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儿科急诊与重症的特点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其差异不仅仅是体格的大小,最大的不同是具有成长性。儿童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但又具有明显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全身各系统、器官及组织不仅在体积、重量上不断增大,更重要的是功能不断发育成熟,在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对各种疾病的免疫能力、对疾病的反应、对药物剂量及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心智发育及运动能力、情绪反应的方式和类型等方面,使各个发育阶段在身心发育和疾病发生等方面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其年龄越小,与成人的差别越大,如生后7天内右心室的重量大于左心室,生后2周后接近,此后左心室重量逐渐超过右心室一直延续到成人期;新生儿期心率最快;新生儿期脑膜刺激征可呈阳性;小儿多见先天性畸形;易感染;要求儿科医师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更应充分重视小儿的特点。
儿童急诊以婴儿占首位,约为急诊就诊总数的半数以上,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及意外事故等是儿科常见急诊与重症。儿科急诊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需要较好的急诊环境和监护条件,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可使垂危患儿从死亡边缘上抢救过来,反之错失抢救时机,可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或遗有终生后遗症。儿科急诊量大,时间比较集中,与地区和季节有关,医务人员压力大,家属也心情焦急,综合医院的儿科急诊量常占全院急诊总量的1/3~1/2,儿童专科医院的急诊量常为全院门诊量的1/12~1/8。面对如此繁重的急诊任务,既要及时有效地完成诊治工作,又要提高抢救成功率,就必须具备必要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儿科急诊与重症医学正是适应了医学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从建立到完善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得以迅速地发展,使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逐日提高。美国于1970年建立危重病急诊医学会,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承认为第23个独立的医学学科;我国于1987年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并相继成立儿科急诊学组,已经13次举办全国小儿急诊学术会议。近30年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从少数几家医院建立到全国三级医院普遍存在,甚至发展到县市;救治患儿从院内扩展到院前,从个体抢救到群体,再面向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都做出了辉煌的成绩。
儿科医师在儿童疾病的诊治、急诊处置、重症救治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品质。首先是能够用最新的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和信息开展对儿童疾病的规范诊疗,掌握儿科急诊与重症的规律,能够通过已经积累的临床经验以及通过文献检索获得信息,分析患儿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形成对所诊治抢救的患儿的个体化认识;其次是要有较强的沟通和动手能力,做到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能够针对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病史采集,施行正确的体格检查,规范地进行常规操作及对危重患儿进行准确的判断及急救的能力;第三是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本着一切为了患儿及其家庭的利益着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诊治过程中敏感地体察患儿及家长的心情,给予同情和关爱。

(祝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