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望知子宫大
最喜欢跟奶奶一起出门诊,感觉我们像上战场,她指挥,我助攻,让人满怀激情,可以共同帮助患者对抗疾病。我会帮奶奶问病史、写病历,教患者画基础体温,然后再送到奶奶那里开药。这样不仅可以帮奶奶省些时间,我也可以更加仔细地了解病情和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以及病情进展、病情缓解情况,而且每次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这个“助攻”受益匪浅。
今天,我照常写着病历,手头这个病例写得慢了点,奶奶等不及了,就先请患者坐在凳子上就诊,我加快速度写。
奶奶目光在患者脸上停留一会儿,问到:“还没来月经么?”
患者的妈妈扬了扬眉毛,满脸的疑惑,自己还没有说呢,柴老怎么就看出来了。
奶奶见患者不好意思回答,抬起头,问她的妈妈:“都18岁了,还没来月经吗?”
患者低下头,咬着嘴唇,轻轻地点了点头。
患者的妈妈激动地说:“是呀,还没来呢,都18岁了,快急死我了!麻烦柴老您给看看,帮我闺女好好调调!”
奶奶皱了下眉头说:“唉,你这个孩子的子宫太小了!”
这时,我正在抄写B超的诊断:子宫偏小。咦,奶奶真是神了。
我赶快把写好的病历本递到对面奶奶那里去,充满好奇的我抬起头,仔仔细细、从头到脚地观察患者,她还是微低头,轻轻咬着嘴唇。我感觉患者也没什么不同常人的地方,应该属于玲珑可爱型的女孩儿,她的妈妈站在旁边,一丝不苟地回答老人家的问题,仔细地记录着老人家嘱咐的服药方法和日常调护。
奶奶是怎么不问就知道患者的病情呢,我猜测可能是患者曾经跟奶奶交代过病情,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惊奇的表情。转念一想,不对呀,明明是我问的病史,我递上病历本之前奶奶都没有看过病历呢,更不可能看到过化验检查的具体情况,怎么就知道患者子宫小呢?
本来准备在患者走后就想问奶奶是怎么知道患者子宫小的,但由于门诊患者源源不断,紧张的工作情况,我就抛之脑后了。直到又有一个患者来,奶奶问了同样的问题,说:“你的子宫偏小吗?”这个问题就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她到底从哪里看出来这个患者子宫偏小的呢?患者还没做检查呢,如果是猜,也不会每次都猜中的呀!我心存疑惑,让患者去做了B超检查。看到报告单的时候,我佩服极了,果不其然!又被奶奶说中了,由此看来,奶奶肯定有方法看出子宫大小,绝不可能是猜的!
等患者走后,我就凑上去问奶奶:“这个患者您认识吗?”
“不认识啊。”
“那,是别人介绍的吗,有谁跟您介绍过情况吗?”
“没有啊。”
“那您是怎么知道患者子宫偏小的呢?上次那个患者,我刚问过病历,还没给您看化验单呢,您就猜出她子宫小。这次这个患者,也是还没做检查,您怎么就知道了呢?”
奶奶看着我追问不舍的眼神,神秘一笑,说:“这个啊,不是‘猜’,是经验!”
奶奶端起水杯,喝一口茶,“相由心生。我看她们两眼之间,两眼间距窄,鼻梁间有凹陷,这种女性一般子宫偏小。”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谨记于心,奶奶诊疗几十年了,这些是多么宝贵的不传之秘啊。
后来我也自己找过资料,中医认为“相由心生”,病也会体现在面相上,《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有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气血上行荣于面部,所以面部也是人体气血及脏腑状况的反映。通过诊查面色、面相、面部整体、五官及各部相应位置,反映人体的病变情况,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会在面相上有所体现,据此粗略地洞悉病情、病位、病性,判断预后,这种方法叫做面诊,又叫相面,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看来,这学中医之人,理当博学,甚至要有几分江湖术士之功才行!《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这是人体任脉的循行路线,任主胞宫,主阴经气血、调节月经,任脉上行注于目。奶奶讲述的,应该是通过内眦间的距离来判断妇女精气血海冲任的盛衰,不荣则小,从而预知到胞宫的大小。
我又翻看了古籍,里面也没有找到有关面相与子宫的记载,为什么会这样,这应该就是奶奶的经验,于是我就照着奶奶的经验自己研究。
可是我自己出门诊的时候,借奶奶的经验试用,却不尽如人意。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卵巢早衰的患者,停经好久了,子宫卵巢也应该都萎缩变小,我仔细端详着患者的面容,好像有点符合奶奶说的那种面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嘱咐患者做个B超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子宫真的小于正常值。可有些患者呢,观面相真的是典型的“小子宫面貌”,出人意料的是B超显示的子宫大小还算正常。
看来,奶奶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学会的,我还需要积累很多临床经验才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