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洪广祥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
1.学术思想
洪广祥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生与“肺系”、“胃系”和“肝”三者的气机失调有关。病位在“肺系”和(或)“胃系”,可因外感六淫之邪、或闻异味、情志不遂等因素而诱发。内外合邪,互为因果,造成咳嗽慢性迁延,反复发作。洪老根据慢性咳嗽的病机特点,认为调畅气机是治疗的关键,提出“疏肝气,利肺气,降胃气”的重要治法,降逆平冲,使肝气条达,肺气宣畅,胃气和降,则咳自止,研制出经验方干咳宁。其基本药物为青皮、杏仁、桔梗、苏叶、旋覆花、枇杷叶、辛夷、苍耳子、黄芩、甘草。用以治疗以肝肺胃三者气机失和为主要病机的慢性咳嗽。临床一般常见咽痒则咳,干咳为主,或伴咽部有异物感,或鼻塞、有涕滴入咽喉感,或泛酸呃逆,或烦躁易怒,舌暗红、苔白或黄腻,脉弦等症状体征。同时,从辨病与辨证的角度出发,将慢性咳嗽辨证为四个证型,即痰滞咽喉证、胃逆侮肺证、寒邪客肺证、湿热郁肺证。
2.验案举隅
(1)患者某,女,28岁,2005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诉慢性干咳已月余,多方治疗不见效果。细观其病历有从阴虚肺燥咳嗽治疗,也有从燥热或痰热咳嗽论治,均无明显缓解。证见干咳甚,呈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咽痒如蚁行,咽痒则咳,咳甚尿出,咳声重浊,入睡后基本不咳。咽喉局部满布红丝,且有黏液覆盖,滤泡较多。有慢性鼻窦炎病史。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弦略滑。
西医诊断:疑为鼻后滴漏综合征。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痰滞咽喉。
治则:清咽宣窍,调畅气机。
处方:清咽利窍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诉服药3天后咳嗽减轻,7剂服完咳减过半,守原方再服7剂复诊。
三诊:咳嗽已基本缓解,蚁行感亦消失,局部充血征象明显改善。唯咽喉干燥不适,及鼻音欠清亮,拟改用麦门冬汤合清咽利窍汤加减续服7剂,并嘱其看五官科专科专病诊治以控制慢性干咳反复。
【原按】
本案从鼻后滴漏综合征痰滞咽喉证治疗效果显著。从症状及体征分析,患者咽喉“瘀热”较甚,故加丹皮、白毛夏枯草,凉血散瘀,清肺泄热;“瘀热”可郁而化风,咽痒作咳,咽喉如蚁行等症均属风象,故加用白僵蚕以息风止痒,痒除则咳止。枇杷叶气薄味厚,为阳中之阴,性善降逆,有较强镇咳作用,为治肺热咳嗽、阴虚咳喘常用药。本患者服药后镇咳取效之速显然与方中配合对症止咳之品有密切关系。
【编者按】
咽喉部有多条经脉经过,不仅有太阴经、少阴经、少阳经通过,而且还有足阳明胃经络属,“阳明经主燥,多气多血”,因此,咽喉部病变易化热。此案患者患有咽喉部疾患,查体可见咽喉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有分泌物黏附。瘀、热、痰滞于咽喉,导致气机不利,发为咳嗽,治以活血清热化痰,疗效显著。
(2)患者某,男,48岁,1996年4月7日初诊。
患者反复慢性干咳2年余,久治效果不显。因从事营销工作,生活极不规律,而引发胃脘不适,反酸噫气频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胆汁反流。经西药治疗胃部体征改善,但上述症状仍反复出现,后又继发慢性干咳。多数医生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治疗,咳嗽症状未能改善。经病友介绍,遂来门诊邀余诊治。症见干咳频作,咳声高亢,进食后及夜间咳嗽明显加重,口苦口干口黏,伴胃脘痞闷,胃中嘈杂,时有反酸噫气,咽喉至胃脘有烧灼感,自觉常有热气上冲气道,大便不爽,胃纳较差,食后胃脘不适。舌质红暗,舌苔白黄厚偏腻,脉象弦滑偏数。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胃逆侮肺,中焦痞满,气机逆乱,肝胃失和。
治则:和胃降逆,辛开苦降,调畅气机。
处方: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胃脘痞闷、嘈杂、反酸等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干咳亦显著减少,原方续服7剂。
三诊:消化道症状基本缓解,干咳症状亦同步控制,效不更方,守原方再进14剂。
四诊:服药近30剂慢性干咳及食道症状已完全缓解,诸症若失,舌苔、脉象均已恢复常态。嘱继续治疗原发病慢性胃炎、胆汁反流症,以控制慢性干咳复发。
【原按】
本案从辨证分析,是痞满证引发气机逆乱,肝胃失和,气逆侮肺,肺失肃降,而干咳频作。从西医辨病看,显然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而导致慢性干咳。中西医一致认同本病例之咳嗽是由胃病诱发,故治疗应重在治胃,通过治胃而达到治咳之目的。说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若本案从治肺止咳入手,就不可能实现肺胃同治获得双赢之显著效果。
【编者按】
中医学早就认识到咳嗽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提出五脏六腑皆可引起咳嗽,如《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与慢性咳嗽关系最密切的脏腑当属胃、肝。慢性咳嗽以干咳,或咳嗽少痰为主要表现,古云:“无痰便是火”,但若按“火咳”、“燥咳”、“痨咳”辨治,则疗效差,与临床明显不符。究其原因,应与其病机特点有关,即慢性咳嗽的产生多与脏腑“气机不利”有关。胃以下降为和,胃肺毗邻,出入殊途却共呼吸门,若胃失和降,则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导致肺气上逆而干咳无痰。
(3)患者某,女,46岁,2002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反复干咳近3年,尤以受凉或气温不稳定、遇特别异味如油烟味、煤气等,易诱发干咳,夜间及清晨咳嗽较频,气温升高咳嗽可明显减轻。无明显喘憋症状。平素怯寒易感,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在某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干咳明显缓解,但不能控制易感和反复发作。舌质偏红而润,舌苔白黄微腻,脉象浮弱细滑。
中医诊断:咳嗽。
辨证:气阳虚弱,卫气不固,兼夹外感,寒邪客肺,肺失宣肃。
治则:温散肺寒,宣肺止咳。
处方:温肺煎加减: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药后咳嗽明显改善,鼻炎症状减轻,浮脉已去,余症同前。原方再服7剂。
三诊:咳嗽已减4/5,但怯寒及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未见有改善,脉象细弱,舌苔薄白微腻。服前方14剂寒邪客肺证已除,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已成主要矛盾。拟改用益气温阳护卫汤调理,药物如下: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据述服上方后体质状况有明显改善,御寒能力增强,近半个月外出务工和劳作亦未感冒,环境适应能力大为改善,干咳症状未发作。嘱原方续服3个月,并加服咳喘固本冲剂(笔者经验方,医院制剂)。3个月后来医院复诊,病情稳定,体质改善,未有感冒,慢性干咳无反复。嘱续服补中益气丸合咳喘固本冲剂以巩固疗效。
【原按】
本案为咳嗽变异型哮喘寒邪客肺证。经服用温肺散寒处方后,咳嗽缓解,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笔者常见不少中医晚辈大肆应用寒凉清肺药以清热消炎通治所谓的“炎症”,这实际上是对西医炎症观念的一种曲解。同时,也将所学的中医药理论置于脑后,因而在临床上严重背离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原则,其结果是在学术上误入歧途。咳嗽变异型哮喘所致的慢性干咳,其基本病机仍属于“气机逆乱”。患者多以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卫外和适应能力下降,气道防御功能减弱,因而易招致外邪“直入手太阴肺”,尤以风寒病邪为首位。风寒束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而上逆作咳。风寒致病宜温散,风去寒除,肺气上逆之症自可迎刃而解,不止咳而咳自止。此时如用寒凉遏肺之品,将会使肺气更加郁闭,非但不能止咳,反会使咳嗽迁延,客邪留恋,病情加重。这样的教训已屡见不鲜。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类似这种病例西医常规抗菌消炎无效,患者欲求中医药以解决病痛,奇怪的是有些中医师不去探求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而仍然采用西医无效的手段和方法甚至还加上“清热”以“消炎”之中药继续治疗这种无效病例,真是令人费解。本案的第二治疗阶段益气温阳护卫以治本,应用温阳益气护卫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温阳护卫,补益宗气,从而迅速改善了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和气道的防御能力,实现了“扶正以祛邪”,扭转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被动局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编者按】
《诸病源候论》所言:“久咳嗽者,是肺气极虚故也”。肺阳不足,外邪侵袭易搏于经络,留积于体内,邪正相并,气道不利,致久咳不止。气阳虚弱患者多表现对气温的突然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对气候交变之忽冷忽热适应能力极差,平素常有形寒肢冷、鼻头清冷等征象,特别是不耐风寒,尤以冬、春季寒冷季节或早晚阴盛之时易咳嗽,患者多有“遇风(寒)则咳剧”之主诉。“同气相求”,患者易感受外寒,或邪从寒化。笔者临床发现不少慢性咳嗽患者尽管合并外感,但并无头痛、鼻塞、身痛等一般常见外感症状,这正是由于患者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风寒直中手太阴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