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DRGs的结构与内容
DRGs系统作为对医疗资源利用的评价是预付制PPS的基础,它与PPS相结合作为对医院出院病例费用补偿的依据。在DRGs-PPS体系中,每一个DRGs分类都有一个明确的费率,出院病人按照所属的DRGs分类的费率总和向医院结算,医院自负盈亏。这样,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之前即预先得知医疗资源消耗的最高限额,从而调动医院的积极性,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一、DRGs的相关指标
DRGs之所以能应用为医院费用支付的标准,是由其本身能够反映相对DRGs组相关医疗成本(费用)所决定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指标。
1.DRGs的成本(费用)权重(weight)
是指将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所有医疗机构的诊治病例,按DRGs方案分组后,每一DRGs组的例均成本(费用)与该地区所有病例的例均成本(费用)之比,一般截止到小数点后4位。成本(费用)权重反映的是,在治疗某一DRGs病人时,可能消耗医疗资源的比重大小。数值越大,相对来讲治疗该DRGs病人所需消耗的医疗资源越多,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医疗资源消耗的强弱。理论上讲,反映医疗资源应该用消耗的医疗成本来表示,但实际情况下很难得到确切的成本数据,因此各国在实施DRGs方案过程中,往往以既得的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医疗费用数据来代替成本数据计算DRGs的成本(费用)权重。
2.DRGs的费率(rate)
一定地区当年全部住院费用预算总额与该地区上年度全部DRG权重之和的比,亦即当年单位DRGs权重所能给付的住院医疗费用。医院可以据此结合上一年本院所诊治DRG的总权重数,大致计算出本年内的收入情况,提早做好预算和计划。
3.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所医院所诊治病例的所有DRGs权重之和与同一时期该院出院病例总数之比,亦即该医院的例均权重数。该数值反映了一所医院一定时期内诊治病例的资源消耗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该医院所诊治疾病的医疗技术难易程度,反映了该医院所具备医疗技术的程度。
4.限外病例(outlier)
在实施DRGs过程中,其计算费用的依据是根据每一DRGs的平均值来计算的,但往往存在着许多不能完全按照相应DRGs的临床路径规定流程完成治疗的病例,这些病例往往需要超长的住院日或超高的资源消耗,人们把这类病例称之为 “限外病例”,在采用DRGs支付时,这些病例的支付不纳入DRGs支付范围,而利用政策规定的特殊支付方式支付(如按项目支付、按天支付等等),这种病例大约占病例总数的5%~6%。
5.某DRGs预算医疗费用
以每一DRGs的费率与该DRGs权重的乘积,一般用当地的货币单位表示。这是采用DRGs方案的地区,在进行医疗费用支付时的费用标准。
·某DRGs预算医疗费用=DRGs费率×该DRGs的权重
二、DRGs分组所需信息
DRGs分组依据的是病人的病例信息,来源于出院病历摘要(病案首页),主要包括病人的主要诊断(Principal Diagnosis PD);其他诊断(C.C:伴随病-Comorbidity及(或)并发症Complication);手术及操作(procedure);病人性别、年龄;出院状态(生存、死亡、转院等);新生儿入院体重等内容。
主要诊断和其他诊断基本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编码),从各国的DRGs方案来看,都对主要诊断有较为严格的定义,需要专门规定,不是所有国际疾病分类中的诊断名称都可以用作DRGs方案的主要诊断。另外,对其他诊断要区分什么是并发症,什么是伴随病,这些都在各国的DRGs分组程序中有所考虑,而且各国都会在出院病历摘要中尽可能更多地保留登记其他诊断的字段空间。
各国DRGs方案使用的手术及操作编码不尽相同,基本开始都是采用各国自己在按项目付费时制定的 “诊疗项目编码”中的手术或操作项目编码。美国在采用ICD-9诊断编码设计DRGs方案时,其手术操作采用了ICD-9-CM;澳大利亚、德国则分别采用了本国诊疗收费项目标准中的手术操作编码来制定本国的DRGs方案。各国设计DRGs方案时,对手术及操作都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尤其是操作,只有可能带来一定创伤或需要消耗更多医疗资源的项目才会被认作是能够作为DRGs分组依据的,诸如气管插管、冠脉造影、呼吸机使用等项目。
对出院状态的描述往往是指病人出院时的情况,一般包括病愈(或好转)出院、不遵医嘱出院、因死亡出院、转院等。转院可以有不同形式,如是转入更高级别医院还是同级别医院,抑或转入低级别医院,其对病人的转归都有不同的指向。转入更高级别医院可能提示该病人病情严重,本院无法治疗,而转入低级别医院应该提示病人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等,这样从转院可以反映病人出院时的病情控制情况。对于死亡病人,往往与其入院天数有关,一般规定以5天为界,入院5天内死亡的病人,从统计结果来看其对医疗资源的消耗相对来讲消耗不大,故各国在DRGs分组时往往将其分入相对较低成本(费用)的DRGs组。
新生儿入院(出生)体重在儿科DRGs部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主要是针对低体重儿设计的。由于出生体重过低往往是一些早产儿,越早出产,可能体重越低,在出生后维持其生命所需消耗的医疗资源就会越多,因此,各国都把新生儿入院(出生,往往刚出生就入院)体重作为DRGs方案儿科部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
另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手段的增加,还有一些信息在各国的DRGs方案实施过程中是需要采集的,如使用呼吸机情况、住监护病房的时间、是否是日间手术等等。
三、DRGs的分组流程
各国的DRGs方案中都以疾病诊断类目(MDC)为基础,澳大利亚的DRGs方案中将MDC确定为23个,加上1个将肝、肾、心、肺及骨髓移植等单独拿出来作为特殊诊疗类目,共计24个MDC。美国1998版HCFA-DRGs的MDC是25个,以后各版DRGs方案基本延续这种分类。各国DRGs方案的分组基本按以下流程:首先根据ICD-9或ICD-10的诊断类目,按主要诊断将病例分入相应的MDC或将特殊病例分入不在相应MDC之内的DRGs;之后依据有无手术操作,分别按各国采用的手术操作编码将病例分入有手术操作的外科系统DRGs组或无手术操作的内科系统DRGs组(澳大利亚DRGs方案在外科系统DRGs和内科系统DRGs之间设置了以主要操作为依据确定的其他DRGs组);再后,结合年龄、性别、其他诊断、出院转归等不同因素,综合判断后,将该病例分入相应的DRGs。图18-3-1是澳大利亚DRG方案的流程图。

图18-3-1 澳大利亚AR-DRGs分组流程
以澳大利亚AR-DRGv5.0为例,可以看出其DRGs方案的分组流程概况。
图18-3-2、图18-3-3显示了澳大利亚DRGs方案中,从病例到归入DRGs的简单过程模式,从中可以大概了解澳大利亚DRGs方案的思考过程。下面结合实例,演示一下通过具体程序判别之后进行的DRGs分组过程。可以看出,DRGs方案是通过逐级判别的方法最终将一个病例分到一个相应的DRGs中去的。这些判别的依据是大量的统计学数据和实际工作经验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是相关政策的反映。图18-3-4显示了我国北京DRGs方案的分组流程,使用2015版BJ-DRGs有751个DRGs组,覆盖所有急性住院病例,均可以在BJ-DRGs中找到唯一对应的DRGs组。

图18-3-2 澳大利亚DRGs分组流程模式


图18-3-3 澳大利亚AR-DRGs分组流程

图18-3-4 我国北京DRGs分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