

我相信文字修养好的作者,比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志和思想。最好的文字叙述不应该降低读者的想象力。伯格的才华和机智无疑是这本书长久以来备受喜爱的因素之一。但翻译的困境就在于不同语言的演绎,是一种理解与再创作,有着文化和语言意义上的双重限制。受限于自己的能力且无法直接与作者联络、沟通,在个别地方我的语意并不是非常的精确,这个中译本亦有许多未尽之处。唯希望中文版的发行只是打开一扇窗,可以让更多的中文读者有兴趣认识约翰·伯格,将来进而去阅读他的英文原著,感受到他如风一般自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