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何任治疗呕吐的学术经验
1.学术思想
胃是人体受纳、腐熟水谷的重要器官,具有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共同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如果情志抑郁、伤食食停或外邪内陷,中焦气滞不畅,失于疏通,腑气不通,则呕吐成矣。《内经》云:“胃为肾之关”,肾主开合,开合失司,气机不畅,可发为气逆呕吐。何任教授认为胃病之呕吐的发生,与人体各种内外因素和人体整体情况密切相关。一般呕吐初起,先有胃腑气化失调,产生运化无力,升降失司;继则功能受损,气血阻滞;更进一步可发生器质性病变,使人体气血阴阳受到损害,如果器质病变损伤胃络,甚则发生呕血;如果器质病变阻塞胃肠道,则发生食物阻隔不下,呕吐不止。临证时应掌握病机转归,早期诊断治疗,防微杜渐,制止传变。
(1)何任教授诊治呕吐时把握如下要点:
1)诊查呕吐的性质: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胃气上逆的原因和病性的寒热虚实。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多为寒呕;是因胃阳不足,腐熟无力,或寒邪犯胃,损伤胃阳,导致水饮内停,胃失和降所致;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多属热呕;因邪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呕吐,邪热蒸腐胃中饮食则吐物酸臭;吐不消化食物,味酸腐,多属伤食;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而致呕吐;呕吐黄绿苦水,多属肝胆郁热或湿热;肝郁犯胃则呕吐,热迫胆汁上溢则吐黄绿苦水;呕吐清水痰涎,胃脘有振水声音,为痰饮;因水饮内停于胃,胃失和降所致。
2)诊治呕吐当察面容颜色:若面容苍白,形体肥胖,是阳气不足;若面容萎黄而瘦,是中元虚馁;若形痩面容苍白,是肺肾两虚;若面容鲜艳,两颧高突,颜色红赤,是肺肾阴亏。治疗均应遵上下交病治其中的原则,着重扶养胃气止呕。
3)诊治呕吐须仔细察看舌质、舌苔:凡舌质红润有液苔滑者,可用疏气平肝;若舌质青黯,宜用温热扶阳;若舌中间光剥、脱液或舌红碎裂如刀割,宜用滋养元气,忌用耗气灼液之药;若舌苔黄厚腻,常为标本同病,须注意有无外邪内陷或食积化燥,宜用疏化透达;若舌四边白厚苔,中间光剥脱液,为胃阴受损,气化失司,运化无力,治宜芳香轻透,忌单用寒凉药。
4)治呕吐必须对胃脘作痛仔细分辨:如脘痛绵绵不休,大便稀烂,手足厥冷,脉象沉细或迟弱,舌质淡苔微白,喜饮温热,或喜用热手按,为虚寒之证;若脘痛时作时止,饭后脘腹作胀,吐酸苦水,尿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脉象洪大或弦滑,舌质深红,苔黄腻,口气臭,为实热之证。
5)诊治呕吐必须从整体着手:注意有无眩晕、耳鸣、失血、头痛、胸闷、发热等病症,辨证用药,切忌呆执成方,生搬硬套。如同一种胃的疾患,由于患者体质性情、环境各异,应该同病异治,区别对待,而按西医诊断不同的疾病,虽然临床症状各不相同,但如果按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相同者,又可以异病同治。
6)治疗呕吐必须审证求因:密切注意“去其所本无,保其所固有”的治疗大法,一面祛除本身不应有的外邪,如食积、气滞、血瘀及代谢物;一面调整胃腑气化功能,增进人体的体质,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愈合。若又兼有六淫外感者,应用药予以外解;若兼有食积者,应予以消导通下;若兼有情志抑郁气血阻滞者,应予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若兼有内伤诸不足者,应予以固本扶元;若兼有其他旧疾者,应努力做到在治疗新疾时将其旧病亦一起治愈。“急则治其标”,若兼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呕血者,可以止血为先。如果不注意利弊宜忌,单纯治疗胃病,就有顾此失彼、加剧旧病之虞。总之,在治疗呕吐时一定要仔细分析主因和主症,又要注意患者所现之兼症、夹症、遗症、变症,全面考虑,统筹兼顾。
7)治疗呕吐要注意患者体质、性情、脏腑之间与治疗的关系:凡热体性情急躁善怒,适用凉性润性药;若性情沉默寡言容易悲郁不乐,属寒体湿体,则宜用温性燥性疏散药。脾胃互为表里,胃肠上下相通,凡中气虚者,需补气药与治胃病药并用,若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燥结者,宜用通下润下药。若气滞纳少满闷者,宜用芳香花类调畅气机药。肾为胃之关,呕吐之虚证常需温煦肾阳,鼓舞胃气;肝与胃有克制关系,肝病可以犯胃致呕,尤其是情志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治疗胃病止呕常需同时治肝。具体地说,肝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肝病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泛吐酸水。治疗当分辨阴阳虚实。若肝寒浊犯胃,用药则远柔而用刚,可用吴茱萸、川椒、桂枝泻肝;半夏、姜汁、大黄、香附、乌药、枳实、厚朴通胃。若肝胃阴虚,肝气化火犯胃,用药忌刚用柔,用丹皮、决明子、刺蒺藜、白芍、丹参、木瓜清肝;沙参、麦冬、无花果、秫米养胃;乌梅安胃丸、逍遥散、六君子以平治。
(2)何任教授治疗呕吐多主张通降和胃理气以止呕,重视通降药的运用,和胃理气降逆是治疗之基本法则。何任教授主张治疗呕吐首当分清虚实,实证呕吐多有外邪和饮食所致,则祛邪降逆。痰湿内阻,则化痰祛湿降逆;湿热中阻,则清化湿热,降逆止呕;暑湿内蕴,则清暑化湿,通降和胃;饮食停滞,则消食导滞通降。虚性呕吐若属脾虚不通,气逆于上,则通补兼施,以防胃肠壅滞;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则滋阴和胃通降。常用的呕吐治疗法则有:
1)清热通腑降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胃以降为顺,外邪饮食所伤,胃气壅滞,气郁则化热化火,火性炎上,胃气不降而上逆,即而呕吐,伴常中灼热,口干喜冷饮,心烦腹满,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2)芳香化湿和胃:外感湿邪或内伤饮食,脾胃受困,气机阻滞,升降失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呕吐。并见胸闷腹胀,纳食不馨,困倦发力,苔白腻,脉滑,常用藿香正气散。
3)疏肝理气和胃:忧思恼怒,七情所伤,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气不降,食随气逆发为呕吐。多伴有胸胁胀满,嗳气频作,急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常用柴胡疏肝散。
4)清热化湿通降:感受湿热之邪,久而化热,湿热相搏于胃,则胃腑气机阻滞,湿热阻滞中焦,通降失调,胃气上逆则呕吐,伴有胸满腹胀,恶心口臭,口干不欲饮,口苦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黄连温胆汤。
5)苦辛通降和胃:寒邪犯胃,胃气郁滞,郁而化热,脾阳不振,致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而呕吐。伴有心下痞闷,嗳气则舒,肠鸣便溏,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常用生姜泻心汤。
6)消食导滞和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食呕此由饮食伤脾,宿谷不化之所为也。”因饮食生冷油腻,饮食不节,食滞中州,使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受阻,胃气上逆,呕吐酸腐,伴有腹胀满痛,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脉滑。常用调胃承气汤。
7)滋养胃阴降逆:热病之后,或气郁化火,或过用温燥之品,致津液耗伤,胃失濡养,气失和降,上逆为呕,伴有胃中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用麦门冬汤。
2.验案举隅
(1)蔡某,男,55岁,1985年1月8日初诊。
患者有胃病史二十余年,经多次胃肠钡餐摄片、胃镜检査,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曾三次因合并幽门梗阻而住院,近因出差外地,劳累过度,复感寒凉,而致胃脘疼痛,恶心频频,朝食暮吐,形寒畏冷,腑气四日未行,舌淡苔白腻,脉沉小弦,前医予承气汤加减未见效。
中医诊断:呕吐。
辨证:脾胃阳气素虚,复感寒邪,阴寒凝于中焦。
治则:宣温通胃阳。
一剂后,恶心顿减,未再呕吐,胃脘疼痛消失,知饥思进食,后以健脾和胃收功。
【原按】
本例症见恶心频频、朝食暮吐,证属“反胃”,且见形寒怕冷,舌淡苔自腻,寒象亦见。景岳谓:“反胃系真火式微,不能消谷。”故抓住胃阳不振这一病机,重用附子配干姜以温通胃阳,古人只谓附子温肾阳,岂不知胃寒得附子,尤如釜底加薪,则火能生土,坎阳鼓动,中宫大健,胃之腐熟功能得复矣!
【编者按】
阳脏阳伤,温胃当从釜底加薪。胃为阳土,多气多血,故有阳明阳脏之称,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谷为职,故凡饮食生冷,水湿内停,多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诸多医家更重胃阴而忽视胃阳,叶天士提出“胃明学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在临床多宗《内经》之旨,认为“五脏六腑皆分阴阳,独胃腑无阳乎?”十分重视胃阳之作用,故凡见水谷积滞胃腑,阻遏不通而致反胃、恶心呕吐、泛酸诸症,多责之于胃阳不振、浊阴潜踞所致。用药非温不通者,不得复其阳,非通而走者,不能祛其寒,法当釜底加薪,温通胃阳,喜用附子、荜澄茄、荜茇、吴萸、公丁香、半夏、茯苓、枳壳、川朴等品。
(2)张某,男,33岁。
反复患溃疡病10余年,时发时止,近2月来食后腹胀泛酸呕吐,吐后方舒,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液体,时有上腹隐痛,大便秘结,纳差,形体消痩,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X线钡餐摄片显示: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胃镜检査示:幽门管轻度狭窄,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呕吐。
辨证:痰瘀互结,中焦气滞,腑气不通,久病正虚,胃气上逆。
治则:祛痰化瘀降逆。
鲜梨、苹果各1个煎服。
药后,大便连解10余次,随之呕吐泛酸好转,胸腹宽畅,继服原方加减14剂。X线钡餐复査显示:钡剂通过顺利,诸症消失。
【原按】
患者久患溃疡,久病必虚,久病必瘀,顽疾多痰,然则泛酸呕吐,腹痛便秘,虽体虚而病属实。以大黄通畅腑气,三七活血祛瘀止血,又攻中寓补,于祛瘀降逆之中参入补虚养阴、软坚润燥之品。
【编者按】
叶天士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久病必有痰瘀,久病伤气血,而幽门管狭窄,痛、吐、胀、闭,为腑气不通之象,“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本案气血亏虚为本,痰瘀痹阻中焦为标,遵急则治其标的急救原则,法当用祛瘀化痰降逆止呕,大黄以通降六腑,泻下痰浊,又有祛瘀之功,三七驱瘀又扶正,通中寓补,并以龟板软坚滋养精血,潜降相火,白蜜和中养胃,鲜梨、苹果养胃阴,通中有涩,泻中有补,药食并用,系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