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出名门
章次公于1921年(18岁)考入我国第一所中医院校——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第5届毕业生,在学校内接受多位教授的良好培育,由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敏悟过人,已经迅速成长为名列前茅的有志中医。其中对章次公最有影响力的是丁甘仁、曹颖甫、章太炎三位老师。
丁甘仁(1866—1926)先生,又名泽周,是江苏省武进县通江乡孟河镇人,早年勤学深研孟河诸医家专长,擅治外感病多创套方,轻灵中不乏重剂;对杂病调治崇尚和缓醇正。精于内、外、妇、儿兼治,多学科全擅的独到诊治经验,显效卓著,成为一代宗师,海派名医,多年来致力于振兴中医事业及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将其主要成就,总结如下。
丁甘仁先生成长于孟河,先期学医于同族丁松溪,后向马培之学习,私淑费、巢诸家医术,善于闻道博学,广泛阅读古今著名医家书刊医案,钻研医道,吸纳精华,学业有成,术益精深。初悬壶无锡、苏州等地,后经巢崇山推荐,至上海仁济善堂施诊,医道大行,常与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张聿青诸同道交往,博采众长,尝谓“学无止境,见闻宜广”,习医者理应善于通晓和吸纳古今医家的特色心得。由于丁氏理论联系实际,亲身实现博学多能、贯通古今医道,并且乐善好施,深得劳苦大众的爱戴和欢迎,故于1924年得到孙中山大总统题颁 “博施济众”的荣誉称号。曾编写 《孟河丁氏医案》《喉痧诊治概要》《药性辑要》《脉学辑要》《诊方辑要》等专辑和著作,广为传颂。
丁甘仁先生于临证经常综合应用古今南北医家的经方与时方学说于一炉,开创 “寒温统一论”的先河。对仲景 《伤寒论》最有研究,精通六经传变之道。丁氏认为凡是临证看病,必须 “先定六经”,然后 “按经辨治”。他曾教导我们:单单阅读 《内经·热论》是不够的,必须熟悉 《伤寒论》和 《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各家学说和著作,因为这是全面掌握急性热病辨证论治基本理论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只有悉心研究,深入领会,结合临证实际,才能有所收获。还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因人制宜。例如他在治疗伤寒时,邪传阳明,舌苔转为灰腻,中焦食滞,湿浊互阻不化时,除用经方葛根汤透解阳明之经邪外,还采用时方藿香正气散宣化中焦之湿滞;在治疗风温时,除用时方清肺化痰、生津增液外,颇多应用经方的麻杏石甘汤和白虎汤;在治疗湿温时,除用时方上下分消、宣化湿邪外,亦常结合应用仲景的经方如小柴胡汤、理中汤等。尤其在攻克时疫喉痧(猩红热)病流行时,颇多采取内外同治的方药,得到较好疗效,为后学者树立了读书风气和榜样。弘扬祖国传统医药学,成为德高望重的 “中医泰斗”。
丁甘仁先生悬壶上海,技业精深,蜚声中外。但他认识到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加速培育中医人才,主张传承中医精湛医术、需设学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单靠传统带徒方式,诚难实现愿望,于是立志兴学,在1916年集资创办中医教育,1917年成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广育人才;又建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除广开慈善事业外,还可作为临诊实习场所;以后又一度创办上海中医女子专门学校(后合称上海中医学院),办学坚持中医传统特色,同时适当配备现代医学基础知识,以迎合时代之需要,从此各省市求学者闻风而来,其中如丁济万、程门雪、黄文东、王一仁、张伯臾、章次公、秦伯未、严苍山、许半龙等传承丁派医术最有盛名。如此苦心经营数十年,先后完成学业共有30届,累计培养了近千名的毕业生,桃李盈门,人才辈出,自然形成 “丁氏学术流派”,为开拓和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丰功伟绩将永垂史册。
丁甘仁先生的卓越成就为后来学者作了好榜样。丁甘仁先生是章次公的中医启蒙老师,章次公入校后是因亲受丁甘仁先生的教导,所以得到丁甘仁先生最真实和最亲密的教导。丁甘仁先生开创 “寒温统一论”先河,以及温病寒化而用参附龙牡汤等临证经验,均对章次公的医疗实践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直接的影响。
江阴曹颖甫(1866—1937)先生,又名家达,别号拙巢老人,1919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经方学》教授和教务主任。平素即以经方治病,次公先生闻曹师之论述,犁然有当于心,执贽门墙,课余到曹师家,曹师还教授新城之诗,桐城派之古文,出入数年,反复问难,相得也。时曹师应诊于同仁辅元堂,次公先生侍诊三月,见曹师用经方四逆汤(生附子、炮姜、炙草)重剂治愈垂毙霍乱病五六人。一妇人病干血已久,予抵当汤(桃仁、大黄、水蛭、虻虫)凡数服,桃仁用至七八钱,斯妇经行后,复抱子。后次公先生每遇重证,往往以曹师为法,以经方大剂起沉疴、愈顽疾,时人有 “曹派医生”之称。次公先生在 《仲景经方学》方面有深渊的造诣,乃曹师之教也。曹师亦得意地说:“众多门人中,得我心传者,唯次公一人而已。”曹师著有《伤寒发微》 《金匮发微》两书及 《汉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各若干卷,均为平生精心绝诣的佳作。
余杭章太炎(1869—1936)先生,为晚清国学大师,治学朴实无华,亦渊博精深地熟谙岐黄医术。他对张仲景学说推崇备至,认为 《伤寒杂病论》极为重要。他反对废止中医,同时也反对中医完全守旧,认为中医务求 “自立”,还须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医学,并写有多种阐述中医的著作。次公先生认太炎先生做老师,因为同姓,又认做本家,让次公先生既执弟子礼,又执子侄礼。次公先生过从甚密,经常前去请教,质疑古今国学与医学源流,太炎先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每次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解3~5小时左右。次公先生治学作风朴实,得到太炎先生的赏识,因次公先生身材比较矮小,便戏谑地称他 “笔短如其人”。次公先生有国学的雄厚基础和中医革新思路,实深受太炎先生的颇多影响。此外,太炎先生还教导因明学(因明学是印度的逻辑学。“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学术的意义。就是 “舍似存真”之学)的研究,有助于察事辨理水平的提高。
(王羲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