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肥胖病医案选编
医案1 肥人中风案(《中国医学大成(八)·孙文垣医案》)
太塘程晓山,程松谷从弟也。客湖州,年四十,悬弧之日,湖中亲友举贺。征妓行酒,宴乐月余。一日忽言曰:近觉两手小指及无名指掉硬不舒,也不为用。口角一边常牵扯引动,余幸为诊之。六脉皆滑大而数,浮而不敛。其体肥,其面色苍紫。予曰:据脉滑大为痰、数为热、浮为风。盖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君善饮,故多湿。近又荒于色,故真阴竭而脉浮,此手指不舒,口角牵扯,中风之症已兆也。所喜面色苍紫,其神藏,虽病尤可治。切宜戒酒色,以自保爱。为立一方,以二陈汤加滑石为君,芩、连为臣,健脾消痰,撤湿热从小便出;加胆星、天麻以定其风,用竹沥、姜汁三拌三晒,仍以竹沥打糊为丸,取竹沥引诸药入经络化痰。外又以天麻丸滋补其筋骨,标本两治。服二料,几半年,不惟病痊,且至十年无恙。迨行年五十,湖之贺者如旧,召妓宴乐者亦如旧,甘酒嗜音,荒淫而忘其旧之致病也。手指、口角牵引、掉硬尤甚,月余中风,左体瘫痪矣(瘫痪俗所谓半身不遂也)。归而迎予诊之,脉皆洪大不敛,汗多不收,呼吸气促。予曰:此下虚上竭之候。盖肾虚不能纳气归原,故汗出如油,喘而不休,虽和缓无能为矣。阅二十日而卒。
医案2 肥人闭经案(《中国医学大成(八)·孙文垣医案》)
族侄孙媳程氏,双桂翁女也,年甫三旬,产曾五胎,今则经闭不行者八年,肌肉则丰肥于昔,饮食又倍加于昔,精采则艳美于昔,腹柔不坚,略无所谓病者。独经闭不行,不生育耳。专科率用四物汤、玄胡索、牡丹皮诸通调剂,计服千余帖矣。又如三棱、莪术、干漆、桃仁、苏木之类,莫不概尝,罔有一应。访余为诊。六脉缓大有力。予曰:此脾湿生痰,脂满子宫,徒行血、活血、破血无益也。治宜调气消痰,燥湿熔脂,俾使清瘦,庶新饮食不复生痰,不助肥脂,复为经水,经不期行而自行矣。若被专科者流,局局然养血活血破血,而望其经行不也难乎?盖前剂皆滋湿生痰之味,非有湿痰者所宜,而肥人尤不宜用也。乃为订一方,以平胃散加滑石、桃仁、黄连、姜黄、丹参、南星、半夏作丸剂服之,半年而经行,次年生一子,后连生一子一女。
医案3 肥人气虚卒中案(《张耀卿学术经验集·旧德草堂医案》)
分府符公祖恭人。形体壮盛,五旬外觉手指麻木已有三载,甲辰秋,偶感恚怒,忽失声仆地,痰潮如锯,眼合遗尿,六脉洪大。适余往羊城,飞骑促归。缘符公素谙医理,自谓无救,议用小续命汤,俟余决之。余曰,是方乃辛温群聚,利于祛邪,妨于养正,其故有三:盖北人气实,南人气虚,虽古今通论。然北人居南日久,服习火土,早赋更移,肤腠亦疏,故卑下之乡,柔脆之内,每乘虚来犯,数阴阳颠倒,营卫懈散而成气虚卒中,此南北之辨者一也。况中风要旨,又在剖别闭脱,夫闭者邪塞通路,脱者邪胜五内,正气飞越,脱绝不续,二证攸分,相去霄壤,故小续命汤,原有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证而设,若用于眼合遗尿之脱证,是伤其阴而复耗其阳,此闭脱之辨者二。又风为阳中之阴气,内应于肝,肝为阴中之阳脏,外合于风,恚怒太过,火起于肝胆,内火外风,猖狂扰乱,必挟势而乘脾土,故痰涎汹涌,责脾不统摄,肾不归脏,滋根固蒂,尚恐不及。若徒事发散,是为虚虚。此真似之辨者三。《灵枢》所谓“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走,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端合是证。当法河间、东垣用药,保全脾肾两脏,庶可回春,乃以六君子加黄芪、白芍、桂枝、钩藤、竹沥、姜汁,口服二剂。恶症具减,脉亦收敛,但声哑如呆。此肾水耗衰,心苗舌槁,五更余后,火气下行,肾精上朝,方能出音。遂改用地黄饮子,服之十五剂,大便始通,坚黑如铁,虽有声出,状似燕语,乃朝服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以培脾,夕用地黄汤加苁蓉、当归以滋肾,调理百日,语言如旧,步履如初,但右手不能如前耳。
医案4 肥人手足麻木而痰多案(《洄溪医案》)
运使王公叙揆,自长芦罢官归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余谓公体本丰腴,又善饮啖,痰流经脉,宜撙节为妙。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皆属危证。医者进参、附、熟地等药,煎成未服。余诊其脉,洪大有力,面赤气粗,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服参、附立毙矣!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加生军一钱为末,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疑骇也。戚党莫不哗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药。三剂而有声,五剂而能言。然后以消痰养血之药调之,一月后步履如初。
医案5 肥人真中风案(《时病论》)
南乡余某,年将耳顺,形素丰肥,晨起忽然昏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牙关紧闭,两手之脉皆浮滑。此为真中风也,诚恐痰随风涌耳!令购苏合香丸,未至,痰声遂起,急以开关散先擦其龈,随化苏合香丸,频频灌下。少焉,痰如鼎沸,隔垣可闻,举家惊惶,索方求救。又令以鹅翎向喉内蘸痰,痰忽涌出,约有盈碗,人事略清,似有软倦欲寐之状。屏去房内诸人,待其宁静而睡,鼻有微鼾,肤有微汗,稍有痰声。顷间又一医至,遂谓鼾声为肺绝,汗出为欲脱,不可救也,即拂衣而去。丰思其体颇实,正未大虚,汗出微微,谅不至脱,痰既涌出,谅不至闭;询其向睡,亦有鼾声。姑以宣窍导痰法加东参、姜汁治之,从容灌下。直至二更时分,忽闻太息一声,呼之遂醒,与饮米汤,牙关似觉稍松;诘其所苦,又有垂头欲睡之态。即令弗扰,听其自然,依旧鼾声而寐,汗出周身,至次日黎明甫醒,皮肤汗减,痰声亦平,口眼亦稍端正。复诊其脉,滑而不浮,似乎风从微汗而去,痰尚留滞于络也。继用茯神、柏子养心收汗,橘络、半夏舒络消痰,加穞豆、桑叶以搜余风,远志、菖蒲以宣清窍,更佐参、甘辅正,苏合开痰。本末兼医,庶几妥当,合家深信,一日连尝二剂,至第五朝诸恙皆减,饮食日渐进矣。

医案6 肥人寐中坐起案(《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痰火门》)
初诊:寐中常坐起而不自知,日间静则磕睡。此浊痰迷闭清阳,阳气郁而不宣也。
胆星 川贝 茯苓 陈皮 枳实 半夏 党参 远志 菖蒲
再诊:体肥多湿之人,湿热蒸痰,阻塞肺胃,喉中气粗,呼吸如喘,卧寐之中,常欲坐起,仍然鼾睡,而不自知。所以起坐之故,盖痰阻气郁,蒙闭清阳,阳气郁极则欲伸,故寐中欲坐起也。病属痰与火为患。兹拟煎方开其肺痹,另用丸药化其痰火。痰火一退,清阳得伸,病自愈矣。
射干 橘红 冬瓜子 杏仁 桔梗 象贝 竹沥 姜汁 葶苈子苏子 枇杷叶
另,黑丑(取头末)三钱,莱菔子(炒)三钱,槟榔(炒)三钱,大黄(酒炒)三钱,研末蜜丸,作十二粒,每午后一丸,临卧一丸,噙化咽下。
柳宝诒按:审病既得其真谛,用药自然入彀。丸方中加入菖蒲、胆星、郁金、东丹等以开郁坠痰,较似得力。
医案7 肥人中风案(《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中风门》)
体肥多湿,性躁多火。十年前小产血崩,血去则阴亏而火亢,肝风暗动,筋络失养,已非一日。去秋伏暑后变三疟,疟久营卫偏虚,遂致风痰扰络,右半肢体麻痹,而为偏废之象,调理渐愈。今但右足麻辣热痛,痛自足大指而起,显系肝经血虚失养。据云腿膝常冷,足骱常热,此非足骱有火,而腿膝有寒也。想由湿火乘虚下注,故痛处觉热,而腿膝气血不足,则觉寒耳。至于左胫外廉皮肉之内,结核如棉子,发作则痛甚,此属筋箭,是风痰瘀血交凝入络而成。与右足之热痛麻辣不同。今且先治其右足。
生地 阿胶 五加皮 归身 木瓜 天麻 冬术 独活 丝瓜络牛膝 茯苓 萆薢
医案8 肥人心悸头眩案(《寿石轩医案》)
书云:无风不晕,无痰不眩。又云:昔瘦今肥,责之于痰。又云:痰饮凌心则心悸,上升则头眩。前述诸症,贵恙具见。探其源,则由惊恐伤胆,抑郁伤肝,思虑伤脾,故胆虚善怯,肝旺善怒,脾弱难运,津液不归正化,遂变蒸而为痰饮。饮入经络,则筋惕肉
;扰心肾,则梦神恍,间有遗滑,多疑不决;多食善饥,均痰热熏灼之为患耳。脉象沉弦且滑,久则有类中之虞!速当镇静精神,清心寡欲,庶与药饵兼功。

八楞麻五分,瓜蒌霜一钱,茯神苓各三钱,苦竹根一钱五分,珍珠母三具,盐水煮首乌藤三钱,广橘皮络各一钱,甘菊炭七分,明天麻一钱,去油汉防己五分,合欢皮五分,北秫米三钱,白蒺藜三钱(去刺),法半夏一钱五分,涤饮散五分。
医案9 肥人中风案(《竹竿山人医案》卷一)
平昔嗜饮,湿痰内滞,清窍被蒙,以致手指无力,舌掉不灵,语言滞钝。脉来弦大而数。此中风之候,关乎心脾两脏者,最难全愈。
真茅山术9g,陈皮4.5g,石菖蒲4.5g,瓜蒌仁9g,钩藤12g,远志3g,姜制半夏6g,茯神6g,制南星2.4g,霞天曲9g,竹沥5匙,姜汁2匙。
接服方,以泻心汤豁痰为主治。
姜汁炒川连1.2g,姜制半夏4.5g,真茅山术6g,远志3g,茯神6g,陈皮4.5g,制附子1.8g,霞天曲9g,瓜蒌仁9g,石菖蒲4.5g,姜汁3匙。
素体肥盛,气血两亏,顽痰挟风,袭于手足太阴之络,左偏麻痹不仁,神呆善悲。脉形空软而数。心脾俱虚矣,交春防猝然之变。
真於术6g,制南星2.4g,炒当归6g,秦艽6g,真茅术6g,化州红3g,法半夏4.5g,炒远志3g,制附子2.4g,茯神6g,加姜汁1瓢(冲)。
医案10 肥人痰涎郁结案(《医学衷中参西录》)
一妇人,年三十许。身形素丰,胸中痰涎郁结,若碍饮食,上焦时觉烦热,偶服礞石滚痰丸有效,遂日日服之。初则饮食加多,继则饮食渐减,后则一日不服,即不能进饮食。又久服之,竟分毫无效,日仅一餐,进食少许,犹不能消化。且时觉热气上腾,耳鸣欲聋,始疑药不对证。求愚诊治,其脉象浮大,按之甚软。愚曰:“此证心肺阳虚,脾胃气弱,为服苦寒攻泻之药太过,故病证脉象如斯也。”拟治以理饮汤。病家谓,从前医者,少用桂、附即不能容受,恐难再用热药。愚曰:“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药,况又些些用之,病重药轻,宜其不受。若拙拟理饮汤,与此证针芥相投,服之必无他变。若畏此药,不敢轻服,单用干姜五钱试服亦可。”病家依愚言,煎服干姜后,耳鸣即止,须臾觉胸次开通。继投以理饮汤,服数剂,心中亦觉凉甚。将干姜改用一两,又服二十余剂,病遂除根。
医案11 多食多便肥胖症一例(《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周凤梧医案》)
赵某,女,32岁。初诊:1963年4月6日。
诉多食、多便,每日进餐10余次,甚至口不离食,不吃则心慌无主,日食粮量达三斤半许,且食后即感腹内隐痛而里急,每天入厕亦达十数次之多,所便不多,每便后辄晕厥,少时自苏,故入厕必须有人扶持。
诊查:面胖如圆月,色现晦滞,腹大似鼓,肢体丰硕,经常心悸失寐,胸闷腹胀而气短,右胁疼痛,头目眩晕,无力下床活动,脉见右缓滑、左沉涩,舌苔中黄而燥。
辨证:目前突出症状是多食多便,推之病机,胃热则消谷,显系胃强脾弱、阳明腑证、实热内滞之候,乃本虚标实。
治法:法宜通因通用,拟三一承气汤以泄腑实积热而先治其标,他症当为另图。
处方:生大黄9g,姜川朴4.5g,炒枳实4.5g,元明粉3g(冲),生甘草6g。
上方药连服4剂,每天大便七至十数次,继服4剂,大便逐渐减为3次(均系软便,夹有脓污胶质),食量次数均减少,唯便时排泻迟滞,约半小时许方可。进药至4月17日,大便泻下一块状物,长可达尺(色黑褐如酱,未查系何物体),觉腹内轻舒,但多食一症,去而不彻。
本症自1963年4月至是年9月,计进服三一承气汤42帖,叶氏养胃汤加味10帖,五皮饮加味12帖,归脾汤20帖,总共80余剂,患者康复,已能步行至大街购物,饮食调养数月,恢复工作。
[原按]在进泻剂过程中,曾经有手臂麻木、口舌干燥、遍体浮肿、小溲短少等症状交替出现。按脾主四肢,胃热伤津则口燥,血不荣筋则肢麻,脾弱不能运布水液下输膀胱,反而泛滥肌肤,则全身浮肿而小溲短少。口干舌燥,胸闷胁痛,则用叶氏养胃汤,或加柴胡、芍药、枳实、青皮等。浮肿溲少,即用五皮饮加车前、牛膝、木通、通草、丝瓜络等,交替投剂,标本兼顾。及至胃肠出纳正常,肿消溲利,病情大为好转之后,只遗心悸头眩,遂改服归脾汤以竟全功。
医案12 肥胖伴月经失调案(《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丁济南医案》)
余某,女,27岁。1959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于1953年起,体重明显增加,由原来的104市斤,到1959年增加至132市斤,伴颈部变粗,腹满和背部脂肪增厚。自觉头晕、乏力。月经周期参差,数月一行或一月二行,经量少而色黯,经期延长,旬余始净。行经期间,口腔黏膜破碎,唇焦。曾请中医诊治,未见明显疗效。在某医院检查基础代谢在正常值内,诊断为单纯性甲状腺肿,给予甲状腺素片和碘化钾治疗,但疗效不佳,且出现性格改变,急躁易怒,声音变粗,头顶胀昏,夜寐不安,汗少,连夏天也无汗,晨起面浮足肿,皮肤绷紧作胀,目干,鼻热,咽燥,口苦而干且有痰,两太阳穴作痛,伴颈背牵强,大便秘结,小溲短少赤热,时有刺痛感等而住入我院诊治。
主要体征:面如满月,红润,皮肤粗糙且多痤疮,体胖,脂肪多堆积于躯干之背部。全身毳毛丛生,头发、眉毛均多,且粗而黑,面部伴有胡须生长,胸、腹、脐部毛粗长,腹、臀部皮肤出现白色花纹与紫纹。
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为10.24mg及6.72mg,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为11.24mg,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4/mm 3。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兴奋以后,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为20.36mg,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为17mg及29mg,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77/mm 3。
诊断为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征)。
治疗经过:入院后,因病员不愿手术治疗,故转中医病房,用中药、针灸和气功等治疗,但效果均不显著。中医曾按肝胆相火内郁,冲任失调治疗,方用龙胆泻肝汤及知柏地黄丸加减,未见显效。
1960年1月25日改用肺郁治法。遍身肤胀不舒,经行艰少,咽梗痛,苔薄舌干,脉沉细。服苦寒药则症状稍减,服甘温药则症状更甚,属实可知。拟于苦寒中加以通理开腠理之品。
桑叶皮各12g,荆芥穗6g,蝉蜕4.5g,知母9g,木通9g,萆薢12g,苦参18g,石斛30g,天花粉9g。
1960年3月31日:库欣综合征,住院已9个月,最近2个月来,应用了开鬼门发汗,宣肺解郁后,立见好转,皮肤紧张消散,已能汗出,经已来潮,毛发未见增多,相反毛发颜色减淡。内分泌检查亦见进步(1960年2月25日: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10mg,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6mg)。
此后,根据开肺郁原则,在上述基本方中随症加减,进行治疗,前后共服中药214帖,于1960年6月10日治疗好转出院。出院时月经已每月来潮,但经量不多,毛发较前减退,体重已减低到110市斤,皮肤紧张感基本消失,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为5.18mg,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为7.07mg。
出院后门诊随访,体形虽仍偏胖,但已经正常工作,于1967年结婚,1968年怀孕生一男孩。
医案13 肥人头昏眩晕耳鸣案(《姚贞白医案》)
高某,男,55岁,干部。1970年7月初诊。
体形肥胖,湿痰较重,多年来积劳过度。自1952年起,即感头昏,眩晕,耳鸣,如乘舟车,夜卧不安,梦多。有时胸闷、痰凝、欲呕、食少。10多年来,血压波动在180/110mmHg上下。经西医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服西药并服中药滋补剂,病情不减,近已停止工作,特约余前往会诊。
症见舌苔薄白,微腻,脉象右滑,左弦细。余谓此属疲劳过度,心神不宁,又因湿痰凝滞,脾运受损,肝之清阳不升,发为眩晕。法宜淡渗利湿,化痰理气,升清降浊,健脾宁心为治。处方:
法半夏9g,明天麻9g,漂白术9g,白茯苓15g,化橘红6g,淮枣仁15g,炙远志6g,石菖蒲3g,炒枳壳6g,生甘草3g,炒苡仁15g,净秫米15g,荷叶顶2个。
二诊:服上方5剂之后,夜卧渐安,血压稍降,头目仍发眩晕,耳鸣腰楚,咯痰较多,二便如常,饮食增加,胸闷已减。左脉稍弦,右仍濡滑。乃脾为湿困,痰凝未除,清浊升降失司,肝肾不足。嘱须尽量节制肥甘腥腻及动湿生痰之品。续用原方增减。
法半夏9g,明天麻9g,漂白术9g,白茯神15g,化橘红6g,光杏仁9g,炒苡仁12g,生杜仲12g,建莲子15g,生甘草3g,石决明9g,荷叶顶3个。
三诊:上方连服1 5剂,诸症均有显著减轻,血压降至150/80mmHg。患者已能适当工作,独自行走,饮食增加,二便正常。脉转缓和,舌淡苔润,唯精神尚弱。证属湿痰渐化,心脾功能逐渐恢复,清浊渐分而肝肾未足。可用原方稍佐滋养固脾之品,调理善后。
炙首乌15g,漂白术12g,白茯神15g,明天麻9g,法半夏9g,化橘红6g,黑小豆15g,沙蒺藜12g,生甘草3g,炒苡仁12g,荷叶顶3个。
[原按]脾虚湿痰郁阻引起的晕眩症,临床较多。病的初期,往往辨证不确,或用滋腻,或用强壮,或用温燥,或用寒凉,甚或使用攻下,皆未获效,反致缠绵,固当重视病因病理的特点。此例首用淡渗利湿,化痰理气,升清降浊,以治其标,方中兼以健脾宁心,条达肝肾;继投补益,以固根本。此法可供借鉴。
医案14 肥人糖尿病案(《姚贞白医案》)
外宾某,男,40岁。1959年7月初诊。
世居热带,嗜烟酒,喜冷饮,面色黧黑晦暗,体形胖臃,望而知为湿痰内滞之体。自述染患糖尿病已数年,每日需饮水数十杯,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影响睡眠,且溺色黄浊,似油脂浮于其上,但饮食不减,身体愈趋肥胖。化验检查,尿糖、血糖均高。多方治疗,效果不显。余往诊时,除见上述病情外,患者且感头眩,身困重,足软无力,口燥思饮,时有痰凝作咳。诊脉弦滑,舌苔干黄。此属消渴日久,脾肾阴虚,胃火内炽,津液不升,湿热痰浊不化。权宜清热化湿,后当壮水之主。
处方:粉葛根9g,天花粉9g,白元参9g,麦门冬9g,京半夏9g,川贝母6g(冲),广橘络9g,生石膏12g(打碎),淡竹叶6g,茯苓12g,苡仁12g。
二诊:上方服5剂,患者渴饮略少,溺色转淡,次数稍减。舌苔较润,脉仍细弦而滑。时咳嗽,痰凝,夜卧不安。此消渴渐退,病久阴虚脾弱,湿痰未化。续以上方加减。
白元参9g,麦门冬9g,白茯神15g,炒知母6g,粉葛根9g,天花粉9g,鲜芦根18g,半夏曲9g,广橘络9g,京竹叶30片,净杷叶3片。
三诊:上方复进5剂后,患者小便次数尤减,质渐清,色转淡,虽口燥思饮,而量已不多,咳嗽渐稀,尚有痰凝。夜能入睡,多梦。已能单独下楼散步。自述头眩减轻,肢体较前轻松灵活,臃肿日消。脉弦滑渐平,舌润,苔黄已退。此消渴症逐渐好转,而脾肾未足,心神不宁。
拟方:枣仁15g(冲),茯神15g,炒知母6g,天花粉9g,粉葛根9g,金石斛9g,广橘络9g,炒杭芍9g,京半夏9g,鲜芦根15g,净杷叶3片,竹茹6g。
四诊:上方续服5剂,饮水大减,已不觉口渴。经化验:尿糖、血糖正常。面色由晦暗转现红润。咳少,痰凝渐涤。每夜均能入睡,尚有梦境。舌红润,脉和缓。多年痼疾,一旦减轻,患者心情舒畅,对我国医学深感敬佩。为彻底根治,因拟善后调理之方如下:
干地黄12g,怀山药12g,茯神15g,粉丹皮6g,枣皮6g,炒泽泻6g,粉葛根9g,天花粉9g,京半夏9g,广橘络9g,枣仁15g(冲),净杷叶3片。
某医院赠送该外宾蜜制六味地黄丸5kg,嘱其每日早晚各服1丸(约9g)。1962年来函,谓病已痊愈,并未复发,特致谢云。
[原按]先以清凉甘淡,润燥生津,祛湿化痰,利肺止咳,为其清除体内蕴邪已久之湿热痰浊,使肺、脾、肾之功能改进,因而气机豁达,津液上升,化源资布;继用养心安神,滋益脾肾之法,巩固疗效。
医案15 肥人停经案(《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肖某,女,28岁。1975年6月初初诊。
已婚未孕,停经2年,性欲减退,食欲差,体重增加到70kg,呈向心性肥胖。17-羟5mg,17-酮4.5mg。面部、齿龈、乳头色素明显。浮肿,颈部欠舒,左侧偏头痛。脉沉细而缓。舌质淡。辨证:脾肾阳虚。治则:温肾运脾,固督通络,佐以益气化瘀。
处方:河间地黄饮子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熟附片24g(先熬2小时),肉苁蓉12g,党参60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黑故脂12g,地鳖虫9g,炒蒲黄9g,川芎6g,红泽兰12g,苍术9g,山楂3g,京半夏3g,自然铜3g(醋、研末,胶囊装,吞)鸡内金9g,生黄芪60g。每周6剂,连服2周。
6月28日二诊: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其他依故。脉濡缓。舌质仍淡。治则:守前法继进。
处方:上方去自然铜,加蜈蚣2条、乌梢蛇9g。连服4周。
7月29日三诊:服上方后疗效显著,体重减轻2.5kg,头痛、腰痛减,精神转佳,色素变淡。性欲微增,怀孕心切,但输卵管仍未通。脉舌同前。治则:守前法继进。
处方:上方去半夏、黑故脂,加覆盆子24g、淫羊藿24g、麝香0.3g(冲服)。每周6剂,连服8周。
9月29日四诊:服上方后疗效更显著,体重已减至60kg,黑色素更淡,精力和食欲大增。月经已来潮,但量少,有带。17-羟已上升到6.8mg,17-酮7.5mg,前者已基本正常,后者已正常。脉缓,舌质仍略淡。治则:守前法继进。
处方:第三诊方去山楂、附片,加杜仲9g、续断60g、炒川楝9g、山甲珠9g、鹿角胶9g。连服8周。
11月30日五诊:肥胖体态及色素消失,眠食俱佳,月经按期适量,有性欲要求。舌质不淡,苔薄白,脉缓。
处方:第四诊方加水蛭6g,为常服方,每周服3~4剂。
患者因各方面感觉正常,返回原单位工作。经随访,已怀孕6个月,病已治愈。
医案16 肥人输卵管不通案(《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曾某,女,36岁,四川大学教师。1963年10月20日初诊。
结婚10余年未受孕。经四川省医院诊断为输卵管不通、一侧输卵管积水、附件炎、宫颈炎。形体肥胖,精神疲乏,腰痛耳鸣,畏寒肢冷,胸闷乳胀,食少便溏,带下清稀,月经紊乱,量少色污有块。脉沉弱。舌质淡,苔润滑。治则:温肾运脾,调中化湿,佐以祛瘀。
处方:河间地黄饮子合理中汤加减。
熟附片24g(先熬2小时),肉苁蓉12g,党参24g,生黄芪60g,熟地12g,白术9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鸡内金9g,地鳖虫9g,炒蒲黄9g,杜仲9g,炮姜9g。
每周6剂,连服4周。
二诊、三诊:治则与处方同初诊。
1964年1月22日四诊:服上方3个月后,仍未受孕。但诸症悉减,精神好转。治则:守前法继进。
处方:上方去附片、肉苁蓉,加覆盆子24g、淫羊藿24g、鹿角胶15g、河车粉9g。每周6剂,连服4周。
疗效:服上药2个月后受孕,产子4kg。
医案17 肥胖病一例(《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振华医案》)
李某,女,29岁。1980年4月23日初诊。
肥胖2年余,伴头晕头痛。咽喉干涩,五心烦热,日食1.5斤,倦怠乏力。对称性肥胖,体重92kg,身高1.72m,血压130/90mmHg,皮肤色黯无紫纹,心肺(-),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苔薄黄,舌质黯红,脉象沉细。辨证:肝肾阴虚,湿阻血瘀。治法:滋阴活血,祛湿清热。
处方:蒸首乌20g,枸杞子15g,丹参20g,丹皮10g,赤芍15g,莪术10g,桃仁9g,郁金10g,山楂15g,鸡内金10g,草决明15g,荷叶30g,泽泻12g,琥珀3g(2次冲服)。
上方药服35剂。体重下降6.5kg。头晕头痛、咽喉干涩、五心烦热等症消失,饮食减少,日食1斤左右,面色红润,四肢有力。继以原方减鸡内金、草决明、荷叶、琥珀,加云苓20g、薏苡仁30g、九节菖蒲10g,以巩固疗效。
[原按]据症状分析,本案除有浮肿肥胖症外,兼有明显的头晕头痛、咽喉干涩、五心烦热、舌苔薄黄、舌质黯红、脉象沉细等症。其病理既有水湿停滞,又有阴虚内热、湿阻气机、血行不畅。故治法宜滋阴活血、祛湿清热。由于本案病理比较复杂,在用药上注意了滋阴而不助湿,利湿而不伤阴,清热而不伤脾,活血注意行气,药证合拍,故收效显著。
医案18 肥胖治验一例(《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周筱斋医案》)
萧某,女,38岁。1978年7月10日初诊。
五六载来形体遂渐肥胖,并伴眩晕、闭经、漏乳等症,至1976年底体重增至88kg。诊查:患者形体呈均匀性肥胖,眩晕耳鸣,步履不实,时欲倾跌,肢体重滞不利,手握不紧,心悸间作,咯吐多量白色稠黏细沫痰,痰出则神清气爽,口干欲饮,月经常延期或闭,舌苔腻,脉象沉滑。辨证:证属水谷成痰,痰凝气滞血瘀。治法:治拟运脾燥湿化痰,执中央以运上下。
处方:炒苍术6g,炒白术6g,法半夏9g,陈皮6g,茯苓15g,黑豆皮9g,生苡仁12g,石菖蒲3g,竹茹9g,荷叶15g,梗通草3g。
服药17剂,形肥减,腹围小,眩悸均轻,大便三四日一行;月汛后期旬日来潮,量较多,五天告尽;咳痰减而不已,质稠黏,苔脉同前。拟初议增其制,参入活血通瘀。
处方:制半夏9g,茯苓12g,陈皮5g,炒枳壳9g,竹茹6g,风化硝(分冲)4g,全瓜蒌12g,火麻仁12g,川贝母5g,桃仁6g,石菖蒲3g,荷叶15g。
连投药24剂,体重已降至76.5kg,肢体灵活。两手伸握自如,体力增加。又间断服用上方药30剂,最后来诊,已无不适。
[按语]本例肥胖病患者,通过中药治疗,时经5个月,服药90余剂,体重由88kg降至76.5kg,自觉症情亦基本消失,疗效较为满意。历来方书大多认为肥人形盛气虚,多湿多痰,说明肥胖的病理,气虚(主要是脾虚)是本,痰湿是标。联系本例见症分析,实属一派痰浊标实为主的现象,眩晕、耳鸣为痰浊上蒙,清阳不展;心悸是痰浊凌心,心神不宁;经常咯吐黏白痰,痰出则神思爽利,是脾家痰浊于肺蒙心之征;肢体重滞、手胀,为痰浊阻络所致;脉沉滑乃痰浊内蕴,气机郁滞之候。综观诸症,俱属因“痰”致病,故治疗始终以化痰、祛痰为主要大法,以温胆、导痰为主方,随证配伍加减,并据“荷叶灰服之令人瘦劣”之说,取荷叶以消肥脂。
医案19 肥人闭经案(《米伯让先生医案》)
王某,女,26岁,干部。因情志所伤,经行中断1年。症见体形肥胖,胸肋痛胀,舌质黯,苔薄黄,脉弦细涩。诊为闭经病,气滞血瘀证。方用玉竹散配针灸。
处方:桃仁14g,红花14g,熟地28g,当归14g,川芎14g,赤芍14g,大黄10.5g,芒硝10.5g,玉竹14g。每日1剂,连服6剂。
针灸部位:三阴交、中极。每2日1次,6日为1个疗程。治疗7日后,月经来潮。
[原按]本例闭经,乃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冲任瘀阻,胞脉闭塞,经水阻隔不行而形成闭经。方用玉竹散配合针灸治疗,月经来潮,关键是行气活血,方中芒硝、大黄二味刺激肠道而引起子宫强收缩作用。
医案20 肥人痿病案(《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洪某,女,33岁。1973年宫外孕手术后,逐渐肥胖,乏力,肢倦,月经色淡量少。去年8月突感握物困难,手足痿软,行走不便,已失却自主生活的能力,经期症状加重,心中懊
,伴有心慌,多汗,多梦。一度低血钾,纠正后症状不见好转,头颅摄片阴性,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院外会诊,拟为: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②单纯性肥胖症。医治3年,毫无进展。

患者形体丰腴,言语有力,但倦怠不能行动,脉沉迟无力,舌紫满布。此乃阳虚气弱,不能畅通气血,宿瘀久滞不化,新瘀又生。即王清任所云:“元气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丹溪心法》论痿证“亦有食积死血妨碍,不得下降者”。乃取益气化瘀之法。
桂枝6g,龙骨15g,牡蛎15g,黄芪18g,党参12g,桃仁9g,丹参12g,牛膝9g,红花9g,山甲9g,蒲黄9g,赤芍12g,川芎9g,乌梅4.5g。
服药30帖后,懊
先除,并能扶持行走,乃去乌梅继续服用。服药100帖后,已能上下楼单独行走,生活自理。

医案21 肥人伴代谢综合征案(丁学屏验案)
姜某,男,45岁,1961年12月生。2009年4月17日初诊。
身高180cm,体重97kg,腰围100cm,体重指数(BMI)29.9。十几年前曾胃火旺经治而愈。有高血压病史5~6年,血压(BP)130/90mmHg,有高血压家族史。春节之前空腹血糖(FPG)6.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8.9mmol/L,甘油三酯(TG)3.04mmol/L,眼底动脉Ⅱ度硬化。舌淡红,苔浊腻,脉左濡滑,右弦缓,中脘幽痛,寤寐尚安。此风火相扇,烁液成痰,痰浊留踞清旷之所,胸阳失展。治拟轻清凉泄,宣痹通阳。
冬桑叶9g,丹皮6g,夏枯草12g,杭甘菊9g,天麻6g,钩藤12g,薤白头9g,半夏9g,石菖蒲9g,苍术9g,土茯苓30g,川萆薢30g,金银花30g,生槐米15g,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后下),姜黄9g,郁金9g(打),莪术15g,生苡仁30g,败酱草12g,马勃3g(包),蒲公英12g。14帖。
2009年4月29日二诊:体重95kg,FPG6.2mmol/L,2hPG<9.0mmol/L,BP110/80mmHg,心率(HR)76次/分钟,律齐。步缓轻捷,张口呼吸,寐来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而糙。脉弦缓。厥少气火渐平,痰浊渐化,续从前意为治。
冬桑叶9g,丹皮6g,夏枯草12g,杭甘菊9g,天麻6g,钩藤12g,半夏9g,石菖蒲9g,苍术9g,土茯苓30g,川萆薢12g,金银花30g,生槐米15g,丹参15g,檀香3g,砂仁3g(后下),姜黄9g,郁金9g(打),莪术15g,生苡仁30g,败酱草12g,马勃3g(包),蒲公英12g,川贝母6g,黛蛤散12g(包),南沙参12g,枇杷叶12g(去毛,包),芦根15g。14帖。
2009年5月15日三诊:差旅广州。旅途劳顿,人觉疲劳。2hPG9.3~9.8mmol/L。体重减轻十几斤后,未再减轻。22时就寝,凌晨5时即醒。舌淡红,苔黄糙。脉左濡弱,右弦缓。BP114/84mmHg,HR76次/分钟,律齐。痰浊又甚,制其大剂。
4月29日原方加蔻仁(后下)3g、荷叶30g、佛手4.5g、香橼6g、山楂肉12g、谷麦芽各15g、制川朴4.5g、藿香6g。14帖。
2009年6月5日四诊:体重93kg,BP120/80mmHg。形神乏力,22时睡眠,易醒。FPG5.6mmol/L,2hPG7~8mmol/L。未服降糖药,头痛未作,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浊腻未化。脉弦缓。风阳未靖,痰浊未化。续从前意加减。
原方半夏改竹沥半夏9g,川贝母改12g,黛蛤散改18g(包),加决明子9g、青皮4.5g、新会皮6g。28帖。
医案22 肥人案一则(丁学屏验案)
徐某,男,19岁。浙江余姚永平村。2009年4月23日初诊。
身高170cm,体重116kg,BMI 40,腰围113cm。自幼5~6岁开始肥胖,近1年增重25kg。喜欢吃肉、蹄膀、甜品,极少运动。晚间8—9点睡觉,早8—9点起床。BP110/80mmHg,HR 80次/分钟,律齐。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濡弱。此膏腴酿热,甘甜滋湿,湿热变生败浊,瘅阻三焦,气化失司,皮里膜外,脏腑经络之间,蕴阻不化,形体臃肿。治拟益气运脾,疏瘀化浊。
西党参30g,清炙芪30g,苍白术各9g,法半夏9g,白芥子15g,新会皮6g,小青皮6g,鹿衔草30g,泽泻30g,桑寄生30g,川怀牛膝各12g,宣木瓜9g,晚蚕砂12g(包),生苡仁30g,王不留行9g,土茯苓30g,制首乌15g,金银花30g,郁李仁12g,山楂12g,荷叶30g,玉竹30g。14帖。
二甲双胍(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
2009年5月7日二诊:体重减轻3kg。BP110/75mmHg,HR56次/分钟,律齐。舌淡红,苔薄。脉濡滑。方病相应,续以前治。
4月23日方加姜黄9g、郁金9g、莪术15g。14帖。
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
2009年5月21日三诊:体重又减轻3kg。活动自觉轻松,寐安,便调。BP105/75mmHg,HR80次/分钟,律齐。舌嫩红,苔薄黄。脉左濡滑,右滑实。方病相应,从前意扩充。
5月7日方加决明子9g、夏枯草12g、茯苓30g、冬葵子20g。14帖。
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
2009年6月3日四诊:体重减轻4kg。自觉走路轻松,寐安,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濡弱。方病相应,续以前治。
5月21日方加当归12g、香橼9g、槟榔12g。14帖。
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
2009年6月19日五诊:中断锻炼,体重未能减轻。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脉濡弱。
5月21日方加川芎9g。14帖
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
2009年7月2日六诊:体重减轻5kg。疏于运动,大便或溏或结。舌淡红,苔薄。脉弦缓。BP105/75mmHg,HR60次/分钟,律齐。方病相应,续以前治。
6月3日方加川芎9g。28帖。
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
2009年7月30日七诊:服药半月,停服半月。体重未反弹。
医案23 肥人合并糖尿病案(丁学屏验案)
水某,男,27岁。2010年1月9日初诊。
5岁以前羸弱多病,调治之后,纳旺寐安,形体逐渐肥胖。身高1.72m,体重90kg,BMI30.4;1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增高,目前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mmol/L;血脂:甘油三酯(TG)5.39mmol/L,血清总胆固醇(TC)6.39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87mmol/L;尿酸550mmol/L;血压140/90mmHg。形体肥胖,腹大腰粗,形神困顿,四肢懈惰,头时晕眩,便解如常。舌淡红,苔薄,脉濡弱。辨证:脾土卑监,痰浊弥留,三焦气化失司,风阳翔动。治疗原则:运脾化浊,舒气化瘀,柔肝息风。
处方:清炙芪30g,焦白术9g,茯苓30g,竹沥半夏9g,青皮6g,新会皮6g,白芥子15g,姜黄9g,广郁金9g,莪术15g,珠儿参30g,天冬15g,麦冬15g,玉竹30g,决明子15g,夏枯草12g,天麻6g,黄连3g,漏芦12g,生薏苡仁15g,土茯苓30g,金银花30g,川萆薢12g,虎杖30g,百合15g。
2010年1月21日二诊:BP140/90mmHg,餐后2小时血糖13.8mmol/L。四末欠温,便解如常。舌淡红,苔薄,脉濡滑。营卫未和。续以前治。
处方:1月9日原方加三七粉2g、川桂枝9g、白芍15g。
2010年2月26日三诊:血糖稳定,肚腹较前消瘦,体重减轻4kg。睡眠安好。舌尖变红,苔薄,脉濡弱。脾虚气弱,痰浊留阻,续以前治。
处方:原方加山药30g、菟丝子12g。
按语: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失调护,髫龄羸弱多病,经多方调护,精心调治,脾土健壮,胃纳有加,恢复健壮。奈工作之后,膏粱厚味,恣意口腹,而又疏于运动,夜间加餐,戕脾土消磨运化之用,容纳有加,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三焦气化濡滞,未免积湿生痰,年经月累,五脏精华之血,悉变败浊,空腹、餐后血糖居高不下,混合性高脂血症,血尿酸升高。痰湿败浊阻于脏腑经络之间,腹大腰粗,肝内脂肪积聚,痰郁化火,风从火出,上凌清空,头时眩晕,血压时高。舌淡红,苔薄,精华之血,悉变败浊之象;脉濡弱,肥人气虚之征。根据辨证,予运脾化浊、舒气化瘀之法。方中以黄芪、白术、茯苓健运脾气,竹沥半夏、青陈皮、白芥子等理气化痰,虎杖、土茯苓、金银花、姜黄、生薏苡仁、白芥子能祛痰、降浊、利湿,有降脂、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莪术、漏芦等活血化瘀、减肥祛脂;土茯苓、百合能降低尿酸,改善代谢;夏枯草、天麻清热平肝散结等,方病相应,故疗效显著。
医案24 肥胖合并痛风案(丁学屏验案)
张某,男,42岁。2014年4月2日初诊。
肥胖10余年,痛风史20年。血甘油三酯3.0mmol/L,血尿酸500mmol/L。频入空调房间,皮肤发生红疹,寝不安寐,睡中呼噜有声,甚或屏气,戴呼吸机睡眠。以往嗜酒,近3年忌酒。痛风好发于两踝关节。体重89kg,腰围3尺,BMI 31.2。辨证分析:高粱醇酒,戕伤中州,滋湿酿热,阻于足阳明太阴脉络。治则治法:清泄阳明,芳淡化湿。
处方:桂枝羚羊汤、土萆薢汤、糜衔白术泽泻汤、交泰丸复合加减。
羚羊角粉0.6g(分吞),桂枝9g,苍术9g,鹿衔草30g,泽泻30g,土牛膝15g,土茯苓30g,金银花30g,络石藤30g,伸筋草9g,丝瓜络9g,晚蚕砂12g(包),川萆薢15g,生薏苡仁30g,苏木9g,柏子仁12g,制半夏9g,黄连3g,肉桂1g,石菖蒲9g,远志6g,三七粉2g(分吞),生炒蒲黄各15g(包)。14帖。
2014年7月16日二诊:停药1个月,痛风于半月之前又发作1次,血尿酸300mmol/L左右。体重减少5kg。头皮红疹瘙痒。舌嫩红苔薄润。脉左弦缓,右弦势趋缓。寤寐尚安。噫嗳时作,便不畅行。营分湿热未楚,阳明胃热炽盛。
处方:4月2日原方加茯苓30g、冬葵子20g、木瓜6g、丹皮6g、赤芍6g、炒荆芥9g、生石膏24g(先煎)、竹叶6g、滑石18g、青黛3g(包)、生甘草3g、白芍30g。14帖。
2014年11月5日三诊:痛风未发作,寤尚能寐,神气日振,体重85kg,腰围99cm。便解如常,唯瘾疹发作,大便如常,舌嫩红苔少,脉弦缓。
处方:7月16日原方加生地12g、地骨皮30g、地肤子30g、茅芦根各30g、白鲜皮9g、秦艽9g。14帖。
(姚政 金昕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