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序
中医药学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期间它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亦步亦趋地迈进,经历了雏形、形成、变革、发展的过程,终成蔚蔚大观、系统严密的,能完整、全面、系统地保存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奇葩。而到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医遭受了排斥、磨难、取缔、抗争的苦难时期,可谓是痛苦跋涉,渡河登山,风雪缥缈,艰辛备尝。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重新得到了振兴和发展,同时也揭开了中西医结合的序幕,形成了具有我国显著特点的医学结构和格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演,中医事业如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中西医结合如何迈开前进道路上的矫健步伐等问题,都十分尖锐而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中医和西医在医学模式、理论体系及临床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医药学具有显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诸如以三才(天、地、人)思想为基础的整体观,以变易思想为代表的哲学观,以尚中贵和为内涵的价值观,以意象思维为特征的方法论,以仁医仁术为特点的道德观,等等,形成了以非线性为特点,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不息的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体系,实现了灵活性、宏观调摄、针对性的全面结合,逾数千年而不衰。而西医学则以实证、实验为基础,借助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学科紧密结合,促进其医学向多层次纵深发展,形成了以还原论的线性分析方法为主题的医学模式,给西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之成为西方科学进步在生命科学中的一个缩影。于此可见,中医、西医各有优势,可以互补而给民众带来福祉。纵然如此,但是由于二者理论体系迥异,方法学上也大相径庭,给相互结合带来了困难。几十年来,我们中西医同道们在中西医结合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不少成果,然而也存在不少遗憾。在临床中,中医理论的缺失,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异化,以西医的诊断、病理、药理为依据进行中医处方用药的临床现象,在在可见。黄钟毁弃,令人生憾,这种以丢弃中医理论和临床特色为代价的“结合”,不是发挥各自优势的结合,而是一种取代和改造,应该努力加以纠正。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就应在尊重、保持、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特色、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取其长而补其短。我们应该严重关注在中医、西医结合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发挥中医药学的作用。除加强中医理论的研究外,更重要的是从临床实践着手,保持中医临床思维特点,研究和探索中医、西医结合路径和方法,诸如在中医具有优势的病证、病种中,如何吸纳西医的长处以补其某些不足;在西医具有优势的疾病中,应研究中医如何针对其薄弱环节参与其中,以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以临床实践为抓手,假以时日,出波涛而登彼岸,逐步实现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近日,我收到曙光医院周华院长送来由他任主编的《中医心脏病学》的书稿,嘱我做序。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这本动员了全国9所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21所医院、97位中医心脏病学专家组成的庞大的团队,经数年沥血呕心之耗,焚膏继晷,穷其心智的出色努力而铸成的洋洋一百五十余万言,六篇十六卷八十二章的煌煌巨著,其深邃的不因循沿袭的编著思路,深得古今奥窔的精详论述,守常知变的临床方法,使我弋获良多。读后深感该本专著特点颇多。
首先,文献基础扎实。不仅对古代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文献作了详尽梳理,撷取其中与现代心脏病学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同时又对国内外四十多年间的现代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查询及去粗取精的筛选,使此书既能忠实体现中医特色,又能充分反映中医心脏病学在现代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及前沿进展。
其二,以现代心脏病学的框架为基础,从基础到临床,全面构建了《中医心脏病学》。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医心脏病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任务,系统论述了中医心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病机和治法理论及其研究任务,以及常见病证候和各种心脏疾病的辨证论治,等等,具备了构建《中医心脏病学》不可或缺的各种要素。
其三,较好地处理了中西医临床的关系,初步实现了中西医互补。虽然书中对中西医有关心脏病的临床基础、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分别进行了罗列,而其着力点在中医方面,既综合整理了三十多年间中医临床在心脏病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自出机杼,构建了中医心脏病学的临床体系,无论在临床基础方面,还是在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方面,都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始终突出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和把握,从而形成具有中医自身特点的心脏病临床思维方法,在促进中医和西医间的互补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努力。
其四,面向未来,前瞻性地提出了中医心脏病临床难点和关键问题;中医心脏病临床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中医心脏病学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作出了颇具深度的思考。诸此,必将对启示和促进今后中医心脏病学的临床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
其五,匠心独具地编入了中医心脏病临床中常用的“古今方药篇”及系统整理了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脏病的经验,使《中医心脏病学》一书更具特色和更臻完善。
面对这本质朴尚实,特色鲜明,方多法众,启人思绪的大作,令我思潮起伏。它不仅填补了既往对中医心脏病学的临床诊疗、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学科发展乏于系统总结、归纳和阐述的缺憾,为中医同道们提供了一本优良的专著和实用的工具书,也使人们看到了中医临床发展的一种范例和模式,功莫大焉。该书的出版,当属中医界的一件幸事,迨无异议。有鉴于此,故不计工拙,有感而发,遂成此文,尚恐未及万一,祈同道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