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儿童交流障碍

交流障碍(communication disorders)是一类范围比较广泛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包括语言、言语和交流障碍。言语(speech)是一种声音的表达,它包括个体的清晰发音、流利度、声音和共鸣的质量。语言(language)则是在非官方准则下一种交流方式,包括形式、功能和常规信号系统(口语用词、肢体语言、书写语、图片)的应用。交流(communication)则包括影响到其他个体行为、思维、态度的任何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不管影响是否深刻)。
DSM-5将交流障碍分为语言障碍、语音障碍、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口吃)和社交交流障碍(DSM-5,2013)。
一、语言障碍
语言是出于交流的目的,在规则制约的情况下,对传统符号系统(口语单字、手语、书面语单字、图画)的形式、功能和使用。语言应用是学习、社会交往和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声音、姿势或言语信号的生成,而语言感受能力是指接收和理解语言信息的过程。
语言障碍(language disorder)的核心特征是由于词汇、句子结构和表达的理解或生成方面的缺陷而导致的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困难,可以表现在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和手语交流中。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语言感受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的障碍,但这两个方面的受损程度可以完全不一样,有些患者表现为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而语言感受则没有问题,当然也有相反的现象。3%~6%的儿童存在语言障碍。
(一)语言发展过程
1.婴儿的语言发育
婴儿早期的交流是非言语性的,可以用哭、音调、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流。
(1)啼哭行为:
婴儿从出生至2个月内,每天间断啼哭的时间累计约2小时。在最初数月内,当婴儿啼哭后,养育者迅速做出应答如喂奶、换尿布或抱起,婴儿从中懂得了啼哭之后的结果,把哭作为传递需求的信号。
(2)眼神:
新生儿的眼神交流是一掠而过或短暂的,而且只对有鲜明对比的几何形状或动感的人或物品有兴趣。大约在2个月末,婴儿与养育者有眼神交流。
(3)社交性微笑:
当婴儿看到养育者或听到其声音后,便出现了社交性微笑,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应答,是交流性的,意味着婴儿认知和依恋的建立,而社交性微笑又加强了养育者和婴儿间相互交流。
(4)玩弄发声:
婴儿玩弄发声会引起养育者的注意,并引发亲近、搂抱和轻声说话的应答。其后养育者模仿婴儿发声,教婴儿模仿说话的游戏,转而婴儿出现了回声。
2.幼儿的语言发育
幼儿会独自行走后,他们活动范围日渐增大。他们表达自己意愿,会用发声或单字,并常伴随姿势来交流自己的意愿。幼儿对话初期是将已会说的词语和姿势结合起来,以后当幼儿的词语迅速增加后,幼儿不仅能更多地应用词语,而且能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对话的主题。幼儿第一个词语的产生不仅标志着从前语言阶段转入语言阶段,而且标志着语言应用的发展。第一个词语的产生大约在1岁。
3.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发育
学龄前儿童语言发育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语言的应用。在交流中能从一个话题自然地转向另一个话题,而且由于想象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他们具有讲故事的能力。交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学龄前儿童随着其经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增加,交流的能力明显提高。他们交流的内容从日常活动诸如吃、穿、洗到户外活动。学龄前儿童说话有时是自言自语式的,是自我满足、自我指导,也是情绪的表达。学龄前期儿童能轻松地学习新词语,并把有关联的词语结合起来应用。
4.学龄期儿童的语言发育
学龄期儿童在语言发育上有了质的飞跃,能把自己的经历整合于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中。词汇量进一步扩大,对词语的解释以概括性和逻辑性为主,词语的组织呈现其灵活的特点,有较全面的语言能力。在语法方面,学龄儿童能理解和应用各种问句及各种复合句,还能应用并列句等复杂的语法。
(二)语言障碍的病因
1.精神发育迟滞
语言发育迟缓的最常见原因是精神发育迟滞。虽然语言发育进程是按照正常儿童的顺序,但其速度比正常儿童慢,当环境对儿童语言的要求增加时,语言的问题就更为明显。
2.听力障碍
听觉是语言感受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当儿童听力受损害后,不管是传导性的、还是感觉性的,都不能正确地察觉声音信号,产生程度不等的语言发育迟缓,其迟缓的严重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听力损害的程度、发生的年龄、矫治听力的年龄、矫治的合适性等等。中枢性的听觉信息处理问题会使儿童对听觉刺激的辨认、分析和储存出现困难、特别在有相似音时更觉困难。
3.神经系统疾病
脑性瘫痪儿童因神经运动通路的障碍而影响说话,常出现构音障碍,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比表达好得多。儿童左侧大脑的病变对语言、阅读、书写的影响较右侧大脑病变的影响更大。临床上一些左脑病变的儿童往往保存了原有的语言能力,因为右脑代替了左脑的功能,这说明右脑具有可塑性的功能。
脑损伤或肿瘤使儿童产生获得性失语症,即在儿童发展了说话成句的语言能力后,因为大脑的病灶致使语言损害。临床上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语症,例如,儿童听觉理解障碍但言语流利的,称为感觉性失语症;对目标物不能命名的称为命名性失语症;难以找到适当词语表达的称为传导性失语症;言语不流利且费力的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4.心理障碍
语言障碍和心理障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可以互为因果。从原因方面来看,明显的情绪创伤或心理社会的不良因素可影响儿童语言发育或引起语言障碍。例如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较少的语言障碍,通常在5岁前发病,患儿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不说话。
5.环境剥夺
如果儿童生活在缺乏语言刺激的环境中则可造成语言发育迟缓,而当这些儿童给予治疗性干预后,其语言功能出现明显的改善。
(三)语言障碍的临床表现
语言障碍患儿的语言发育速度较慢,开口晚,语言发育偏离了正常的发育顺序,语言感受和表达方式通常也会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问题,有些儿童迟迟不说话,说话不清楚,所说的话他人不能理解。有的患儿说话量明显少于同龄儿童。
儿童语言障碍分为两种类型:表达性语言障碍:儿童语言的理解正常,但表达特别困难,无生理性缺陷所致的发音困难;感受型语言障碍:儿童能听到声音,但不解其意。
(四)语言障碍的诊断要点
语言障碍通常发生在发育早期。
由于语言的综合理解或生成方面的缺陷,导致长期在各种形式的语言习得和使用中存在持续困难,主要表现为词汇量减少(字的知识和运用)、句式结构局限(把字和词连在一起形成句子的能力)和论述缺陷(使用词汇和句子来解释或描述一个主题或系列事件的能力)。
语言能力显著低于同龄儿童,导致有效交流、社会参与、学业成绩或职业表现方面的概念受损,这些损害可以单独出现或组合出现。
语言障碍可以共病特定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和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语言障碍并非由于听觉或其他感觉的损害、运动功能失调或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也不能用智力缺陷或全面发育迟滞来解释。
(五)语言障碍的鉴别诊断
1.语言的正常变异
语言障碍与语言的正常变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儿童4岁之前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语言的变异往往与地域、社会、文化、种族等因素有关,语言障碍则没有这些特点。
2.感觉受损
听力或其他感觉受损会导致语言障碍,是语言障碍的原因之一。语言障碍可能与听力或其他感觉损害有关,当语言缺陷超出了通常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缺陷时,才能诊断语言障碍。
3.智力发育障碍
语言延迟通常是智力障碍的特征,智力障碍往往到儿童能够完成标准化智力评估时才能给出诊断。只有语言缺陷超出了智力相应的范围,才给出语言障碍的诊断。
4.神经系统疾病
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外伤、脑炎等都可能造成语言障碍,此时的语言障碍仅仅是这些疾病的症状表现,而不必要单独进行诊断。
(六)语言障碍的治疗
语言障碍的治疗遵循的也是综合治疗原则。
1.语言治疗
学龄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在专业人员(语言治疗师或者语言康复师)指导下,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儿童不同的损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制定语言治疗的目标时,所定的目标应略高于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但又能使儿童在帮助下能够达到。语言治疗应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借助玩具和游戏活动进行。以治疗人员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练习、游戏中操练和塑造三种形式。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治疗人员将制定的目标作为游戏中的一个部分,跟儿童边说边玩,有意引导儿童达到所定的目标。
2.家长的配合
语言障碍儿童的父母和抚养者在儿童语言发育和语言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在生活中应用语言治疗的方法和策略,向着治疗的既定目标努力。家长、治疗师和儿童的密切配合和合作是治疗语言障碍的有效组合。
3.行为治疗
在对语言障碍儿童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当对于一些有了语言基础的儿童,可以利用语言鼓励、行为强化、角色扮演、游戏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语音障碍
一般来讲,语音生成需要语音学知识和协调发音器官(下颌、舌头和嘴唇)的运动与语言所需要的呼吸和说话能力。当语音生成不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的预期,且缺陷不是由躯体、神经系统或听力损害引起时,被称为语音障碍(speech sound disorder)。
(一)儿童语音发育过程
婴儿在第一年的语音发育过程大致有5个阶段。
1.0~4周:
主要为哭或发出各种声音。婴儿最早的声音是出生时的哭,而且哭声有了分化。其次是进食声。当婴儿高兴时会发出类似于元音的声音。
2.1~4个月:
这时的婴儿会发出咕咕声,这种声音更像元音,同时也有硬腭与舌根部作用发出的辅音“g、k”。
3.4~6个月:
出现咿呀学语、玩弄发声和各种元音样的声音,而元音样的声音共鸣较好,并产生了音调。此外,婴儿偶尔有声带关闭,发出如同辅音和元音组成的音节“ba”,也有些声音接近辅音如“b、p、d、t”等,在 6 个月末时,随着口腔前部运动的发育,唇音则出现更多了。
4.6~8个月:
婴儿在这阶段出现较多的声音,能发出一连串重复的音节如“da-da-da-da”,并逐渐从一种音节转变到另一种音节,出现更多的辅音和元音的组合声。
5.8~12个月:
是回声和乱语的阶段,8个月的婴儿能较快地模仿即刻情景中听到的声音,称为回声。从9个月后,婴儿出现乱语,即发出一连串有音调的音节声,仿佛真的在说话一样。
1岁以后,语音发育逐渐开始,直到学龄前期基本完成。
(二)儿童语音障碍的病因
造成儿童语音障碍的原因,与造成儿童语言障碍的原因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发音器官受损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发音器官损害或者面部肌肉的损害是导致语音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
2.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性疾病例如脑瘫、严重外伤等可以导致语音发育障碍。一些遗传性疾病,例如唐氏综合征、22q缺失和FoxP2基因突变等也会造成语音发育障碍。
(三)临床表现
1.构音异常
说话不清晰,有的儿童是个别发音的错误,有的则是很多的错误,以致他人听不懂。常见的构音异常有以下几种。
(1)舌根音化:
常常用舌根摩擦音代替舌前位的发音,即以舌根音如“g、k、h”代替大多数语音,例如把“耳朵”说成“耳郭”、“草莓”说成“考莓”、“头发太长”说成“头发盖扛”。
(2)舌前音化:
以舌前音“d、t”代替某些语音,例如“乌龟”说成“乌堆”、“公园”说成“东园”、“裤子”说成“兔子”等。
(3)不送气音化:
汉语中有许多音如“p、t、k、c、s”等是送气音。当儿童把送气音用不送气的音作替代,即为错误。如“婆婆”说成“跛跛”、“泡泡”说成“抱抱”。
(4)省略音化:
省略语音的某些部分。例如:“飞机”省略辅音“飞”后变“飞一”;把复韵母“ao、ie、iu、ang”等省略或简单化,如把“蚊子”说成“无子”、“汪汪”说成“娃娃”。
2.嗓音问题
嗓音问题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表现为音调、响度、音质共鸣的异常。这些异常可以单独存在,但常同时存在言语或语言的问题,从而形成复合的沟通障碍。
声音嘶哑可以是持久性的、进行性的表现,特别是伴有喘鸣或可听得见的呼吸音。儿童声带结节常常因为大声说话或不停地说话所致。声带襞麻痹表现为嗓音柔软或缺如、弱的、喘息样的哭声。
共鸣异常表现为鼻音过重或过轻,儿童腭裂、黏膜下腭裂、神经功能障碍影响声门关闭造成鼻音过重;而严重上呼吸道感染或鼻炎可造成鼻音过轻。儿童腺样增殖体肥大可出现慢性的无鼻音的发声。
(四)语音障碍的诊断要点
症状的出现发生在发育早期。
持续的语音生成困难影响了语音的可理解度,或妨碍了信息的口语式交流。
语音障碍导致了有效交流能力的局限,干扰了社交参与、学业成绩或职业表现,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五)语音障碍的鉴别诊断
1.语音的正常变异
语音的变异往往与地域、社会、文化、种族等因素有关,在语音障碍诊断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2.听觉或其他感觉的损害
听觉损害或耳聋可以导致语音障碍,语音生成的缺陷可能与听觉损害有关。只有当语音缺陷超出了通常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缺陷时,才可以诊断语音障碍。
3.器质性病变
某些器质性病变例如腭裂、唇裂等会导致语音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瘫也会导致语音障碍。在诊断之前要把它们区别开来。
4.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在某个或多个背景或环境中语言缺乏为特征的焦虑障碍,语言的有限使用是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特点。存在语言障碍的儿童由于语言的损害而感到尴尬,有可能出现选择性缄默的症状,但是,多数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在“安全”的环境(在家里或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中语音往往正常。
(六)语音障碍的治疗
1.构音程序的训练
大多数语音障碍的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治疗开始时,需要夸大儿童的错误发音,让儿童听到正确的声音和错误的声音并进行辨别和比较。当儿童能够进行准确辨别,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训练。
(1)音素水平的训练:
当儿童出现数个错误发音时,治疗总是选择正常儿童最早出现的音(也即最容易的音)入手,这个音称为目标音。首先帮助儿童认识正确发目标音的口形及其他特征;其次进行听觉训练,即区分目标音和另外一个声音,接着让儿童比较自己发目标音和正确目标音之间的差别,建立正确的感知;最后用语音定位法,让儿童看着发目标音时,治疗人员的唇、舌、下颌的运动和口形,让儿童对着镜子模仿发音。
(2)音节水平的训练:
音节水平治疗即把目标音与其他的元音或辅音组成无意义的音节,让儿童在学习发音节时巩固目标音,只有在完全正确地发出音节后,才可顺延至下一级水平的治疗。
(3)单字水平的训练:
治疗人员把目标音应用到有意义的单字中。这个新的发音可以放在单字的开始、中间或末尾,单字的水平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治疗中可将单字与相对应的图片结合起来,增加趣味性。
(4)句子水平的训练:
治疗人员选择一些符合儿童的句子,采用放慢说话速度、重复说、模仿说、与儿童一起说等方式进行训练。在重复说时,儿童必须跟随治疗人员说话的音调、强度和节奏。治疗人员有意在说话时发出儿童以往不正确的发音,训练儿童善于发现并自行纠正。
2.口腔功能的训练
口腔运动功能问题会影响说话的清晰度。口腔功能训练的基本内容:增强口腔黏膜的本体感,即要求每天按压或轻柔快速地弹击儿童的面颊、下颌、唇部;用软硬适中的牙刷或硅胶棒刺激口腔内的舌、牙龈、颊黏膜和硬腭;改善食物质地,从软向硬;改善口腔协调运动如教吹泡泡、喇叭和吸管吸食,模仿动物叫声,口腔快速轮替运动等。
三、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
儿童期流畅性障碍(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又称口吃(stuttering),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流畅性或节律异常的口语障碍,特征为频繁地重复或延长声音、音节或单词,频繁出现踌躇或停顿以致讲话节律紊乱。童年早期出现一过性言语流畅性变化很常见,童年晚期乃至成人也可存在。只有当严重程度足以妨碍讲话的流畅性时,才被视为一种障碍,言语的流畅性会妨碍儿童的学业、职业成就和社会交往。
儿童期流畅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结果往往与种族、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因素相关,研究者所报道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别。多数的研究显示儿童期流畅性障碍患病率在1%左右,儿童发育早期患病率约为5%,其中约75%的患儿能够自愈。80%~-90%的个体起病于6岁之前,起病年龄范围在2~7岁。男性口吃患者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即便是年幼的儿童,男童的患病率也高于女童,男女比例约为(1~2)∶1,女童更容易在成年前自愈,使得成年期男女患病比例达5∶1。成人口吃的患病率小于1%,其中80%为男性。纵向研究显示,65%~85%儿童期言语流畅障碍可以康复,8岁时言语流畅障碍的严重程度可以预测康复或持续到青春期及以后(DSM-5,2013)。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口吃有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有较高的患病率。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口吃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某种遗传性状(如言语脑功能区的结构等)与口吃的发生有关,多基因多水平的遗传是目前对口吃与遗传关系的主要理解。
2.大脑器质性因素
围产期大脑受损,产前、产时或产后的理化损伤是导致口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脑半球、基底节或前额叶受损或退行性疾病也与口吃的发生有关。影像学研究表明,口吃患者讲话时,特别是出现口吃时,大脑右半球某些区域,活动明显增多,特别是右侧岛盖额部和右侧岛叶,而左侧皮质听觉区活动减弱。口吃患者存在大脑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回路有效连接的改变和解剖学异常。
研究发现左利手儿童口吃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进一步研究发现,儿童在左右手转换后不久即发生口吃,因而提出口吃是脑的不完全或非典型侧化所致。
3.发音器官受损
有学者认为口吃的发生可能与发音器官异常有关,如呼吸肌、咽喉部器官的功能异常。
4.社会心理因素
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有邻居或同学患有口吃,儿童因为好奇而模仿,最终可能形成习惯而发展成口吃。家庭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在儿童语言能力的发育过程中,父母给予过多的批评和压力,导致儿童言语表达迟疑或停顿而出现口吃或口吃加重。家人说话速度快,在与儿童交往的过程中,会给儿童造成说话的压力形成口吃。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复杂的语法、长时间的发音均可增加口吃的频率。有学者对8~12岁的儿童研究显示,说双语的儿童较说单语的儿童有更高的口吃风险,并且更难自愈。
心理因素对口吃的发生有一定促进作用,部分儿童是在急性应激性障碍或慢性精神创伤后出现口吃。
(二)口吃的临床表现
口吃常见发生于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多在2~7岁发病,4岁前后是发病高峰期。起病可以是隐匿的或突然的,多数情况下是逐渐起病的。
口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于个体年龄不恰当的言语的正常流利程度和时间模式的紊乱,语言或音节的频繁重复或延长,且有其他形式的言语不流畅,包括字词的断裂、有声或无声的阻断以及迂回的字词代替。
通常在说出第一个字后即停顿,或重复第一个字,或拖长第一字的发音。发音困难主要是在发辅音时,且只有部分辅音容易出现发音困难,如发拼音“b、d、g”比发“p、t、k”音容易引起口吃,患儿会避免发这些字的音而选用其他的字来代替,因而在发这些难发的字前有停顿的现象。
口吃时常伴有摆头、伸颈、双手握拳等继发性奋力动作,当难发音的字说出后即随之而全身放松,也会出现眨眼、做鬼脸、口唇和舌震颤、头部痉挛、肢体的异常运动、呼吸不规则等伴随症状。
口吃患者常常会回避一些容易产生口吃的场景,不愿意参加集体讨论,上课害怕发言、回答问题,不敢接听电话,害怕面对权威人士。在焦虑、紧张、面对突发事件时口吃加重,情绪放松时则减轻。缓慢阅读、唱歌、吟诗、低语和独自讲话时,口吃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口吃患儿常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经常产生社交和学校相关的焦虑,而青少年口吃者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变得退缩、被动。
有人将口吃分为三种类型:
1.发育性口吃
最常见的类型,80%的儿童在2~7岁。发病有心理诱因,症状比较轻微,多数患儿可以自愈,预后比较好。
2.神经性口吃
继发于严重神经系统损害,如脑外伤、脑炎等。口吃程度比较严重,伴随的行为症状较多,预后较差。
3.心因性口吃
比较少见,通常发生突然的心理应激事件或心理创伤之后,表现为首字母或音节的快速重复,解除心理因素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三)口吃的诊断
多在2~7岁发病,起病可以是隐匿的或突然的,多数情况下是逐渐起病的。
口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于个体年龄不恰当的言语的正常流利程度和时间模式的紊乱。语言或音节的频繁重复或延长,且有其他形式的言语不流畅,包括字词的断裂、有声或无声的阻断以及迂回的字词代替。
口吃会妨碍儿童的学业、职业成就和社会交往。
(四)口吃的鉴别诊断
1.正常语言节律改变
有些正常发育的儿童在发育早期会出现拖音、停顿、犹豫不决等语言表达不流畅的现象,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经过适当的纠正就会缓解,不会影响到儿童的交流、交往和学业。
2.正常交流不畅
主要表现为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词或短语的重复,在说话、发声和气流方面呈一种不间断的方式,可能会毫不费劲地说话,交流和交往没有问题。
3.短暂性模仿性口吃
最常见的类型,80%的儿童出现在2~7岁。发病有心理诱因,症状比较轻微,多数患儿可以自愈,预后比较好。
(五)口吃的治疗
1.语言训练
(1)放慢语速:
让患儿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是否口吃都应该让说话的节奏、速度放慢。先指导患儿以很慢的速度说话,掌握好以上发音技术,循序渐进,最后过渡到接近正常语速。在特别困难的患者,还可借助语音延迟反馈器协助其达到极慢语速,从而能流畅地说话。语音延迟反馈器并非必需的仪器,它的作用仅限于尽快帮助患者减慢语速。
(2)诱导发音: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发音,如做一些咬字、吐字、拼音及四声训练。轻柔发音和运用气流技术。
(3)把握节律:
把握说话、交流等不同语言环境的节律和韵律,进行普通话训练。慢读由简单逐渐增加难度,注意语句的连贯性。
(4)改变说话方式:
口吃患者长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即讲话时急、慢、猛、重,改变这种说话方式后,可以部分或暂时减少口吃现象。
2.发音矫正
发音矫正法是我国学者钱厚心创立的,经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疗效。具体治疗原则如下: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独立:说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低和轻:第一音(子音)比第二音要低一些。
先放慢节律,延长声母发音时间:如“我-是-男-孩”,要说成“w--o s-h-i nan hai”。 尤其是一句话开头第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的间隔要延长,尽量减少重复。
3.消除紧张心理
口吃患者存有对口吃的紧张心理,会使口吃症状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指导患者及其父母减少造成或加重口吃的心理因素,消除患者的心理紧张,口吃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当孩子出现言语不流利或者轻度口吃时,不要对他过分关注,更不能指责和批评,不要给他(她)一种感觉“大家都在注意我的讲话”,以减轻他(她)的情绪反应。
4.支持性心理治疗
养成良好的讲话习惯和讲话氛围,不模仿口吃者讲话,不催促儿童讲话,讲话气氛要平静、富有鼓励性。
让儿童在多讲话中树立信心,找到自信。口吃儿童虽然讲话不流利,但在唱歌、朗诵、读外语时言语节律正常,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了解患儿生活经历及家庭环境问题,深入与患者及家长沟通,向其说明口吃的性质和特点,解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及焦虑不安的情绪,帮助患儿改变态度,建立自信心,重建人际关系,减少回避行为及焦虑。
当患儿讲话有了进步时,则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口吃的次数逐渐减少,最终消失。
5.系统脱敏疗法
根据不同场合发生口吃的程度不同,建立引起口吃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然后按由低到高的层次进行语言训练,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紧张情绪可用渐进松弛法进行放松,以减轻焦虑和口吃的程度,最后达到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引起焦虑和口吃的目的。
6.生物反馈治疗
使患者放松肌肉,减轻患儿的焦虑不安及烦躁情绪,可对患儿进行渐进性放松疗法,通过全身肌肉及生物指标的测定,达到全身放松逐渐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通过生物反馈,可以加强语言训练的效果,可减少口吃。
7.药物治疗
对于伴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患者,可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帮助缓解焦虑情绪、放松肌肉,减轻患者的主观不适的体验。
四、社交(语用)交流障碍
社交(语用)交流障碍[social(pragmatic)communication disorder,SCD]是DSM-5中一个新的诊断名称,指在社交活动使用口语和非口语方面的持续困难,通常发生于发育早期,导致有效交流、社交参与、社交关系、学业和职业能力的受损。4岁之前发病。社交(语用)交流障碍可以与语言障碍、语音障碍、言语流畅障碍等共病,但不能共病孤独谱系障碍。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显示SCD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征,语用障碍与社交技能障碍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说明SCD的发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Velleman的研究发现,7q11.23基因的重复表达与SCD有关。Lee的研究结果认为可能涉及X和Y染色体。目前相关的遗传学研究不多,且结果的说法不一。
2.认知异常
自20世纪80年代最早由Rapin和Allen描述了语用缺陷综合征以来,多数的研究聚焦于神经发育和认知方面,这也是将此类障碍在DSM-5中划归到神经发育障碍范畴的理由。在以后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发现多种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癫痫等均可以出现语用障碍,而这些障碍都有认知障碍的特征。语用障碍者还会出现学业技能、问题行为和神经精神症状。
3.神经发育异常
与其他神经发育性疾病一样,SCD患儿在发育早期存在发育迟缓,开口说话和语言表达比较迟。可以伴随其他发育性问题,例如言语发育迟缓、交流效果差等等。
(二)诊断
社交(语用)交流障碍的特征主要在语用学或语言的社交使用和交流上存在困难,表现为在自然背景中理解和遵循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社交规则。根据听众或场景的需要变换语言以及遵循对话和讲故事的规则方面存在缺陷。社交交流缺陷导致有效交流、社交参与、社交关系的发展、学业成绩或职业表现等多方面的功能受限,这些缺陷不能更好地用结构性语言或认知功能等领域的能力低下来解释。
社交(语用)交流障碍最常见的有关特征是存在语言的损害,特点是有延迟达到语言发育标志的既往史,同时即使目前没有过去也曾有过结构性的语言问题。有社交交流缺陷的个体可能回避社交互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和特定学习障碍在读障碍患者中也很常见。
ASD和SCD患者都存在社交技能的缺陷,但是SCD没有兴趣范围狭窄、刻板行为和感觉异常。
DSM-5提出了SCD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在社交使用口语和非交流方面的持续困难,表现在下列所有各项症状:以社交为目的的交流缺陷,例如在社交情景下以合适的方式进行问候和分享信息;交换交流方式以匹配语境或听众需要的能力的损害,例如在教室中和在操场上讲话不同,与儿童和成人交谈不同,并避免使用过于正式的语言;遵循对话和讲故事的规则有困难,例如轮流交谈,被误解时改述,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号去调节互动;理解什么是没有明确表述出来的(例如,做出推论)和非字面或模棱两可的意思(例如,成语、幽默、隐喻,根据语境解释有多重含义的)有困难。
2.这种缺陷导致有效交流、社交参与、社交关系、学业成绩或职业表现方面的功能局限,可单独出现或任意组合出现。
3.症状发生于发育早期(但是,直到社交交流的需求超过其有限能力时,缺陷可能才会完全表现出来)。
4.这些症状并非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或构词、语法方面的低能力所致,且不能用孤独谱系障碍、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滞或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三)鉴别诊断
1.孤独症谱系障碍
一般来讲,面对存在社交交流缺陷的个体,在诊断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SD除了社交交流障碍外,在发育早期即表现出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范围,往往没有明确的发病界限。如果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有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范围的病史,即使没有社交交流症状,也不能排除ASD的可能。只有儿童在发育过程中没有显示出任何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和狭窄的兴趣范围的病史,才可以诊断社交交流障碍。
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等核心症状,不适当社交行为或交往模式也是因为其核心症状造成。ADHD的社交交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冲动、鲁莽的行为。
3.社交焦虑障碍
SCD患者多少会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但是SCD患者从来没有过正常的社交交流。而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交交流技能发展恰当,由于对社交互动感到焦虑、害怕或痛苦,发育良好的社交交流技能无法得到准确使用。
4.智力发育障碍
几乎所有智力发育障碍的患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交流技能的缺陷,智力缺陷水平越明显,社交交流问题就越多。只有当社交交流缺陷水平明显地超出了智力缺陷相对应的水平时,才可以考虑诊断社交交流障碍。
(四)治疗
1.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
由于SCD患儿年龄偏小,正处于言语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对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SCD患儿促进他们的言语和语言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早期发现,早期帮助,增加患儿的词汇量,通过识字、讲故事、互动交谈等方法促进患儿语用能力的发展。
2.言语和语言干预
虽然社交(语用)交流障碍是DSM-5的一种新的疾病类别,但是能否单独成为一个疾病实体还有争论。所以有关该疾病的治疗经验还不太足,国内的有关治疗经验和研究就更少。到目前为止,国外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主要集中在与ASD有关的领域,单纯针对ACD的治疗也比较少。
Adams(2012)使用结构化的言语和语言干预手册对SCD患者进行干预,其干预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监测、语用意识、简单叙事、理解社交内容、介绍情绪语言、理解培养和拼音语言;第二阶段:个体化干预的主要阶段,干预集中在三个方面:对社交内容的理解和对社交意义的解释、语用内容使用技巧和语言过程;第三阶段:干预的最后阶段,增加具体化内容,强调干预方法的推广。结果显示该干预方法促进了6~11岁SCD患儿的会话质量,家长和教师的评估结果显示可以改善这些患儿在家里的交流技巧和在教室里的学习技能。
3.药物治疗
由于小部分SCD患儿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焦虑症状,可以适当使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减轻患儿的主观痛苦,从而对辅助言语和语言训练有所帮助。

(杜亚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