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
【概述】
母婴同室是指新生儿自出生起24小时在母亲身边,因治疗、护理需要,与母亲分离时间不超过1小时,母婴同室让母亲尽可能多地接触新生儿并按自己的愿望照顾新生儿,使母亲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促进母乳喂养。新生儿是指出生后至满28天内的婴儿。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包括新生儿护理评估、临床观察、日常护理及健康指导等内容。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既往史:
胚胎及胎儿期情况,包括自然受孕还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受孕;有无保胎治疗;其母有无妊娠期及分娩期合并症与并发症;其母有无妊娠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职业、疾病等。
(2)家族史及遗传史:
有无家族性及遗传相关性疾病。
(3)现病史:
1)胎龄:是否早产、过期产。
2)分娩方式:阴道分娩(正常产、胎头吸引器助产、产钳助产、臀位牵引、肩难产等)、剖宫产。
3)胎儿数:单胎、双胎及多胎。
4)宫内情况:有无胎儿宫内窘迫(即胎儿在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
5)出生情况:有无新生儿窒息(即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羊水情况、出生体重、出生时抢救处理方法及结果。
6)早期皮肤接触及早吸吮情况。
2.生理状况
(1)症状: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50%~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在两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2)体温波动:
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早产儿尤甚。新生儿正常的体表温度为36.0~36.5℃,正常核心(直肠)体温为36.5~37.5℃,腋窝温度可能低0.5~1.0℃。体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或不升,核心温度超过37.5℃为体温过高。
3)胎便:
新生儿出生后10小时内首次排出胎粪,呈墨绿色、无臭味,2~3天内逐渐过渡为正常粪便。
4)吐奶与溢奶:
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溢乳甚至呕吐。
5)哭闹:
生理性哭闹哭声有力、时间短,间歇期面色如常,消除原因后哭闹停止。病理性哭闹哭声剧烈,呈持续性、反复性,不能用抱或进食及玩具等方法让其停止哭闹,有伴随症状。
(2)体征:
了解正常新生儿的外观特点。
1)皮肤:
较薄嫩,血管丰富,呈红色,出生2~3天进入黄疸期会变黄。皮肤表层有灰白色胎脂,对皮肤有保护作用,不用强行洗去,但皱褶处宜用温水或植物油拭去。头面部、躯干、四肢、臀部可见“新生儿红斑”或“胎生青记”。
2)头面部:
新生儿头相对较大(头围生长速度为1.1cm/月,至生后40周逐渐减缓),前囟未闭。面部可见皮脂栓,口腔黏膜可见“上皮珠”,在齿龈上者俗称“马牙”,是上皮细胞堆积和黏液腺分泌物潴留而成。
3)胸腹部:
胸部两侧对称,呼吸时胸腹起伏协调,无吸气三凹征。由于呼吸中枢发育尚不成熟,呼吸节律常不规则,频率较快,安静时约40次/分左右。心率波动范围较大,在100~18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乳晕明显,有结节,>4cm。新生儿腹部相对较大,脐带出生后结扎,残端一般于出生后3~7天脱落。
4)脊柱、四肢:
四肢对称,相对短小呈屈曲状,指(趾)甲长到超过指端。足底有较深的足纹。脊柱正常,无脊柱裂、尾椎膨隆、骨折或关节脱位。
5)肛门、外生殖器:
肛门外观正常,无闭锁;外生殖器无异常,男孩睾丸已降至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住小阴唇。
6)反射、肌张力:
新生儿大脑对下层控制较弱,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出生时已具备多种暂时性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于数月后自行消失。新生儿肌张力正常,如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表现为肌张力异常。
7)活动与排泄:
足月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一昼夜为2~3小时,反应灵敏,哭声洪亮。出生时肾结构发育已完成,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一周内每天可达20次;出生后4小时内排胎便,2~3天排完。
(3)辅助检查:
1)Apgar评分:
以出生后1分钟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满分为10分。8~10分属正常婴儿; 4~7分为轻度窒息,又称青紫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又称苍白窒息。对缺氧较严重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5分钟、10分钟时再次评分,直至连续两次评分均≥8分。1分钟评分是出生当时的情况,反映在宫内的状况;5分钟及以后的评分,反映复苏效果,与预后关系密切。
2)脐血pH值测定:
正常情况下,脐动脉碱剩余小于12mmol/L,pH<7,碱缺失≥12mmol/L,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3)新生儿胆红素测定:
在生后24小时、24~48小时、>48小时,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分别为<102.6μmol/L、153.9μmol/L、206.7μmol/L;早产儿分别为 <136.8μmol/L、205.2μmol/L、256.5μmol/L,其中结合胆红素不超过34.2μmol/L。
4)其他检查:
血糖、血氧饱和度及感染性指标监测,必要时行B超、心电图。
3.高危因素
(1)母亲因素:
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异常分娩、精神疾病、镇静催眠类药物应用、吸烟、酗酒、吸毒等。
(2)遗传及环境因素:
宫内感染、胎儿生长受限、先天畸形与发育不全。
(3)分娩因素:
新生儿产伤,包括颅内出血、臂丛神经损伤、骨折等。
(4)喂养因素:
详见第一章第六节相关内容。
4.心理-社会因素
(1)分娩观念:择时分娩和社会因素剖宫产分娩。
(2)喂养观念:各种喂养误区,放弃母乳喂养。
(3)母婴协调性差,家庭支持系统不力。
【护理措施】
1.入室护理
(1)接诊:接诊前调整室温至26~28℃,将新生儿置于温暖的操作台或辐射台上,解开新生儿襁袍,取仰卧位,初步查看新生儿外观,判断有无外伤及明显外观畸形。
(2)交接核对:产房助产士、母婴同室责任护士、家属共同核对新生儿身份,查看新生儿腕带,核对母亲姓名、床号、住院号、婴儿性别及出生时间。
(3)全身体格检查:
1)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面色、体温(首次测量肛温)、呼吸。
2)检查有无产伤、畸形,重点观察头颅有无产瘤、血肿、锁骨骨折,有无生殖道畸形、肛门闭锁、指(趾)畸形等。
3)检查皮肤完整性:观察皮肤颜色,用消毒纱布擦净新生儿皮肤上的羊水和血迹,查看有无胎记、瘀斑、产伤或感染灶。
4)检查脐带结扎情况:查看脐带残端有无渗血,如有应立即压迫止血,并及时通知产房处理。
5)测量体重:正常新生儿体重为2500~4000g,出生7~10天内,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幅度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
(4)垫尿布,穿衣,填写好胸牌并佩戴。记录新生儿查体结果,完善婴儿病历。
(5)指导母乳喂养:提倡母婴皮肤接触、完成早吸吮,促进早开奶。
(6)保暖:调整室温,预热婴儿襁袍,在母婴情况许可时可放在母亲怀中,采取“袋鼠式”护理。
(7)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遵医嘱24小时内进行乙肝疫苗10μg右侧上臂三角肌下缘肌内注射,卡介苗0.1ml左侧上臂三角肌下缘皮内注射,并填写新生儿接种信息卡。
2.日常护理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精神、神志状况,每天测量体温2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直至体温正常后3天。
(2)保持呼吸通畅:新生儿宜取侧卧位,密切观察新生儿面色、呼吸情况(至少每4小时1次),出现发绀时应立即报告儿科医师,查找原因,积极处理。
(3)体格检查:每天于沐浴前后进行,包括:测量体重,监测黄疸指数,关注波动情况。
(4)皮肤护理:出生24小时后可使用消毒植物油清除新生儿身体各部位的胎脂,再用温水沐浴。温水沐浴每天1次,每次均应观察皮肤颜色、完整性、清洁度及有无皮疹。
(5)眼、耳、鼻、喉、口腔五官护理,保持清洁。
(6)脐部护理:每次沐浴后,用75%的乙醇消毒,并以消毒棉签沾干,以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注意观察脐窝渗出和脐轮周围皮肤,注意与局部感染相鉴别。
(7)臀部护理:新生儿大小便后,应及时更换尿片,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排泄情况,记录排泄次数、量、颜色。
(8)母乳喂养:指导并协助按需喂养,观察新生儿吸吮力及含接姿势的正确性,吸吮和吞咽动作是否协调,每次喂奶后新生儿取侧卧位,观察有无溢奶。
(9)顺产48小时、剖宫产72小时后,遵医嘱配合完成新生儿疾病筛查,观察采血部位情况。
(10)保证新生儿20小时的充足睡眠。
3.症状护理
(1)黄疸:
生理性黄疸,除皮肤黄染外,一般情况良好,无临床症状,指导加强母乳喂养,促进黄疸消退,不需特殊处理。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考虑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黄疸进展快,每天胆红素上升85μmol/L。③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在生后24小时、24~48小时、>48小时,分别为 >102.6μmol/L、153.9μmol/L、206.7μmol/L;早 产 儿 分 别 为 >136.8μmol/L、205.2μmol/L、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34.2μmol/L。④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若诊断为病理性黄疸,则应转送新生儿科进行治疗。
(2)体温波动:
①预防体温过低。分娩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胸腹部,皮肤直接接触,并用事先在辐射台上预热的毛巾被保暖;将新生儿皮肤表面的水分彻底吸干,防止蒸发散热;给新生儿戴上帽子;将新生儿包好,放入婴儿床或将健康足月新生儿用暖毯包好,直接放在母亲怀中。②体温过高者先确定体温增高的原因,减少新生儿身上的包裹,行温水擦浴。
(3)吐奶与溢奶:
适量喂食,少量多餐,以减少胃部承受的压力,无需特殊处理。
(4)红臀:
①保持皮肤干爽清洁是预防和治疗红臀的关键。②若臀部皮肤出现红疹和水疱,可用3%~5%鞣酸软膏;如皮疹已经溃破可涂以氧化锌软膏;暴露法等。
(5)红斑粟粒疹:
①新生儿红斑:生后48小时明显,可持续7~10天,自行吸收;②粟粒疹:多在生后数周消失。
(6)哭闹:
①生理性哭闹:哭声有力、时间短、间歇期面色如常,多因饥饿、口渴、不舒适等引起,消除原因后哭闹停止;②病理性哭闹:哭声剧烈,呈持续性、反复性、不能用抱或进食及玩具等方法让其停止,多有伴随症状,需请儿科医师诊查。
4.危急重症护理
(1)窒息:
如新生儿突发青紫、呛咳,应立即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观察呼吸、皮肤颜色和反应,同时立即通知儿科医师(详见第五章第四节相关内容)。
(2)低血糖:
如患糖尿病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巨大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高危新生儿,应根据医嘱定期监测血糖波动,密切观察新生儿,发现有嗜睡、反应和吸吮力差等低血糖表现时,即刻测血糖,若血糖值≤2.6mmol/L,在加强喂养的基础上严密监测血糖波动;血糖值≤2.2mmol/L,应报告医师同时立即转运至新生儿科,进行后续的治疗和监测,直至血糖稳定。
5.出院护理
(1)出院前准备:责任护士与产妇、家属共同核对新生儿身份;评估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母乳喂养情况,完成出院评估并做好记录。
(2)做好出院指导,新生儿居家护理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包括新生儿沐浴、脐部及臀部护理、黄疸的观察、母乳喂养。
(3)随诊:出院前转给社区支持组织,由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分别在产后7、14、28天进行上门访视;产后42天进行母婴健康体检。
【健康指导】
1.告知产妇及家属新生儿体格特征及生理发育特点,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告知吐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注意判断是生理性(新生儿胃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所致)还是病理性(全身性或胃肠道疾病时的症状)。注意喂奶不要过急、过快,应暂停片刻,以便新生儿的呼吸更顺畅。人工喂养儿所使用的奶瓶开孔要适中,开孔太小则需要大力吸吮,空气容易由嘴角处吸入口腔再进入胃中;开孔太大则容易被奶水淹住咽喉,阻碍气管呼吸的通路。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让新生儿竖直趴在大人肩上,轻拍新生儿背部,帮助新生儿呃气;躺下时,也应将新生儿上半身垫高一些;喂食之后不要让新生儿有激动的情绪,也不要摇动或晃动。
3.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根据家庭条件,每周沐浴2~3次,每次大小便后,应清洗臀部,更换尿片。选择宽大、质软的棉质衣物,保证婴儿安全舒适。
4.新生儿脐带残端不主张包裹,保持脐部干燥,等待自行脱落。发现脐部渗血,脐窝部有脓性分泌物或分泌物有异味时,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5.母乳喂养的指导(详见第一章第六节相关内容)。
【注意事项】
1.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护理重点是预防缺氧、窒息、低体温、寒冷综合征和感染的发生。
2.新生儿应在24小时内完成体检及全身评价,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产妇及家属,并报告医师。
3.交叉感染是新生儿的重要风险,医护人员应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
4.胎脂对出生新生儿皮肤有保护作用,出生时只需要擦净表面羊水和血渍,24小时后再沐浴。
5.新生儿沐浴时间应选在喂奶前或喂奶后1小时,操作中要尽量减少婴儿暴露,注意保暖,动作要迅速、轻柔,操作者中途不得离开新生儿。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