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遵惠医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颈肩部

例1 颈椎病
张某,女,52岁,干部。1992年11月25日初诊。
主诉:颈项疼痛3年余,双手指麻木半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989年5月上旬出现颈项部疼痛。1989年3月18日某医院X线片示:C5-7骨质增生,C6轻度楔形改变,双侧颈椎间孔变形、变窄。经对症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其后每因寒冷、劳累反复发作。1992年5月出现双手指麻木。1992年11月5日我院X线片示:C5-6椎体退变伴椎间盘病变。1992年11月中旬因气候寒冷致项背部疼痛加重,双臂及手指麻木而收治。
查体:沿督脉风府至大椎压痛,足太阳膀胱经天柱至风门条索样物,手太阳经秉风、曲垣、肩中俞、肩外俞,手少阳经天髎,足少阳经风池、肩井,压痛并扪及皮下条索状结节。屈颈仰头试验(+),转侧回顾试验(+),击顶试验(+),颈神经根牵拉试验(+),前斜角肌揉压试验(+)。1992年12月19日CT检查:C6椎体变形,上下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消失;C5-7椎体骨质增生,骨性椎管变窄;C5-6、C6-7椎间盘膨出,压迫硬膜囊。舌淡红夹青,苔薄白,脉细弦。
经络辨证:外感风、寒、湿邪客于督脉、手、足太阳、少阳经,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证属:寒湿凝滞,脉络痹阻。病位:督脉、足太阳、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经。
诊断:中医诊断:项痹病
     证型:寒湿凝滞,脉络痹阻
   西医诊断:颈椎病
治则:祛湿散寒,疏经活络。
治法:处方:脊椎九宫穴,中宫C5-7,坎离宫热针;配穴:天柱、坤柱(第四、五颈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肩中俞、肩外俞、肩井、天髎、秉风、大杼、外关、八邪。每次3~5穴,龙虎交战手法;风池、曲池,每次1穴,烧山火手法。治疗6次,颈项背疼痛明显减轻;12次后,双臂及手指麻木基本消失;治疗36次,上述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2年,疗效巩固。
按:中医关于项痹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等。中医学认为,项痹的形成是由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肾亏虚,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以致腠理空疏、卫外不固,风寒邪侵入,痹阻经络,气滞血瘀,筋骨失于濡养,不通则痛所致。《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故选用热针;风池、曲池烧山火手法以疏经通络,行气止痛。
例2 颈椎脊髓损伤后遗症
赵某,男,50岁,干部。1986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四肢肌肉萎缩、手指精细动作障碍2年。
现病史:患者于1980年8月出差途中翻车致颈项部受伤,某军医院摄片示:第2颈椎半脱位。当时感双下肢酸软无力,右侧肢体麻木。经牵引及石膏固定等治疗后,颈椎基本复位,肢体症状消失。1983年4月行胃次全切手术,术后恢复良好。1984年初,渐感双上肢乏力,手指不能做精细动作,四肢肌肉逐渐萎缩,尤以双上肢明显。经上海某专科医院诊断为:颈椎脊髓损伤后遗症。
查体: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掌长肌明显萎缩,大小鱼际、蚓状肌和骨间肌萎缩,肌张力减退,双上肢肌力Ⅲ级,十指呈爪形内曲弯,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消失;双下肢肌肉萎缩,膝腱反射亢进,双下肢肌力Ⅳ级。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经络辨证:督脉损伤,脉络瘀阻,气血亏虚,经筋失养。病位:督脉。
诊断:中医诊断:痿证
     证型:督脉损伤,经筋失养
   西医诊断:颈椎脊髓损伤后遗症
治则:通调督脉,疏经活络,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治法:主穴:颈部华佗夹脊穴(在第2颈椎至第6颈椎棘突下椎间隙旁开0.5寸);配穴:曲池、合谷、肩髃、清冷渊、八邪、四渎、阳池、三间、后溪、伏兔、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主穴针尖偏向椎体方向斜刺,进针1~2寸,针感以局部酸胀并循经感传。配穴针刺获得针感后,给患者以低流量吸氧,在吸氧同时,肩髃、合谷,行青龙摆尾手法,行气补虚,温通气血;曲池、足三里,行苍龟探穴手法,以补虚行气,疏通经络;伏兔、阳陵泉,行赤凤迎源手法,以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后溪、绝骨,行白虎摇头手法,以通调督脉,祛风益髓。留针期间加GZH型电针。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10天,治疗6个疗程,患者双下肢肌肉萎缩和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双上肢肌张力增进,肌力弱,部分萎缩肌群有所恢复,能从事日常工作,手指精细动作仍欠灵活。
按: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手足三阳经均与督脉交会,督脉损伤,经络阻塞,气血亏虚,经筋失荣,故四肢肌肉萎缩,上肢功能障碍。取颈部华佗夹脊穴,调督脉;配三阳经腧穴,疏经活络。患者病程日久,经气匮乏,故给患者吸氧,以助经气;兼施行气手法,以加强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功效。
例3 肩关节周围炎
蔡某,女,46岁,工人。1982年3月24日初诊。
主诉: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2月余。
现病史:患者诉12年前,右肩背于产后受凉,疼痛数月,经服中药加针灸治愈(间或发作)。2个月前,骤感风寒,右肩酸痛加重,继而右肩伸举受限,经打针、服药、贴膏药等治疗无效。
检查:右肩关节外展平举45°,旋后伸提右手拇指抵达第四腰椎,右手内收无法屈达左肩,肩臑外后廉及肩胛牵掣疼痛,天宗、膏肓俞、肩髎、臑会均有明显压痛,局部肌肉稍萎缩,体表温度用半导体点温计测定较健侧低2℃。苔白腻,舌尖红,脉沉细。
经络辨证:正气不足,卫气失固,风、寒、湿邪客于手太阳经筋之征。证属:寒湿凝滞,脉络痹阻。病位:手太阳、手阳明经筋。
诊断:中医诊断:漏肩风
     证型:寒湿阻络
   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祛湿散寒,祛风通络,行气活血,疏调经筋。
治法:按手太阳经病取穴施治。手太阳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故着重温补其气。进针后,适当深刺和久留,以候阳气。留针时,用大指轻弹针尾,使气急行,再运用热针使热力直达病所。针治2次后,右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疼痛明显减轻。针治6次后,患手可伸至左肩。12次后,肩外展75°,后伸拇指抵第12胸椎。针治18次,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随访半年,疗效巩固。
按:《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故以“循经取穴”为主,热针手法,加用热针,速获良效。GZH型热针仪是一种新型的针灸治疗仪器,它的主要特点是能提高并控制针体的温度,起到针刺、灸疗、温针灸、火针等综合治疗效应。
例4 右肩关节周围炎
王某,女,38岁,1992年3月24日初诊。
主诉:反复右肩关节疼痛12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12年前,右肩背于产后受凉,疼痛数月,经服中药加针灸治愈。1个月前,骤感风寒,右肩臂酸痛复作,继而右肩关节伸举受限,经打针、服药、贴膏药等治疗无效。
检查:右肩关节外展平举45°,旋后伸提右手拇指抵达第四腰椎,右手内收不能屈达左肩,肩臑外后廉及肩胛牵掣疼痛,天宗、膏肓俞、肩髎、臑会、云门穴有明显压痛。右肩臂的肩髃、臂臑、臑俞、云门穴用半导体点温计测定较健侧平均低2℃。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细。
经络辨证:肝肾两虚,骨惫懈惰,素体虚弱,如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邪客于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阻滞而形成肩周炎。辨证为正气不足,卫气失固,风、寒、湿邪客于手太阳经筋之症。证属:寒湿凝滞,脉络痹阻。病位:手太阳、手阳明经筋。
诊断:中医诊断:漏肩风
     证型:寒湿阻络寒湿凝滞,脉络痹阻
   西医诊断:右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袪湿散寒,祛风通络,行气活血,疏调经筋。
治法:取肩髃、承肩(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腋窝纹头上2寸处取穴,参见图1-1),采用热针,针温43℃;曲池、顺臂(肩关节前下方,在腋前皱襞上2寸取穴)施电针。留针20分钟,起针后即感肩臂温暖舒适。3月26日二诊:肩髎、顺臂施热针,针温42℃;手三里、会宗、天宗、臑会穴施电针。热针2次后,右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疼痛明显减轻。针治6次后,患手可伸至左肩。10次后,肩外展75°,后伸拇指抵第十二胸椎棘突。共热针治疗20次,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随访2年,疗效巩固。
图1-1 承肩
按:中医认为漏肩风的发病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素体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因则是风寒湿邪。《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患者缘于气血不足,卫表失固,寒湿伏滞;复感风寒,气血凝滞,经络痹阻,故肩臂疼痛,功能受限。《素问·举痛论》说:“得炅则痛立止”。热针能直达病所,祛湿散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故能较快地活络止痛,恢复功能。
例5 神经性皮炎
王某,男,30岁,个体商。2009年5月18日初诊。
主诉:后项部皮肤瘙痒、皮肤粗糙增厚2年余。
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现后项部瘙痒,搔抓后皮肤有粟粒大丘疹。私人诊所敷药治疗后,瘙痒不减,逐渐面积扩大约6cm×8cm,多方治疗,症状加重。皮肤增厚、粗糙.表面呈苔藓样变。近日情志不畅,诱发加重,瘙痒难忍,夜不能寐。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经络辨证:皮损日久不退,耗伤阴血,血虚风燥,局部皮肤增厚、粗糙,表面苔癣样变;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诱发加重,瘙痒难忍。证属:肝郁化火,血虚风燥,皮部失荣。病位:督脉,足太阳皮部。
诊断:中医诊断:牛皮癣
     证型:肝郁化火,血虚风燥
   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
治则:疏肝清热,祛风养血,濡养皮部。
治法:皮癣部阿是穴围刺;配穴:曲池、血海、膈俞、肝俞。配合皮癣部梅花针重扣刺,致皮癣部微出血为度。治疗2次后,瘙痒明显减轻,夜间可安睡。治疗10次后,瘙痒消失,皮肤变软。断续治疗3月余,病症痊愈,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按:神经性皮炎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主的慢性皮肤炎症。患者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蕴阻于肌肤而发病。病变部位为督脉、足太阳经所过,经气阻滞,血虚风燥,皮部失养,故瘙痒。督脉统摄全身阳气,足太阳为多血少气之经;阿是穴围刺,皮癣部重刺出血,以益气泻血。配曲池、血海、膈俞、肝俞,泻法,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例6 冈内侧肌、斜方肌痉挛背筋膜炎
李某,男,36岁,技术员。1977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右侧肩背部疼痛2年余,再发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2年前,参加工地劳动时,挑物过重,其后右肩胛骨及肩关节常觉酸痛、乏力,活动时并有关节弹响。2天前起床后自觉右肩背酸痛加重,经外用药酒按摩后,疼痛更剧,颈项、肩臂及右肩胛部完全不能活动,不敢做深呼吸。
查体:局部无红肿,右肩背部普遍压痛,右斜方肌、冈内侧肌板滞,尤以飞翅穴压痛明显。
经络辨证:风、寒、湿邪入侵或瘀血痹阻于经脉,瘀滞不畅,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证属:经筋久伤,气滞血瘀。病位: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经。
诊断:中医诊断:肩背伤筋
     证型:经筋久伤,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冈内侧肌、斜方肌痉挛背筋膜炎
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治法:取飞翅三穴(参见图1-2),进针后一度手法,患者连称“舒服、痛快”,电针20分钟取针,患者病痛全消。随访1个月,患者2年痼疾,竟针刺1次而愈。
图1-2 飞翅三穴
按:本病属于中医的“痹证”“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范畴,因风、寒、湿邪入侵或瘀血痹阻于经脉,瘀滞不畅,经脉不通所致。《灵枢·经筋》提出“以痛为腧”是针灸治疗经筋病的大法,而《医学纲目》认为“浑身疼痛,但于痛处针,不拘经穴,须避筋骨,穴名天应穴”,从本质上来说,取“天应穴”应该较接近“以痛为腧”原意。足太阳经筋上挟脊上项,在人体躯干部的分布为臂、夹脊、肩髃、缺盆等,其分布范围与背肌筋膜炎的疼痛范围是一致的。当腰背部肌筋膜感受寒邪、慢性劳损时,导致局部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首先受累的是足太阳经筋的腰背段,造成经筋弛缓、挛急、掣痛、转筋、强直而使经筋系统失衡,则易在肌肉的起始点、相互成角处、交叉点形成痛性筋结点。飞翅三穴位置与刺灸法:上飞翅:在肩胛骨内端上边缘,平第2胸椎棘突,距后正中线3.2寸。下飞翅:在肩胛骨内侧缘,平肩胛骨内侧边缘,平第4、5胸椎棘突之间,距后正中线3寸。伏案正坐,两手抱肘平放案上,使肩胛骨外开,肩胛骨突起。先针上飞翅,选用28号3寸毫针,左手拇、食2指将上飞翅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刺入,针柄与脊柱平行,缓慢从皮下由上向下透刺,进针时需随时探查针尖位置,勿使针尖偏向胸腔方向针刺过深。次取下飞翅,用28号3寸针由下向上沿皮透刺,使之与上飞翅穴针尖相对。最后针翅根穴,左手指按其穴位,右手持针于穴位处,向外横刺1~1.2寸,针达肩胛骨下。进针到达应针深度后,嘱患者缓慢地做深呼吸,患者吸气时,拇指向后单向捻转,当针捻到捻不动时,紧捏针柄,有节律地摇摆针尾;患者缓缓呼气时,拇指向前单向捻转,当针捻不动时,紧捏针柄,有节律地摇摆针尾。配合患者深呼吸,捻转行针36次为一度手法。留针20分钟,共行三度手法。亦可在留针期间,用电针机加电刺激,一般选用可调波,频率以60~80次/分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