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气管插管术及其导管护理
气管插管术(tracheal intubation)是急救工作中采用的抢救措施之一,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气管内给药及进行机械通气。
一、适应证
1.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
2.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其呼吸不能满足基础生理需求者。
3.上呼吸道梗阻需立即建立人工气道者。
4.气道分泌物过多、过于黏稠而潴留需作气道冲洗时。
二、操作步骤
(一)插管物品准备
1.气管导管的选择
气管导管分为有气囊导管和无气囊导管两种。有气囊导管主要用于成人及12岁以上的年长儿,气囊充气后可起到密闭气道防止漏气和防误吸作用。无气囊导管主要用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因小儿有声门下狭窄,导管插入后不易漏气。目前气管导管多为一次性聚氯乙烯塑料导管,它光滑柔软,管壁薄而管腔相对较大,置于气管内时,由于体温的影响其硬度恰如组织,可长时间留置。导管大小的选择因年龄而异,当加压呼吸时,导管周围应有轻度漏气,导管过粗会造成黏膜损伤,过细则增加呼吸阻力及气体外漏。
2岁以上患儿可按以下公式选择导管:
无气囊导管管腔内径(ID)=4+年龄/4(mm)
有气囊导管管腔内径(ID)=3.5+年龄/4(mm)
导管插入长度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经口插管长度=12+年龄/2(cm)
经鼻插管长度=14+年龄/2(cm)
2岁以下患儿可按表3-1进行选择:
表3-1 2岁以下患儿气管导管型号选择
由于小儿个体差异较大,实际应用中一般准备三种型号的导管各一根,即一根为实际计算的型号,另两根为计算型号上下各相差0.5mm的导管。在紧急情况下可用估计法选择导管,即导管的外径约等于患儿之小指粗细。
2.喉镜
喉镜有普通喉镜、光导纤维喉镜和可视喉镜。喉镜由镜柄及叶片两部分组成。镜柄是握持部分,内装电池;叶片是功能部分,插入口腔直达会厌以暴露声门。叶片分弯叶片与直叶片两种。直叶片是放至会厌下面上举而暴露声门;使用弯叶片是将叶片放在会厌根部上提,间接抬起会厌而暴露声门。婴幼儿多选用直叶片,因婴幼儿头大,颈短而软,用弯叶片会厌不易抬起,声门难以暴露,新生儿穹隆部弯曲度较小,会厌不易被弯叶片挑起。可视喉镜装有高清摄像头和液晶显示屏,可放大气道视野,清晰显露会厌和声带。
3.其他用物
插管钳、金属引导丝、牙垫、胶布、注射器、复苏气囊、一次性吸痰管数根、吸引器、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一瓶。有条件可使用一次性气管插管包。
(二)插管方法
气管插管有经口腔、经鼻腔两种途径。
1.经口腔气管插管法
经口气管内插管适用于紧急抢救或留置时间不长者,缺点有:①导管不易固定,易脱出;②做口腔护理困难;③因通过咽后三角区,咽部刺激较重,不易忍受;④导管易在咽部扭折,致通气不畅或窒息。其方法如下:
(1)用吸引器吸净口咽部及鼻腔分泌物,非紧急情况下放置胃管将胃内容物抽出,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连接好监护仪。
(2)对意识清楚的患儿,需用2%的利多卡因作咽部局部喷雾麻醉。
(3)吸入纯氧数分钟,对无自主呼吸的患儿则应以复苏气囊-面罩接纯氧做人工呼吸数分钟。
(4)如患儿意识清楚或牙关紧闭可给予地西泮0.25~0.5mg/kg缓慢静推。
(5)术者立于患儿头侧,患儿仰卧,肩下垫一小枕使头略向后仰。
(6)术者左手持喉镜镜柄,将叶片从患儿右侧口角插入,将舌推向左侧,同时将叶片前进至悬雍垂处抬起会厌暴露声门。如果暴露不完全,助手可在环状软骨处轻压,使气管向下,声门裂即可出现于视野之中。
(7)术者右手将插有金属引导丝的气管导管在声门开放时轻轻插入至标志线处,拔出金属引导丝。
(8)退出喉镜叶片,用复苏气囊连接气管导管作人工通气,同时用听诊器检查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两侧呼吸音对称是插管成功的主要标志。若两侧呼吸音不一致,说明导管插入过深,进入一侧支气管,应在听诊监测下将导管慢慢后退,直至两侧呼吸音对称。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快速人工通气可鉴别自主呼吸音与人工呼吸音。
(9)确定插管成功后放置牙垫,用胶布固定气管导管,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10)如果是使用有气囊的气管导管,则应向气囊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使气囊膨胀,以防止气管与导管间漏气。
2.经鼻气管插管法
经鼻气管内插管可以克服经口插管的缺点,可以长时间留置,但也有其自身的缺点:①易损伤鼻腔黏膜致出血;②易把鼻道细菌带入气管;③操作技术较复杂,操作时间稍长。
(1)对患儿的准备同经口气管插管法。
(2)术者将导管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后,置入一侧鼻孔并向前下方推送,导管前端经后鼻孔达咽部。
(3)术者左手持喉镜,将镜片从患儿右侧口角插入,暴露声门,方法与经口插管法相同。右手持插管钳或弯止血钳从口腔右侧伸入夹住导管前端,轻轻将导管送入声门。
(4)确认插管成功后固定气管导管。
三、护理要点
1.插管用物 如插管钳、金属引导丝、牙垫等可集中装入一无菌容器内保存,每周高压消毒一次,使用时用持物钳夹取。一次性聚氯乙烯塑料气管导管表面标有其内径、外径大小(单位mm)、插管长度刻度(单位cm)及进入声门的标志线(为一黑线圈),使用时用注射器抽吸无菌生理盐水注于导管表面起湿润作用。切忌应用油剂润滑气管导管,以免产生肺损伤。
2.喉镜叶片 一套通常有大小不等数片,而且还有弯、直叶片之分。镜柄与叶片应盛于一容器内处于备用状态,容器每周高压消毒一次,镜柄与叶片使用后可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光导纤维喉镜的叶片还可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镜柄所需的电池及普通喉镜叶片所需的小灯泡应保证有备用供应,以备需要时更换。
3.固定导管的胶布 经鼻气管插管时胶布剪成“工”字形,上长条胶布固定在患儿鼻翼,下长条胶布缠绕住气管导管。经口气管插管时先放入牙垫(防止气管导管被患儿咬瘪),用两条长胶布交叉将气管导管及牙垫固定于患儿口角。
4.咽喉麻醉喷雾器的贮药瓶内装2%利多卡因,每周更换药液一次。
5.金属引导丝的作用是在经口气管插管时增加导管的硬度,便于术者掌握导管前进方向,材料选用小铁丝或小铜丝均可。注意金属引导丝前端不能超出气管导管,以免损伤黏膜。
6.气管插管操作时的医护配合 护士立即备好插管用物;将患儿头部移至床边,颈下垫软枕使头略向后仰;从胃管抽出胃内容物;接吸痰管吸净口腔、鼻腔及咽喉分泌物;医师用复苏气囊接面罩罩紧患儿口鼻部进行加压给氧数分钟;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时护士固定患儿体位,在声门暴露不佳时轻压环状软骨处使气管向下以暴露声门裂;气管导管插入后,护士立即用复苏气囊连接气管导管加压给氧,医师则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一致,调整气管导管位置,在此过程中医师始终用一只手固定住气管导管,直至确认导管位置恰当后再用胶布固定;摆好患儿体位,调节好呼吸机参数后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
7.患儿床头抬高30°~45°,仰卧位时在肩颈部垫一软枕使气道伸直,侧卧位时则需枕一个与肩同高的软枕。
8.保持气管导管位置 ①插管成功后可作床边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位置,最佳位置为导管末端在隆突上1~2cm,相当于胸2~3水平。②测量并记录导管外置长度,外留部分变长说明导管有部分脱出,变短则说明有下滑,应及时复位。③经常听诊两肺呼吸音是否一致,发现异常时及时调整导管位置。④随时检查导管的固定是否牢固,及时更换胶布。⑤用沙袋或固定器固定患儿头部,沙袋固定于头部两侧。沙袋可自己制作,缝制好布袋后灌入洗净的细沙即可,大小规格可根据使用患儿的年龄而定,常用规格16cm×12cm×5cm。适当约束肢体,约束带束于手腕、脚踝处,不可捆扎过紧,并加强巡视,防止勒伤皮肤或影响肢体血液循环。⑥患儿需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在排除因缺氧烦躁等情况后遵医嘱予以适当镇静。
9.确保气管导管通畅 ①加强气道温湿化,确保进入气管导管内的气体温度达到37℃,防止痰液干燥结痂堵塞导管;②每4~6小时翻身拍背后气管内吸痰一次,或根据情况及时吸引。
10.带气囊导管的护理 气囊充气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气管黏膜损伤的程度,据报道,当气管壁受压超过0.6kPa时,淋巴回流受阻,可出现水肿;气管壁受压超过2.3kPa时,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瘀血、水肿;气管壁受压超过4kPa时,可使血流中断,引起缺血性坏死、溃疡。所以气囊充气要适宜,囊内压力应控制在既有效地封闭气管,又不使气管血流供给受到明显影响为宜,一般控制在2.45kPa以下。气囊内压力应使用专用套囊测压计进行测量。使用中每2~4小时放气一次,每次5~10分钟。但目前观点认为没有必要常规套囊放气,因为套囊放气并没有明显影响气管壁的压力,却增加了分泌物吸入和诱发低氧血症的危险。使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囊导管进行声门下吸引后再放气能有效减少积聚的分泌物吸入。
11.拔管后护理 ①头罩给氧,氧流量4~5L/min。观察并记录患儿SpO 2、心率、呼吸情况,是否烦躁不安,烦躁可能是缺氧的表现,不可随意使用镇静剂。②因为患儿声门关闭功能及气道反射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拔管后禁食6~8小时,避免出现呛咳、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等情况。③雾化吸入每4~6小时一次,每次5~10分钟,根据痰量、喉头水肿等的改善情况调整雾化次数。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时及时吸痰,雾化后翻身拍背吸痰。
12.并发症防治
(1)机械性损伤:常见牙齿脱落、咽喉壁黏膜及气管黏膜损伤出血、声带水肿等。使用喉镜暴露声门时切不可撬患儿的牙齿,插管操作时医护密切配合,插管动作需熟练、轻柔。黏膜损伤一般很快可以自行修复。声带水肿、声嘶应给予1‰肾上腺素(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充血)1ml及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20ml内超声雾化吸入,3~4次/天。
(2)心率减慢、心搏骤停:由于刺激会厌、气管内黏膜感受器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所致。心率减慢时暂停气管插管,用复苏囊接面罩加压给氧,心率回升后再继续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则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3)气管黏膜溃疡、坏死:常由于导管过粗、气囊充气过多或压迫时间过长等原因所致,故应正确选择导管、正确使用带气囊导管。
(刘瑞冰)